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房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新服务技术应用概况
2020-08-19李如封亮贾晓斌
李如 封亮 贾晓斌
摘要 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日益增强,中医药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中药在我国的使用量不断提高。中医药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人工称药,由患者自行煎煮,为患者疾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药服务技术不断升级,中医药服务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服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综述,为中医药服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中医药;服务技术;信息化;智能化;个体化
Survey of the Application of New Service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y
LI Ru,FENG Liang,JIA Xiaobin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1198,China)
Abstract People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health.Therefore,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TCM make the use of TCM in China continuously increase.The traditional service model of TCM is artificial weigh medicine.TCM is decocted by patients themselv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diseases.In recent years,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ervice technology of TCM has been constantly promoted and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CM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CM service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M service technology.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ization; Intelligentize; Individualization
中圖分类号:R28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15.004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更加重视,中医具有的“辨证施治”“因人因时制宜”的原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选择中医药用于治疗疾病、预防保健、个体化调养等方面的人数逐步增多,中药的使用量和需求量不断提高。传统的中医药服务方式为人工秤称,患者取药后自行煎煮服用,为患者疾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采用人工秤称的方式存在不足,调剂速度慢,容易出错;患者取药后,需自行煎煮,煎煮麻烦,口感差且服用量大等,已无法满足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中医药服务技术逐渐发展,联合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将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研发出多种服务平台与智能设备,大大提高了中医药的服务水平。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服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提升中医药服务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中医药服务技术发展概况
为解决传统中药服用时面临的煎煮麻烦的问题,中医院、中药企业以及药店等机构为患者提供了中药代煎服务,帮助患者把处方中的中药进行煎煮,并采用真空包装将煎好的汤剂进行包装,煎煮过程由专业的药师负责,可以保证药效,患者只需将汤剂加热便可服用[1]。然而,中药代煎服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中药代煎没有相关的规范和管理制度,从事代煎服务的人员没有专业资质,代煎的汤剂质量不统一等,影响了汤剂的疗效[2]。
随着中药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的一种新剂型得到了普遍应用。配方颗粒具有统一的生产工艺,质量较汤剂更稳定。中医院和药店为患者提供配方颗粒,既提高了药师调配处方的效率,又方便患者携带和服用[3]。目前,很多医院对配方颗粒的调剂采用人工调剂,即企业将单位药的配方颗粒预先包装于小袋中,药师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取出相应的数量的配方颗粒,装包,发药。但随着配方颗粒处方量的上升,在不增加调剂人员的情况下,手工调剂的弊端日益显现,如调配时间长,小包装袋在撕断过程易撕裂,造成颗粒浪费[4]。中药配方颗粒需要更加先进的调剂模式。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为中医药服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医药服务不断向信息化、智能化和个体化迈进。中药服务技术不断革新,出现了“互联网+中医药”的模式,优化患者的就诊流程,方便患者与医院的交流,并配备了物流配送系统,患者可以在家收到药品,不再需要在医院等候药师配药[5]。同时,药房采用了更加智能化的调剂设备,能够实现药品的自动调剂,提高药师的调剂效率,减少错配、漏配现象的发生,节省患者的候药时间[6]。随着中药制剂技术的发展,中医院对患者的服务进一步升级,可为患者定制剂型,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个体化服务成为中医药服务发展的方向[7]。
2 中医药服务新技术的应用
2.1 智慧药房服务平台 智慧药房又称中央药房、在线药房、共享中药房,能够实现预约挂号、支付药费、药事咨询、中药代煎、药品配送全过程在线信息化管理的综合药事服务平台[8]。此前,适用于西药房的智慧药房采用了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将医院的不同部门以及医院与患者联系了起来,已得到了较大发展。桑墒等[9]研发的智慧药房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系统、智慧药房管理系统和智慧发药系统,通信技术负责处方信息以及药品供货信息、保质期等信息的传递,方便发药系统发药并确保药品可追溯来源。于浩波等[10]研发的智慧药房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对药品信息进行管理,在获取用户需求后,可在数据库中查询药品余量等信息,药房中若有该药品的库存,则继续完成药品的购买与配送。桑墒等[11]发明了一种智慧云药房系统和控制方法,该系统设置了智慧医疗云平台和智能药房,用户在智慧医疗云平台中构建了虚拟药房,在目标社区内设置了智能药房,虚拟药房和智能药房相匹配。用户可在智慧云平台上更改虚拟药房中的药品信息,通信技术将指令传递给智能药房,做出相应调整。该系统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共享,节约了建设成本,同时方便社区居民购买药品。
目前,国内多家医院已启动了“智慧药房”项目,用于中药房的管理,为患者提供中药代煎、个体化加工以及配送等服务,拓宽了中医药服务的人群和领域,是中药房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以广东省中医院为例,智慧药房服务平台有五大技术支撑: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地理围栏技术[12]。现代通信技术将医院的处方系统与药房系统进行对接,能够实现处方信息的精准传递。同时,通信技术将医院与患者的手机端联系在一起,患者可在手机上随时查詢药品调剂进度和配送信息,在服药时遇到的问题也可及时与医院沟通。条形码技术方便了药品信息的管理与传递。条形码识别管理系统会为每一张处方生成专属的条形码,在处方调剂、药品加工和配送的过程中只要扫描条形码便可获得处方信息。同时,可通过扫描条形码对处方加工的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记录,保证处方信息可以精准追溯。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药师快速审核处方。中药处方审核数据库中记载了中药的配伍禁忌,有毒中药、特殊人群用药以及中药用量限度,可以对医院信息系统中所有处方进行审核,遇到有问题的处方及时提醒药师,保证用药安全。同时,不同医院之间的中药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数据库中建立了统一的处方给付标准,防止患者在不同医院买药时出现调剂错误。智慧药房的对中药的煎煮采用了自动控制技术,可根据每味中药独特的性味归经为处方设置最适的加水量、浸泡时间、火候、煎煮时间与次数、特殊的煎煮方式等,自动按照设定的参数进行煎煮,保证中药汤剂的质量。智慧药房的配送系统采用了地理围栏技术,设置多个物流配送点并对配送区域进行划分,由系统自动将处方分配至配送点,并找出最佳的配送路线,确保患者以最快的速度收到药品。
智慧药房平台的使用,是对传统就医取药模式服务的优化升级,使得患者除了问诊,其他环节均可以在线上完成,能够享受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智慧药房的使用,还是加强药品质量监控的有效途径,通过处方条形码识别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药品配伍、加工、配送整个供应过程的追溯。同时,传统的取药模式中,患者只能在取药窗口等待自己的药品,无法掌握药品的调剂与加工状态,智慧药房的使用,使药房的服务过程更加透明。患者可通过处方的识别码,查询药品的状态,掌握药品的调剂信息、煎煮过程以及配送进度。
2.2 中药智能化发药技术
为解决传统人工秤称效率低下、易出错的弊端,很多企业研发了智能化的发药设备,可以按照处方的用药种类和剂量对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不同形式的中药进行调剂,自动完成药品识别,计量称重,封口包装,补货提示等步骤,减少了药师的工作量,节省了患者等候取药的时间[13]。为完成中药的自动化发药,中药智能化发药设备需要精准的药品识别技术、自动取药技术、精密的称量技术、密封包装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技术的支持。
2.2.1 中药饮片的智能化调剂 张翼等[14]研发的中药的智能抓药系统在智能储药柜中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采集储药柜内中药的剩余量和红外光谱,获得药柜中的中药种类、产地、余量等数据。该系统的称量室,安装了振动取药管、电子秤和振动退药管装置,振药取药管采用振动上药的方式将所需中药传递到称量室,直至重量与处方一致,多出处方用量的中药采用退药管传递回储药柜;出药时采用喷气出药,出药速度快,不会在装置中有残留,可以避免交叉污染。朱文军等[15]研发了一种中药饮片自动配伍与智能运送系统,采用数据库记录不同中药的存放位置,获取处方后,按照数据库中记录的位置寻找相应的中药;采用RFID技术对取料装置进行识别,防止多个处方同时调剂时出现差错;在称量时设置了称重传感器,根据传感器的数据将中药添加至指定重量;运用自动导航小车技术完成中药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传递;采用包装机对中药进行密封包装。该系统实现了中药的自动调剂、运输与包装。张航等[16]研发了一种中药房智能抓药方法及装置,该装置采用数据库技术保存了药品编码信息和药品位置的数据,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获取处方中的药品编码后可通过数据库找到相应的药品位置;采用机械臂技术对中药进行抓取,可将药斗抓取到独立的托盘中;采用传送带技术或传输轨道装置将托盘运送至药师处,再由药师进行复核,完成发药。
2.2.2 中药配方颗粒的智能化调剂 中药配方颗粒有不同形式的包装,可分为散装配方颗粒和袋装配方颗粒。侯亮等[17]研发了免煎中药处方调配系统,配方颗粒储存在具有编号的药瓶中,通过数据库技术记录了不同种类中药配方颗粒的编号及位置,系统获取处方后可根据药瓶编码找出相应配方颗粒的位置,方便药师拿取药瓶。为防止调剂错误,系统采用RFID技术对配方颗粒的种类进行复核,每个药瓶头部安装的射频卡作为记录药品信息的装置,发药之前通过RFID扫描对所取药瓶进行识别。调剂时,通过出药电机控制发药量,确保按照处方要求发药。成都宇亨智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一种全自动化的中药配方颗粒发药方法[18]。该方法采用数据库技术管理配方颗粒的存放位置与余量等信息,获取处方后,通过的寻址机构自动找到相应配方颗粒药瓶所在的位置,采用识别技术确认找到的药瓶是否正确。通过抓取装置将药瓶取出,放置在下药机构上。下药计量机构采用矫正下药技术,在称重装置的读数达到下药量时停止下药,根据处方药量与实际重量的差值不断调整下药量继续下药,直至达到处方药量。孟子博等[19]研发的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设备中采用容积法的称量技术,根据处方中的用量计算每一种配方颗粒出药口的打开时间,以此称取相应重量的配方颗粒。小袋装配方颗粒的调剂通常是将散装的配方颗粒按照品种及固定常用剂量预先单包装成条带小袋装。调剂设备采用了扫码识别技术对配方颗粒的位置进行管理,药师将条带式小袋装的配方颗粒扫码识别后存放于药柜的药盒中。调剂设备获得处方后,自动发药机从相应的药盒单元中出药,通过自动剪切技术将相应数量的小袋切断,采用传送带技术将袋装配方颗粒传送到尾端,自动包装技术将同一处方中的配方颗粒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带上喷印出患者的基本信息,传递到发药窗口完成发药过程[20]。刘凯等[21]为袋装中药配方颗粒研发了一种智能取药机,采用机械手技术完成配方颗粒的自动取药。机械手上安装了识别器,可扫描药袋上的条形码识别配方颗粒的种类,采用气缸将配方颗粒袋从储药柜中吸出,运送到出药口,并保证每次取药只取一袋,具有准确率高的优势。
目前,有一种新型的袋装配方颗粒调剂方法[22]。在处方量较大时,可以将小袋装配方颗粒按照常用剂量7袋包装成盒,采用扫码识别技术、机械手技术、槽式自动发药技术以及传送带技术自动完成调配。该设备对袋装配方颗粒盒外的信息码进行识别后,通过机械手将药盒放置在相应药槽中进行上药,当获取的处方中的剂量为7袋或7的倍数袋时,药盒自动从药槽中掉落,通过传送带将药盒传递至药师处,完成复核、发药。与散装配方颗粒比较,小袋装配方颗粒便于运输和储存,也不存在不同处方之间的交叉污染。但在调配时,只能调配固定剂量的配方颗粒,无法随症加减;发药机的剪切装置需要精确操作,当配方颗粒的条带位置出现偏差时,切割无法正常进行;患者服药之前需要将配方颗粒的包装袋逐个撕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现有的配方颗粒调剂设备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价格较为昂贵,基层医院较难普及;调剂过程对设备的依赖程度过高,一旦设备出现问题,调剂工作就无法继续进行。配方颗粒调剂设备需要进一步发展。
2.3 中药临方制剂技术 临方制剂是指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后,结合治疗的需要和药物的性味开出处方,并提出对剂型的要求,再由药师根据要求采用不同的工艺为患者加工为不同剂型的制剂[23]。临方制剂是为单个患者提供个性化药学服务的重要举措。中药临方制剂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中成药比较,临方制剂在制备时具有以下特点:处方组成独特;生产规模小;临时完成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加工时间短;没有探索工艺的预实验,需要一次成型;存放时间短[24]。中国传统的临方制剂技术为患者提供的剂型为散剂、丸剂、以及膏剂等传统剂型。散剂的制备技术与其他剂型比较为简单,直接将中药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即得[25]。传统丸剂的制备采用手工泛丸,包括起模、过筛、泛丸、盖面、干燥等技术[25]。丸剂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制备。黄梦红等[26]研发了一种可以智能制作丸剂的机器人,该设备中安装了压条板、搓丸板等特定装置,通过这些装置的活动可以自动将药团制成药条并搓成丸剂,可以提高医院制作临方丸剂的效率与丸剂的质量。膏剂是将中药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浓缩液,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现在很多中医院开设了膏方门诊,专门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膏方的制备[27]。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医院的药房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现代剂型,如颗粒剂、浓缩丸、胶囊剂等,将中药饮片提取浓缩后按照不同的工艺制备为相应的剂型,具有体积小,方便携带等优点,且采用密封真空包装,隔绝与空气的接触,存储时间更长。洪燕龙等[28]研究出了一种临方制剂的浓缩丸的制备方法,即筛选出处方中粉筛率高的药材进行超微粉碎,过五号筛得到药材粉末,其余药材提取浓缩,得到黏度适宜的浓缩液,将浓缩液与药材粉末混合、制软材、制备浓缩丸。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的中药复方,具有制备简便,载药量高的优点。目前,临方制剂技术已得到了初步发展。然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能够提供临方制剂加工的医院较少,使用范围小,临方制剂加工费用昂贵,生产工艺不够成熟等。临方制剂的发展需要提高临方制剂的质量,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临方制剂的工艺参数进行收集和分析,为新的临方制剂提供最佳的生产方案。
3 总结与展望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现代中药制剂技术为基础,中医药服务与高新技术融合能够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是中医药服务技术向信息化、智能化和个体化升级发展的方向。“互联网+中药房”模式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对方便快捷就医取药的医疗服务的追求,它是传统中医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型服务模式,其建设和发展具有广阔前景。智能发药设备是对传统药品调剂模式的升级,与计算机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融合,实现了自动化发药。与人工调剂比较,智能调剂模式具有的快速调剂、准确率高、方便复核等优势,节省了患者候药时间,同时将药师从繁重的调剂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患者沟通,交代患者服药时的注意事项。实施中药个体化用药服务传统中医药的特色,也是中医药现代服务的发展方向。中药常用的单一剂型无法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越来越多的患者想要根据自身需要定制剂型。中医院要想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导向,推出个体化的服务模式为满足患者不同的用药需求。现有的临方制剂技术中医药传统观念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满足个体化用药服务的重要途径。
中医药在发展服务技术、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更需要注意中药品质的提升。只有用高质量产品作为服务技术的支撑,患者才能享受到良好的疗效,医院才能为患者提供的真正高质量的服务。这就要求中药制药技术需要进一步发展,找出最佳的制备工艺。中药的生产方式需要进一步升级。中药智能制造理论[29]为中药生产方式提供了新思路,即以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为导向,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实现生产过程的在线监管和智能化的设备调度,建设中药智能化生产系统。中药智能制造将物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融合在一起,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对产品进行实时监测与追溯,在整体生产策略中融入先进的分析技术,从而提高中药质量[30]。
此外,虽然中药服务技术得到了重大发展,却没有制定行业规范,缺乏相应的監管体制,生产的设备和场地没有达到洁净要求,从事中医药服务工作的人员缺乏足够的资质,生产的个体化加工制剂缺乏一定的质量标准,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隐患。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体系,制定标准的行业规范,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考核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资质,确保送到患者手中制剂的安全、有效[31]。
参考文献
[1]蒋皓,吴振华,倪永兵.关于中药代煎的运行模式和问题思考[J].中国药房,2015,26(31):4333-4335.
[2]任晓倩,高建跃,唐扣明,等.上海市郊13家医疗卫生机构中药委托代煎服务现状调查[J].中国药房,2015,26(24):3319-3321.
[3]何军,朱旭江,杨平荣,等.中药配方颗粒的现状与发展新思路[J].中草药,2018,49(20):4717-4725.
[4]孙奉擎,满曼,刘灿坤,等.中藥配方颗粒调剂操作规程标准化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5):129-130.
[5]彭敏,徐惠芳,徐玉婷,等.“互联网+中药房”建设模式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8,24(24):1-4.
[6]严丹,陶兴宝,张超,等.采用SWOT分析法探讨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2017,28(1):1-5.
[7]胡金梅.浅谈中药个体化用药服务[J].现代中医药,2019,39(6):16-19.
[8]何畅,王子豪,李铜印.“互联网+医疗”背景下中医院门诊智慧药房建设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9,40(8):20-23.
[9]桑墒,薛天侃.智慧药房服务云系统以及智慧药房发药方法:201710550099.6[P].2017-11-07.
[10]于浩波,鲁楠,田晓宇.一种智能药房的商业模式:201810106126.5[P].2019-08-16.
[11]桑墒,陈欣.智慧云药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服务器:201710718045.6[P].2017-12-12.
[12]钟燕珠,李辉诚,区炳雄,等.基于“互联网+中医药”背景下我院智慧药房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实践[J].中国药房,2019,30(18):2460-2468.
[13]涂传智,李刚,张增珠,等.中药配方颗粒及其在中药智能化药房中的应用发展概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2):207-211.
[14]张翼,张晓辉.一种中药方剂智能抓药系统:201911069756.0[P].2020-02-14.
[15]朱文军,王朱逸男,张嘎.一种中药饮片自动配伍和智能运送系统及其应用:CN110723372A[P].2020-01-24.
[16]张航.中药房智能抓药方法及装置:201910963177.4[P].2020-01-07.
[17]侯亮,张晓蓉,王建宇,等.基于全成分免煎中药的处方自动调配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5,24(3):86-91.
[18]不公告发明人.中药配方颗粒全自动发药方法:201810291324.3[P].2019-10-15.
[19]孟子博.一种原料配方颗粒智能化调剂方法及系统:201410178309.X[P].2014-07-16.
[20]时潇丽,杨德超,刘力.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智能化发展概况及应用分析[J].中国药师,2019,22(2):322-324.
[21]刘凯,童蕾,陈雪清,等.一种袋装中药配方颗粒智能取药机:201520834597.X[P].2016-04-13.
[22]刘力,赵燕燕,金培琪,等.中药配方颗粒一种新调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20):2161-2164.
[23]冯爽,李景春,谢芝丽,等.初探临方制剂对中药临床应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21):1870-1872.
[24]胡志强,鲜洁晨,楚世慈,等.中药临方制剂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28-33.
[25]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74,319.
[26]黄梦红,李月芹,陈凤娟,等.一种智能中药制丸机器人:201611172929.8[P].2019-12-13.
[27]张锋,袁明洋,刘毓玲,等.膏方推广应用管理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0):1-3.
[28]洪燕龙,胡志强,张磊,等.一种用于中药临方制剂的浓缩水丸制备方法:201910604875.5[P].2019-10-08.
[29]曹婷婷,王耘.中药智能制造理论模型的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4):3123-3127.
[30]于佳琦,徐冰,姚璐,等.中药质量源于设计方法和应用:智能制造[J].世界中医药,2018,13(3):574-579.
[31]张雪,孙婷,孙婉萍,等.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药房,2018,29(13):1734-1737.
(2020-07-01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6900);中国药科大学双一流建设创新团队项目(CPU2018GY11)作者简介:李如(1997.10—),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药制剂,E-mail:cpulr@163.com通信作者:封亮(1981.03—),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制剂与炮制,E-mail:wenmoxiushi@163.com;贾晓斌(1966.09—),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方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技术与应用,E-mail:jiaxiaobin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