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铁军“新四军的武器是第三位,战斗力却是第一位”
2020-08-19
毛泽东曾说过:“新四军是消灭不了的。”“皖南事变”后的当务之急,就是重建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重新任命的新四军军部和各师的领导班子,完全脱离了蒋介石的控制,他们将把铁的新四军真正建成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抗战结束后,有国民党军将领承认:“新四军的武器是第三位,战斗力却是第一位。”有美国记者著书赞叹:“新四军是一支日本最怕的军队。”
重建军部
“‘皖南事变我们损失了老军部,现在新军部又建立了,
‘皖南事变我们有几千个指战员牺牲,但今天我们还有9万人的强大力量。
只要我们坚持抗战,坚持斗争,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发生后,全党全军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反击国民党。14日,中共中央指示,“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要求各地准备对付最严重的事变。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收到中央电报后,于1月15日向中央建议“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军事上暂时不实行反攻”。这是刘少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结合华中地区的斗争实际提出来的,有很强的针对性。
那段时间,刘少奇每天通宵达旦,随时为新四军军部和延安的联系收转电报、提出建议,以便更有效地援救新四军。1月12日,刘少奇向中央提出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来缓解皖南新四军军部困境的建议,“请朱(瑞)、陈(光)、罗(荣桓)在山东准备包围沈鸿烈,苏北准备包围韩德勤,以与国民党交换。”第二天,中央采纳了建议,决定“苏北准备包围韩德勤,山东准备包围沈鸿烈,限10天内准备完毕,待命进攻,山东由朱、陈、罗负责,苏北由胡(胡服,即刘少奇)、陈(陈毅)负责,以答复蒋介石对我皖南9000人之聚歼计划。”
14日,收到新四军军部陷入绝境的最后一封电报后,得知叶挺被扣押,毛泽东怒不可遏。15日,他电告周恩来、叶剑英并告彭德怀、左权、刘少奇、陈毅等:“蒋介石一切仁义道德都是鬼话,千万不要置信。中央决定发动政治上的全面反攻,军事上准备一切必要力量粉碎其进攻。”并强调:“只有猛烈坚决的全面反攻,方能打退蒋介石的挑衅与进攻,必须不怕决裂,猛烈反击之,我们的温和态度须立即终结。”
面对皖南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的严重情况,周恩来和刘少奇冷静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恩来指出,时局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国共合作完全破裂;二是国民党不敢全面反共,在经过我们的斗争以后,两党还继续维持抗日合作的关系。建议要向最坏的方向作准备,但要争取最好的结果。
刘少奇经过认真思考后认为,“围魏救赵”已失去了意义。权衡利弊后,他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民党未投降,仍继续抗战,对国共合作仍不敢分裂,且怕影响对苏联的关系。在皖南消灭新四军,蒋(介石)亦曾下令制止,即证明蒋(介石)生怕乱子闹大。在此时,我党亦不宜借‘皖南事件与国民党分裂。何应钦下令只说严防我军报复,未说借此在全国乘机进攻我军。另外,目前华中根据地很大,但兵力不够,不能巩固。盐阜区土匪亦蜂起,黄桥已被敌占,海安亦有被敌占领的可能。我们部队尚需休整补充。故以华中来看,在半年、一年之内不宜进行大的战斗,肃清土匪,巩固现有地区,对我军有利。”根据上述情况,刘少奇提议,在全国主要地区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
刘少奇在分析实行军事反攻的不利之处后,提出了在政治上实行全面反攻的具体建议:向国民党提出严重抗议并发宣言,提出立即释放叶挺等条件;在全国、全世界实行大的政治反攻,宣传、抗议“皖南事变”,揭穿国民党分裂行为。“如此我军在政治上有利,在军事上稳健,可能使蒋(介石)、何(应钦)在半年至一年内,不敢再向华中进攻,使新四军能巩固华中阵地,以待变化。”这个从实际出发的建议,对中共中央作出处理“皖南事变”的正确决策起了重大作用。
劉少奇的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采纳,党中央确定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对蒋介石继续采取“一打一拉”的政策,在全国展开猛烈的政治反击,深刻揭露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强烈要求严惩肇事祸首。
周恩来亲自带领工作人员上街发送《新华日报》
1941年1月17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新华日报》准备发表披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凌晨2时,报社的同志报告,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不准刊登这篇报道,报纸无奈只好开着“天窗”。周恩来当时怀着极大的愤慨,挥笔写下了两幅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8日一早,《新华日报》将周恩来的题词补刊在报纸“天窗”上发行了,山城人民争相购买。国民党派出大批宪兵、特务、警察,见到《新华日报》就抢就撕,见到卖报的报童就打就抓,《新华日报》的发行遭遇严重困难。面对这种险恶情况,周恩来亲自带领工作人员上街发送报纸。
这一天,《新华日报》的发行量猛增5倍。“皖南事变”真相大白,使蒋介石虽然军事阴谋一时得逞,却在政治上失分很多。美国《远东新闻简报》评论说:“1月17日重庆颁布解散新四军的命令……据公布之解散理由,则为新四军不服从命令与攻击中央军队。但据最近各方面发表之消息,则此次事变内容绝不只是所谓军纪问题,而是告诉我们国共两党的摩擦,现已达到了危险点……新四军的部队,已有十分之九渡过长江,留在长江南岸的不及一万人,其中大半为非战斗员。这些部队,在他们正在北调的行程中,却被中央军突然围攻,大肆屠杀……”
菲律宾9个华侨团体联名致电蒋介石:“解散新四军,影响团结甚大。失地未复,祸起萧墙,自损国力,复令敌寇坐收渔利,实深悲痛。恳请钧座俯顺下情,恢复新四军,释放叶军长,以利团结抗战,不胜企盼之至。”
1月中旬,宋庆龄与国民党著名人士何香凝、柳亚子等人召开会议,决定向国民党当局发表宣言,并向民众公开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阴谋。柳亚子当即拟就致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的宣言《撤销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发展抗日实力》,由宋庆龄领衔,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等一起署名发表。宣言写道:“进攻共产党只能削弱抗日力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想做而无法做到的事,今日敌人既濒败境,惟欲我抗战实力之削弱,以至于崩溃,于是惟欲我发动剿共,以酿成无限制之内战……”
中共中央也发出《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围歼新四军、摧残抗日力量的罪行,呼吁一切爱国爱军同胞,反对一切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阴谋,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惩办“皖南事变”祸首、释放叶挺、交还被俘的皖南新四军全部人员等12项要求。毛泽东还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
正是中共中央这种有理有节的策略,赢得國内外舆论、群众,包括中间势力的同情和理解。在内外舆论压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在参政会上表示“以后再亦绝无剿共的军事”。至此,国共两党关系开始趋向一定程度的缓和。在关键时刻,党中央力挽狂澜,确保了抗战事业的航船继续在统一战线旗帜下艰难前行。
“新四军是消灭不了的”
毛泽东曾说过:“新四军是消灭不了的。”“皖南事变”后的当务之急,就是重建新四军军部。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1月23日,新四军将领向全国发布就职通电。25日下午,新四军在苏北重镇盐城隆重集会,宣告新军部正式成立。新军部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华中总指挥部的后方政治部改为军政治部。
当天,会场布置得庄重而简朴。陈毅发表就职演说时说:“‘皖南事变我们损失了老军部,现在新军部又建立了,‘皖南事变我们有几千个指战员牺牲,但今天我们还有9万人的强大力量。有了民众及抗战军队团结一致的力量,我们一定有把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重庆当局发出一个反革命命令,撤销新四军,我们置之不理。因为,我们拥护共产党恢复新四军的命令,我们拿革命的命令来反对反革命的命令,拿抗战的命令打倒破坏抗战的命令!只要我们坚持抗战,坚持斗争,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接着,刘少奇讲述了“皖南事变”的经过,并针对反蒋情绪明确指出:目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对抗战的中国人民是完全有利的,而不利于反共顽固派与内战挑拨者。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坚持反对内战、反对分裂的方针,以挽救时局的危机,坚持抗战到底。这是刘少奇到华中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并宣布了真实姓名。人们这才知道,“胡服”就是刘少奇。
重建新四军军部,极大地振奋了全军官兵。重建后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的邓逸凡回忆说:“对于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同志们感慨万千,一直谈论到深夜。它标志着新四军将会有一个伟大的发展,有一个胜利的将来!”
为了整顿和统一新四军编制体制,1月26日,刘少奇同陈毅致电中央:“拟将新四军部队整编为4个师,以苏北部队为第1师,皖东为第2师,李先念部为第3师,苏南为第4师,在师以下设旅、团,均以三三制编制。”29日,毛泽东等复电指示:“应将彭雪枫部编为新四军,共编5个师,整编重在统一思想。”
2月26日,中央军委又发布命令,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也列入新四军的建制,全军扩编为7个师并1个独立旅:第1师由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而成,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辖1、2、3三个旅,活动于苏中地区;第2师由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而成,师长张云逸兼任,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下辖4、5、6三个旅,活动于淮南地区;第3师由八路军第5纵队整编,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7、8、9三个旅,活动于苏北地区;第4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整编,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10、11、12三个旅;另辖肖县独立旅,活动于淮北地区;第5师由原豫鄂挺进纵队整编,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下辖13、14、15三个旅;第6师由江南所属部队整编,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16、18两个旅,以及东路、西路保安司令部,活动于苏南地区;第7师由无为游击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整编,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19旅和挺进团,活动于皖中、皖南地区;独立旅由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旅组成,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
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四军急需一个新的、统一的标志。华中鲁艺美术系教师庄五洲、许幸之、莫朴接受了设计新四军新臂章的任务。
庄五洲是一名爱国华侨,从小酷爱画画,在学校专攻西洋绘画,对美术设计颇有造诣。庄五洲等人以原有臂章为蓝本,搜集有关的资料,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思考如何设计这个臂章。他们虽然参加新四军不久,但对新四军的臂章很有自己的见解。庄五洲认为,以前我们是新四军,现在还是新四军,虽然部队有了变化,但是抗战的任务没有变,再说原来的臂章样式也不错,所以新臂章最好不要与老臂章区别太大。设计者们很快画出了一个样稿,继续采用了老臂章外方内圆、蓝白两色的风格,只是把上面的“新四军”3个中文字,换成了英文字母。“新四军”的英文全称是“New 4 Army”,他们取了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N”“A”,在中间加上了一个汉字“四”,成为“N四A”。
样稿出来后,许幸之拿给陈毅审阅,征求意见。陈毅看了以后,称赞说:“改得好。把中文换成英文,有神秘性嘛,可以起到隐蔽保护的作用。”不过,陈毅也提出一点修改意见,认为“四”是汉字,是中国人使用的数字,既然要用英文,就全用英文。
许幸之听后,告诉庄五洲等人,大家按照陈毅的意见做了修改。于是,新四军的新臂章诞生了。不久,该臂章很快便在新四军中发放佩带、广泛使用,成为新四军统一的新标志。
“皖南事变”后,毛泽东指出:“应把此次反共高潮看作我们奠定华中基础的机会,如同上次反共高潮奠定了华北基础那样。”过去新四军的军长是蒋介石任命的,现在蒋介石撤销的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重新任命的新四军的军部和各师的领导班子,完全脱离了蒋介石的控制,他们将把铁的新四军真正建成中国共产党的军队!
抗战结束后,有国民党军将领承认:“新四军的武器是第三位,战斗力却是第一位。”有美国记者著书赞叹:“新四军是一支日本最怕的军队。”
(参考资料:《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从损失到扩编》《解放军报》2011年2月14日、《皖南事变:新四军浴火重生》《解放军报》2011年6月23日、《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始末》《炎黄春秋》2017年第2期、《陈毅对新四军新臂章设计“提意见”》《人民政协报》2015年7月30日等;作者:宇文拓、朱达、王凌硕、乔阳、孙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