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高校支农社团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对策

2020-08-19何文斌

青年时代 2020年1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乡村振兴

何文斌

摘 要:笔者针对高校支农社团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理清了支农与乡村振兴以及支农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扭转了片面强调实践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支农社团;乡村振兴;劳动教育

一、引言

大学生支农社团自2000年开始支农下乡到现在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全国兴起了上百个支农社团,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前往乡村开展调研和支农支教等文艺活动已经拥有了固定的模式,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在不断发生变化,乡村同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支农形式也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突破。

二、调研对象基本情况的概述

M高校的支农社团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支农社团。该社团的几位创始人都关注三农问题的现状,有感于青年责任,故为了在校内团结有共同兴趣的同学一起下乡实践了解农村实情而成立支农社团。其早期下乡所做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是做一般的社会调查,进行农村生活体验和短期的支教。发展到现在拥有了十几个固定的下乡地点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他们将促进农村发展和自身成长结合起来。

三、M高校支农社团的发展现状

(一)社团内部困难重重

学生是社团活动的参与主体,学生参加社团日常活动的兴趣和质量对社团的发展乃至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一个社团是每个社团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支农社团也不例外,笔者经过访谈和随队下乡观察发现该社团存在以下问题。

1.社团发展方向并不清晰

该社团作为支农社团,其成立至今一直关心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状况,但是如今许多社团成员并不知道社团是如何发展而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时代要做支农下乡的事情,更不了解每年下乡的意义在于什么。久而久之,他们就将活动做成了公益型、志愿服务型,许多事情失去了意义感,组织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2.缺乏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实践

农村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问题得到了化解,但是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可是社团内还是坚持老的“三板斧”,没有回应农村现在的迫切需要,如农产品电商销售,生态农业推广,生态旅游,农村养老等。

3.社团纳新成员较少,对支农毫无兴趣感

据社长回忆,过去在两个校区往往能纳新达两三百人之多,后来到一两百人最后到现在的几十人,下乡的支农队从四支锐减到一支(十人左右)。据笔者观察,他们没有能将在社团所关注的问题与普通学生群体联系起来,缺乏对自身的宣传。

(二)高校对支农社团的限制

首先因为支农社团作为实践类社团往往要前往偏僻的农村,路途遥远且人数众多安全隐患较大,校方不愿意承担安全责任风险。社团内部人员介绍,安全协议书往往一签再签,可是经常发生支农活动得不到批准的情况,实践社团缺乏实践就缺乏了灵魂。其次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该校作为非农业类高校,对支农社团重视程度低,并没有专门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关注社团发展,为社团解决实际的困难。

四、M高校支农社团内部和外部问题分析

(一)社團组织者缺乏对社团价值的认识,没有理解组织支农下乡的意义

支农下乡其现实实践意义在于响应党的号召。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第二十五条也写到,推动人才下乡,培养更多的支农爱农、扎根农村的人才,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乡村需要大学生注入新的力量,而大学生需要到乡村锻炼成长,提升认识。高校支农社团起一个平台作用,给予在校大学生更多的认识农村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去改造。没有理解这层意义就难以认识到社团的价值,从而不可能引领好一个支农社团的发展。

(二)社团整体理论水平还不够

这个理论水平不止是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更多的是“三农”知识方面。参加社团活动的一般是低年级段的本科生,在此阶段学校一般是通识教育为主所以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实属正常。但是三农社团内部社员总体上来说却并不了解三农的现实问题,不了解党的农村政策,更没有掌握方法论,大学生如同一张白纸一样下乡,其实并没有发挥作为大学生应发挥的作用。这样只会让村民满怀期待着来,却失望而归,从而丧失了对支农队的兴趣;而支农队员本身见到这种无力的情形也会对活动本身的意义产生质疑,从而降低了社团的响应能力。

(三)社团内部缺乏传承体系

这个传承体现在实践经验的传承和社团举办经验的传承。该社团举办了十几年,每年有多次的支农下乡活动,但是几乎没有看到基于过去的实践成果继续开展实践探索。许多问题重复遇到却并没有总结经验,这导致社团本身缺乏有力的创新。而社团举办经验传承缺乏体现在当社长换届后并没有进行工作交接,这使得社团内部管理混乱,社团骨干流失严重。

(四)高校自身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加强了对社团的管理

一方面,高校进一步规范了社团活动,保证社团活动均合法合规且都能被校方备案,降低了学校管理的风险。另一方面,支农下乡活动本身属于非官方性质,支农早期下乡是与农村维权联系起来,在当时给学校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引发了校方的警惕。

五、支农社团发展困境的解决途径

第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农社团”教育体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社员入社时并不是对三农问题感兴趣而加入,仅仅是在社团招新的时候觉得有意思才加入。所以一开始要将三农社团的重心放在“如何过好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方面,引发他们对大学现状及未来毕业出路的思考,起到铺垫的作用。其次要配合大学初期通识教育,开展社团“独有的通识教育”带领社员阅读各个学科的经典书籍、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以此来培养社员的社会责任感。再次是开展社团认知教育,让大家了解社团的历史和支农下乡的乐趣以及意义培养社员的归属感。最后才是筛选出真正热爱三农的社员,对入选的社员进行三农知识、文艺活动以及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教授。并在支农下乡的日子里让社员反复不断地“干中学”达到知识文化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双丰收。

第二,将社团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一个真正优秀的支农社团主观上是追求真理的,但是客观上是培育人的。在这里追求真理是将个体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的出台给支农社团的行动指明了道路,不仅是要求支农社团到农村去,还要求支农社团在农村起到一个催化剂的作用,例如作为志愿者推广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乡村旅游业拍摄宣传片、梳理村史民情弘扬乡村文化等。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结合支农队所拥有的专长,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支农下乡中。2020年3月份《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劳动教育成为五育之一。支农社团作为社会实践的践行者,拥有成熟的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广袤的实践场所,M校支农社团可以与校方合作在学校周围的农村里开展持续性的社会劳动实践,让更多的学生亲乡土,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既可以保证实践的安全性又可以保证支农社团的成员来源的稳定性。

第四,讲好支农社团的故事,丰富平常活动的形式。在支农下乡前和返校后可以开展支农活动报告会,让亲历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使更多的人感知乡村,了解乡村;可以邀请三农学者、乡村实务者到校开展兴农大讲堂,也可以创新活动的形式将支农的过程用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制作成明信片进行义卖所得以购买书籍的方式捐回给下乡点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何慧丽,苏志豪.返乡青年何以返乡?——基于主体性视角的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19(10):72-78.

[2]温铁军.中国生态文明转型与社会企业传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3):111-117.

[3]吴重庆,张慧鹏.小农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小农户的结构性困境与出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13-24,163.

[4]周其义.“脱嵌”到“嵌入”:乡建青年的生命历程研究[D].东南大学,2018.

[5]潘家恩,温铁军.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J].开放时代,2016(04):126-145,7.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