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山崩”是如何被预知的

2020-08-19

新传奇 2020年30期
关键词:预警系统山体滑坡

如何掐准预警和转移人员的时间点?北斗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斗卫星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出了橙色预警后,当地迅速按照先期制定的预案,将隐患点周边6户共20名村民转移到安全位置,避免了一场“山崩”。

近日,记者追踪采访了解到,湖南省石门县通过科技、人防和“土方法”相结合,成功预知了一次大型山体滑坡地质灾害。

北斗及时精准预测

6月下旬以来,石门县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引发地质灾害。其中,7月6日发生在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的山体滑坡,规模巨大。据报道,滑坡现场触目惊心,一座巨大的山体近一半坍塌,挟着泥石流冲下山沟,沿途摧毁了山林、茶园、房屋、公路。虽然滑坡已经发生了10多天,但坍塌的山体依然不断有土石滚落。

那么,这场“山崩”究竟是如何被预知的?南北镇国土资源所所长朱秋平介绍,在去年灾害隐患巡查中,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巡查人员发现了潘坪村雷家山存在灾害隐患,将其纳入省级地质灾害隐患点。

如何掐准预警和转移人员的时间点?北斗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12月,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根据防灾需要,为雷家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北斗卫星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11个点位监测地表位移、深部位移、水位变化、降雨量等情况。

6月24日,这一预警系统发出橙色预警。南北镇镇长方杰回忆,接到预警后,当地迅速按照先期制定的预案,将隐患点周边6户共20名村民转移到安全位置,并组织人员对山体巡查。横穿这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是连接湘西北和鄂西南的交通要道省道S522线,平时班线客车、卡车和小客车川流不息。实行交通管制十分必要,而实现交通精准管制,考验的是准确预测能力。

借助“土办法”进一步“佐证”

石门县在这次灾害处置中,除了运用北斗卫星预警系统,还借助“土办法”进一步“佐证”。接受过地质灾害监测培训的潘坪村党支部书记许波称,他们在一些房屋的裂缝处贴上纸条,观测变化。隔一段时间看,有纸条崩断,就显示“房屋位移了”;观察山间泉水,发现水突然变浑浊,显示山体进一步松动了;后来还发现平时难得一见足有“两粒米大小”的大蚂蚁,从山间岩缝里爬出来四散奔逃,显示“麻烦要来了”。

6月30日下午,北斗卫星预警系统再次发出橙色预警。随着险情加剧,当地自然资源、交通、公安等部门加强对路面值守和山体巡查,并限制重型车辆通行。朱秋平回忆,当时山里比较明显的裂缝已有近20米长。现场处置工作人员对裂缝定时拍照,比对照片,寻找险情扩大的蛛丝马迹。

7月6日下午,北斗卫星预警系统第三次发布橙色预警。朱秋平发现,前段时间已有下沉的省道S522线雷家山段塌陷愈加严重,连路旁拉起的一根警戒线,也因路面逐渐塌陷崩开。当天15时55分许,南北镇党委、政府和交警部门果断决定,紧急封闭S522线雷家山路段。交通封闭不到1个小时,约300万立方米山体分两次“倾泻”而下,5栋民房、1座小型电站、横跨山间的一段省道,瞬间消失在崩塌的山体和泥石流中。

“依靠科技、人防,再加上一点儿‘土方法,我们躲避了这次重大灾害。”许波说,没有人员伤亡,当地群众均已得到政府妥善安置。目前,房屋重建也提上了日程。

这些“黑科技”让防洪救灾更高效

如今,众多“黑科技”在抗灾中大显神通。

看得更清:穿透云层,“高分”卫星实时成像  日前,為应对江西鄱阳湖区域发生的洪涝,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调动高分十号、风云4A等卫星对灾区进行紧急成像观测,为救灾抗震提供遥感、气象数据支持。与一般卫星被动接收地面射线不同,SAR卫星主动发射无线电脉冲以“照亮”目标,通过接收脉冲回波获取结果。因此,它不仅可以穿透云层,也具有一定的地表穿透能力,可用于观测地震形变、冰川运移、活动构造、地面沉降及滑坡等。高分三号卫星是中国首颗分辨率可达到1米的SAR卫星。

算得更准:数值天气预报精准翻译气象“天书”  进入汛期以来,随时待命、24小时轮流值守对气象预报员们来说是常态。当前,他们需要依靠大量的计算,尽可能准确地预报未来天气。数值天气预报便能起到很大作用。它根据大气运动方程,通过大型计算机计算,获得未来气象要素变化的方法,是天气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气象预报员们不光要做好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还要做好短时监测,及时发布暴雨、强对流天气预警。而每一份气象预报,都浓缩着海量抽象的数据和瞬息万变的天气图。

救得更快:机器人出手高效迅速  此外,水陆两栖车、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上飞翼等设备可对落水人员进行高效快速施救。武汉市应急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水上救援机器人可大大缩短施救时间。今年5月底,在新洲举水河举行的防汛抢险救灾综合演练中,水上救援机器人曾在2分钟内赶到落水者身旁。据悉,和救生员相比,水上救援机器人不仅速度更快,一次救助的人员也更多。它的载人浮力达到200余公斤,落水者可以抓住它两边的绳子,或是趴在它的顶端等待救援。因不用救援人员下水,可最大限度减少救援人员的伤亡。

效率更高:新装备助力防洪抢险  水陆两用多功能挖泥船(武航一号),可自己“走入”“走出”水面,具备自航能力,集反铲、绞吸、疏浚、打桩作业等多功能于一身;装配式板坝防洪子堤,适用于沙壤土、壤土、黏土及混凝土、柏油等软质堤坝,可以应对漫溢、浪坎险情,能有效节约物料,比人工铺沙袋筑坝效率更高;防洪围井,类似补漏软木塞,由单元围板现场装配而成,堤坝出现管涌破坏险情时,能及时应对“翻砂鼓水”,具有抢护速度快、效果好和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排涝履带式机器人,可以适应城市防汛、应急排水、隧道抢险等各种复杂情况,替代人类在急难险重地带进行防汛抢险任务,有效提高防汛抢险工作的安全性。

更深入现场:“全能型选手”无人机助力防汛救灾  无人机具有快速、精准、全天候的优势,可以把灾害现场的高清图片、视频传回指挥中心。一个5平方公里大小的城镇,无人机一个架次,一两个小时就可以采集完数据并建立现场模型。如果有人员被困,无人机还可通过搭载的装备开展搜索、定位,加上具备夜视功能的设备,可实现全天候救援,还可以向被困人员进行物资精准投送。如果汛期出现山体滑坡,无人机可监测到肉眼无法察觉的山体动态,一旦出现微妙的地质异动,可及时发出预警。

(《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预警系统山体滑坡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学校肺结核流行趋势控制及预警系统监测分析
俄太空预警系统探测到64枚导弹发射
夏季大山里的隐形杀手——滑坡
对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与治理
交通流量增长下的空管安全预警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