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天印象(创作谈)
2020-08-19刘厦
刘厦
远离常常是一种靠近的方式。在离开老家半年后,在暮春时节,我返回了我多年居住的生活中。扑面而来的一切是那么熟悉,却比以往更加清晰。
田间道两边的杨树又开始喧闹了,当街穿行的农人都换上了轻快的衣裳,奔跑的孩子们也更加自由了,闲聊的人们仿佛和天地更近了。无论是干活儿还是走路,还是打招呼,每个人都格外有精神,神态和声音都带着一种喜悦。一切的内部涌动着无边的生机。这个季节人们会做只在这个季节所做的事,比如,包团子、撇香椿、授粉、拆洗棉衣。仿佛人和春天有着永不会遗忘的约定。
在离开了水泥铺地,临空而居的城市之后,突然,我看见了我的春天印象!
我印象当中的春天是生活的一种状态,它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和思想情感,影响着日常的每一个细节。我印象当中的春天是自然和人的一种互动,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谁是主导。它仿佛从大地的脉搏中而来,流进一切有生命的所在。又仿佛它在人的心灵深处隐藏,通过人的期待而出,让世界春暖花开。它普度众生,却也给不同的生命带来不同的景色。
然而,多年来我虽接纳着春天的给予,却没有正视过它。我一直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春天的认识只停留在概念上。它是一个季节,它是暖的,它让大地复苏,也可能再文化一些,它是诗意的,它是青春的。但这样的春天只能属于知识范畴,并没有和一个人的生命个体发生连接。
当我发现了与我生命相连接的春天时,我有了抒写我春天印象的冲动,有了去呈现这个亲近的、真实的春天的冲动。因为这个春天才是对我具有意义的。
整篇文章中没有第一人称,因为我觉得在春的浩荡中,个体我被融化了。无论从情感的抒发,还是写作手法上来说,“我”是多余的。在巨大和细微的春天踪迹面前,个体我的存在反而是一种障碍。就像弗兰克尔所说,眼球是看不见它本身的,它看到的是外部世界。渺小的个体,仅仅是一个视点,这个视点就是进入世界的门。这个门是作者的入口,同样也是读者的入口。这个视点是局限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有这个门就可以恰到好处地走进我的春天印象了。
但我又是每一个故事的亲历者,亲身体验着每一个细节的真实。跟随着春的流动,我获得了一种自由,可以随意出入不同的地点、时间和故事中,可以准确、纯粹地去呈现我的春天印象。
是的,我的春天印象,仍然是有我的。因为当个体我消失成了一个位置,那么乘物游心的大我便无处不在了,所以这个春天也只能是我的。
我們何尝不是在向外寻找着自己,向内开拓着世界呢?
或许这也是我春天印象的一部分吧。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