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融合策略探析

2020-08-19晋松杨红陈玲

文存阅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互联网+融合

晋松 杨红 陈玲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互联网+”正在影响着人们身边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因此,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积极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互联网+”与就业指导教学的融合、深挖“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优势,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指导;融合

“互联网+”是进入创新2.0时代以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业态,传统产业在创新2.0推动下以互联网的形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仅能够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思想[1]。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引导,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既是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快速发展的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当前“互联网+”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融合现状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设施和创新要素展开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能够发挥优化和集成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对各个行业都具有重大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全面促进高质量就业,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巨大动力。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点机构,也要抓住“互联网+”的优势,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为社会输送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新人才,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2~3]。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以市场用人需求为出发点,对即将毕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生存能力等课程进行综合指导的一门教育课程。当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巧,让学生对社会形势有所认知、学会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很大帮助。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只有切实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实现就业目标。

(三)“互联网+”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融合

应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创业基本素养,培养自身个性,科学制定职业规划,走上就业之路,实现自身价值。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要更多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理念,使用更加宽泛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更加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人才。

二、“互联网+”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融合的机遇

1.增加学生就业创业机会

互联网在社会各行业的应用现已十分普遍,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8亿,网购公民也已突破5亿,巨大的经贸需求推动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为创业平台壮大实力提供强劲动力。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应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创业行为的人数持续高速增长,大学生网络创业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新态势。

2.降低自主创业门槛

为了让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门槛能够进一步降低,将我国每一阶段的就业计划落到实处,全社会都在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便利,实现稳定就业。政府现已经开辟专为大学生创业而设置的绿色通道,通过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事时间等方式,以及出台一系列包括创业培训、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基础。许多高校也为此成立创业学院,设置创业基地,举办比赛,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3.拓宽高校工作渠道

相比于传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互联网+”的参与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便利的课程资源,包括就业信息、求职技能培训等内容丰富的指导网站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校已经配备的辅助工具。此外,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寻求就业指导,通过校内论坛或主流社交媒体等解决困惑。对于教师而言,“互联网+”级可以获得各种就业数据,也能通过社会形势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

(二)“互联网+”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融合的挑战

1.缺乏对互联网负面效应的认知

传统运营管理模式之下,客戶的服务体验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而“互联网+”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互联网为生产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直面互联网世界中出现的不利要素,一些浮夸的描述和对社会盲目乐观的言论会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获创业过程中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诱惑。因此,很多大学生把创业当做逃避就业的途径。创业只是就业的一种形式,而创业也是最困难的,当下需要及时开展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以减少创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存在,甚至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同质化的现象,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无法做到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区别开来,及时走出认识上的误区。要以就业指导教育为主,创新创业教育为辅,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社会发展提供帮助。

3.缺乏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体系

目前,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阶段仍然是维持着象牙塔般的学习状态,既缺乏独立意识,也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究其原因,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仍然拘泥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虽然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辅助课程,在高校中已经非常普遍,但更多时候仍为纸上谈兵,重理论而轻实践,学校对学生的群体差异也缺少审视,课程体系建设相对落后。

4.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

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大多数由“双肩挑”教师兼职担任,包括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等,其本职工作就已非常繁重,很难对课程进行深入研讨并开展教学改革,因此,相关课程的授课质量良莠不齐。此外,许多教师是完成学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他们本身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创新创业经验,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来说,实效性也就无法保证,进而无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组建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三、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互联网+”模式设计

(一)学生选课阶段

现在,网上选课已经基本成为高校学生选课的基本方式,但还要进一步完善选课流程,并尽快实现客户端应用,提高选课效率。首先,要完成学生在选课后与专业教师的联系,依托社交媒体进行沟通。要在“互联网+”指导思想下收集学生的学情信息,在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同时,进行就业能力的预测试,对学生相关能力进行初步考察。要综合学生在校期间的辅助数据,为学生进行更加科学的测评,提供更加准确的就业方向。

(二)教师备课阶段

在全面构建智慧校园的背景下,教师要依托知识管理、校内社交网络以及在线教育的帮助,免去时间、空间和个人认知的限制,在大数据帮助下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分享同行教学状态、整合学生学习进度,实现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备课。教师设置课程教学目标依然要运用“互联网+”的指导思想,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的教学平台,实现教学目标。要广泛集成教育专家、企业导师、优秀校友等群体的意见,并引入学生提前参与,实现对课程内容的不断优化。

(三)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平台,根据制定教学内容开展研讨活动,广泛邀请社会人士参与进来,以访谈、项目调研、翻转课题等方式与学生开展共同研讨。这时,教师的身份转变为研讨活动的主持人,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课堂主动性,根据某一教学案例展开讨论,形成教師、教材、学生三方共同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四)自主学习阶段

“互联网+”时代下的自主学习应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思辨能力为目标。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支持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软件完成某一个议题的调查报告,并直接提交给教师,效率大大提升,也更加方便快捷。在开展项目调查时,学生可以更多向教师和助教嘉宾寻求帮助,以获取更加科学和准确的调查结果。于是,就业指导教育的广度就得以延伸,学生课下也能持续性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也要时刻重视学生的咨询,以进行有效指导。

(五)能力测试阶段

就业指导课程结束后,能力测试是必须进行的环节。一般而言,教师要设置就业水平评估模型,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学习、生活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学生往期学习过程和实际就业过程的效果,一并输入到相关测评系统,在人工和网络的合作下,得出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估。同时,还可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对毕业生能力构成的达成度分析,以便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工作。

(六)课后互动阶段

学生完成就业指导课程,并不代表着就业能力就此养成。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长期联系,既能在学生就业之初根据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也能在学生逐步成长后,邀请其作为助教嘉宾回到就业指导课堂,参与到课堂中来,将优良经验传授下去。“互联网+”时代大大降低了这种经验交流行为的成本,教师必须充分理解“互联网+”思维,尽快将就业指导教学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帮助。

结语

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就业形势也逐步严峻。为了不断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调整就业指导模式,引入全新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要积极转变思路,运用“互联网+”指导思想,全力做好就业指导课程与“互联网+”的融合,以有效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研究——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9(16):88.

[2]胡海燕.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06):92-94.

[3]王红时,朱焕桃.“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190-191.

作者简介:

晋松(1984年—),女,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18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振兴计划)项目,食品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yxm0388);2020年合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完善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SZZX09)。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互联网+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破次元
融椅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