从艺术批评看我国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2020-08-19李宜浓
李宜浓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一个国家国运兴衰、国家文化安全和整个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艺术批评及其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业者作为联结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的桥梁,应该在我国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路上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本文试从艺术批评与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艺术批评专业的学生、学者、从业者应该如何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艺术批评;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当代文艺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我们经常提起的所谓文化自信,说的就正是我们这整个国家、各个民族对自己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真心认同、身体力行、自觉弘扬;就是使我们整个民族富有民族凝聚力和生机与活力的精神内核;就是给予我们更强创造力的深厚底蕴和过硬的底气。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正是浸润着这样的源远流长而富有新的生命活力的中华文化成长起来的。
回顾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这五千多年的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涌现出一批坚贞不屈、不惧牺牲的英雄,之所以能够在面临天降灾难的时候团结一心相互帮扶,之所以能够在经历种种磨难困苦的时候仍然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砥砺前行,正是因为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思想基础和独特深刻的民族气节,因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在日积月累与不知不觉中深入渗透到我们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已经成为我们植入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1]”文艺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范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到对诗歌的风格进行意境层面批评的《二十四诗品》,再到清代李渔所著的囊括戏曲、歌舞、服饰、园林、建筑、花卉、器玩等各个艺术领域的《闲情偶寄》,无一不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我国文艺理论的悠久历史与丰硕成果。这些文艺理论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归结到艺术批评理论著作的领域。因为这种广义的批评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只要涉及对艺术作品的陈述和表达,就必定会带有对作品的切身体会、价值判断乃至对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行判断。这也直接决定了坚定文化自信在进行艺术批评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与艺术批评活动对坚定文化自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要真正深入作品,对作品有一个完善而整体的客观评价,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抱有对艺术作品的热情、对艺术的热爱。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很大一部分艺术批评相关的文献、论述,都只是批评家在谈在自己的感受,并未给作品以足够的尊重和耐心真的着眼于作品本身去寻找其独特的耐人寻味之处。而对艺术作品的热切深沉的感情,则来源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以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为例,作者在对诗从风格上进行批评的时候必然是以对诗抱有无限的热忱和爱惜之情为首要前提的,必然是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正在大力发展的“诗”的文艺形式是带有具有巨大的肯定和自信的,然后才能够用自己诗歌及文艺理论方面的造诣去解读与评析它。因为艺术批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艺术接受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艺术作品,所以只有当批评家对自己所需要批评的文艺是自信的,才真心地希望能够把它传达给更多人,才真正能够带有发自内心的饱满热情去批评它、解读它。《二十四诗品》对诗歌艺术创造表现出的意境、风格、境界等进行分类,囊括了诸多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二十四种诗的风格和品类,同时也是作者所体会到的二十四种美学境界。司空图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一种美学体会,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所接受的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2]”,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无论哪个历史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都必然会烙印上那一时代独有的历史印记。无论哪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都必然无法逃离与时代休戚与共的命运,因为只有与时代、国家、人民紧密相连的文艺作品,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是真正能够长久流传于世的、具有时代性和普世价值的优秀作品。这也让我们明白,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文艺理论,都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当时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染上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独有且不能与历史脱节的特征。
为生活写真,为人民立言,是文艺批评的宗旨和核心价值所在。不仅文艺创作要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文艺批评也要站住为广大的人民和群众服务的立场。这其中,那些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和艺术理论必将被时间所检验,然后在漫长时间的磨砺和淘洗之后去伪存真,留下真正的精华。也只有那些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群众的艺术批评理论和活动才能对坚定文化自信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尽管我国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实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有些人虽身为文艺工作者,但其素质和价值观却并未同步赶上我国的整体发展速度,也由此导致了当前艺术批评在我国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在“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上,与会者们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与批评”这个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大家在充分肯定了一批批评家对中国当代文艺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当下批评届的一些不良风气提出了尖锐批评:“红包批评”“人情批评”“缺少思考”“丧失公信力”……这样的风气和现象不仅出现在文学领域,在电影、电视等传媒业界也并不少见。“红包批评”说的是拿了主创方或艺术家给的“红包”,然后以自己批评家、评论家的身份直接给出对其作品的正面评价;而“人情批评”则更偏向于“拉關系”,凭借人际关系对熟人的作品给出高于其应有水平的评价。比如在某些电影购票软件上,除了可以看到观众的总体打分,还可以看到一个“大V打分”的界面,也就是会有一些在网络平台或者社交媒体上被大众认可的公众人物给当前院线正在上映的电影打分,还有的会写一些评论。大V的范围从知名导演、演员、评论家,到小有名气的网红、作家等等。普遍看来,“大V打分”的分值和评价普遍比普通观众给出的评分和口碑要稍微高一些,甚至有些看过之后让人觉得一言难尽的烂片也有“大V”给出4星的高分评价。这让人很难不对其批评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抱有怀疑。这种现象正反映了一些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人民群众的主创方和批评家及他们为了蝇头小利就背叛了自己身为批评家、艺术工作者的使命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之所以存在,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些不称职的艺术批评家自身价值观的严重缺失。身为文艺工作者,特别是艺术批评家,更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首先,艺术批评家与身为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家不同,艺术家可以完全表达自己极具个人化的感受,并将其融入作品,艺术作品诞生后即脱离了艺术家,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召唤性结构,吸引接受者、观赏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补完其中奥妙。而批评家要面对的则是艺术家和接受者这两个群体,或者说,批评家需要承担起在已完成的艺术作品的基础之上、搭建一个连接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理解与接收的桥梁的重任。
像“红包批评”“人情批评”这样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人民群众的艺术批评,不但不能对坚定文化自信起到正面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甚至还可能会导致当下文艺批评进一步陷入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导致人民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的不信任乃至对我们本民族文化认同和自信的严重丧失。现在出现“红包批评”“人情批评”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底气”的不足,缺乏文化自信,本质上其实也是缺乏对当代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坚守。在这样一个我国文艺发展繁荣的紧要关头,如果艺术批评仍然还只是一味的赞扬和褒奖,那么它将失去作为“批评”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辜负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批评家的深切信任和对我国当代文化飞速发展的期待。优秀的艺术批评,应该且必须是真实、中肯的,既能有效帮助身为接受者的大众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当下的艺术作品,又能给艺术创作者以真实的启示和反馈,以便他们清楚现存中国当代文艺作品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看清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之路在未来将要如何走下去。
当今正处于世界全球化的重要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发展与进步,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在各种情境下的交流、交融、交汇的机会更加频繁,形式也更加多样,在这样激烈的国际思想文化碰撞中,要想让我国的优秀思想和文化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我们就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我国的思想文化质量和文化软实力,落到实处就是要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育教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更应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和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在这个国家的快速平稳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越是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就越能增进这个国家内部的团结稳定。由此可见,加强美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才能提高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归属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带领大家一起建筑起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要想进一步坚定我国的文化自信,我们必须明白,文化自信并不是对已有文化的被动接受、强制认同,而是要积极主动的创造出更多的符合时代期待、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用优秀的文化使人民信服,寓教于乐。艺术批评专业的学者、从业者应该在当下我国文艺发展的重要时期发挥起自己独特的作用、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使命。毛澤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确立了大众文艺观,指出了文艺来源于人民生活。所以身为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批评的学者、艺术批评家们也必须放下所谓“知识分子”的身段,让自己保持平常心,回归群众,与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喜怒哀乐,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地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然后才能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当下文化艺术的接受情况、熟知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和基础对当下的艺术作品进行对人民群众有用、有效、有意义的批评,写出人民群众喜欢看、看得懂、看完对艺术鉴赏水平有提升作用的艺术批评。
我们应该清楚的一点是,文化自信绝非对自己本国文化、本民族文化的单纯赞美和肯定而对其显著的缺陷和不足视而不见。文化自信一定是建立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发展现状有着清晰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下的,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是文化自觉。要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就要使我们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自知自觉、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认同和接受。我们对内要充分肯定那些力争讲中国自己的故事、为时代发声的好作品,让我们自己的同胞手足对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更好的认知和更深刻的认同;对外要力争让国际社会对我们独特而悠久的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国情、大国风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争端里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具有竞争力,在文化和思想方面也能在国际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
生逢伟大时代是我们的幸运,新时代的到来也为文艺创作和学术创新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天地,我们更应该借此机会加强全民美育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了解更好的中国。
参考文献:
[1]仲呈祥.文艺批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艺术百家,2013,29(02):11-16+10.
[2]张德祥.文化自信与正确的历史观[J].中国文艺评论,2019(01):33-38.
[3]张德祥.文化自信:文艺“新时代”的重要标识[N].中国艺术报,2017-11-17(003).
[4]于新超、张和平.文学批评遭受批评:“红包批评”“人情批评”丧失公信力、影响力[ER].htp://www.zxls8.com/show/400331.html
[5]李邨南.文艺批评的“底气”源于文化自信[ER].http://nd.fjsen.com/2016-08/05/content_18277357.htm
[6]董国政.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ER].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027/c409499-3036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