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衝擊, 如何才能“保就業”
2020-08-19迅行
迅行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等多重因素影響,本澳經濟結構正經曆深刻調整。過去逾半年,就業形勢變得異常嚴峻,很多企業受疫情影響出現經營困難,有部分公司不得不選擇裁減人員來降低成本,延緩招聘,傳統行業幾乎全部暫停招聘,正常就業管道受阻,有效就業工作時間壓縮。據統計暨普查局6月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至5月澳門總體失業率為2.4%,本地居民失業率為3.4%。因應嚴峻形勢,特區政府在今年的施政報告裏頻頻提到“穩經濟、保就業”,並且強調將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不惜代價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切實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著力穩定企業和居民就業,紓解居民生活困難。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關係著市民的幸福指數。當前,就業還是大多數人謀生的手段,儘管澳門有著優厚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但市民在住房、養老等各項民生支配仍有較大壓力,市民對失業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特別是目前很多家庭經濟水平一般,甚至負債率較高,更加難以承受失業的風險。如果出現失業率上升和特殊群體的高失業率,將會嚴重影響社會預期,甚至引起社會動盪。因此,在當前經濟增速下行、內外部形勢變化的情況下,必須將失業率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範圍內,必須確保市民的實際收入水平不降低。
從就業結構來看,受單一性經濟影響,澳門就業結構矛盾十分突出。一是在產業結構中,一些傳統博彩旅遊業、零售業、服務業在相當長的歷史裏作為澳門的主體產業,佔據了超高的比,在疫情面前首當其衝,因為傳統的旅遊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長期不可撼動的地位,進一步孽生出就業品質問題,首先是高質量就業崗位不足,大部分市民集中在博彩業、旅遊業、零售業等創造性比較差的行業上就業,職業層次低。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旅遊博彩業既長期提供了大量了就業機會,也在困境面臨致使就業“縮水”,同時,因應傳統產業在大環境下被動的轉型升級,必然淘汰一部分低技能的就業市民。一批年齡稍長的勞動力,又極難真正通過轉崗實現再就業。二是在高科技資訊產業發展中,澳門本身的現代科技產業體系起步晚、規模小,創新力度不強,“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供給不足。在疫情之下,這樣格局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就顯得尤為突出。
在當前疫情嚴重衝擊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的形勢下,穩就業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要為解決澳門單一產業結構問題,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創造空間。從發展全局來看,目前澳門正朝向較穩定及可持續的經濟模式邁進。這是決定澳門能否成功跨越一業獨大、保持強勁發展動力、實現可持續和穩定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分為二看待疫情帶來的影響,儘管短期內經濟陷入困境,但透過調整期的應變和部署,發揮好充裕的財政和金融部門資本流動,促進經濟轉型。以穩定就業形勢、提高就業品質為目標,確保就業局勢穩定,才能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部署的現階段任務。
穩經濟、保就業,歸根到底是要解決當前澳門面臨的深層次困難和問題,在經過疫情前期百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實施僱員援助、企業援助計畫、電子消費券、稅費減免等“一籃子”紓困措施後,政府在短時間內未必再適用大規模刺激政策,而只能採取練好內功的政策措施,包括逐步擴大通關範圍、刺激內需、推動珠(琴)澳區域協同發展、加強創新創業孵化和產業化發展等。這些政策要落實、見成效,都需要時間,但終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只有多方位出擊,保持就業穩定,促進各產業逆境向上,藉以時間實施練好內功抵禦短期的風險,才能真正換取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穩就業就是要推復甦、穩增長,就是要謀發展、促多元,即要將穩就業作為首要目標,將經濟提升至合理區間,確保完成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促進再就業等各項就業目標任務,穩住就業基本盤。堅持實施逆週期調控措施,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開支,減稅費,擴投資,努力擴大內需,加大城市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重點加強城市交通、公屋、政府設施等工程建設。加強對外招商引資工作,主動“走出去”推介澳門的優勢,做好項目推介,引進符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產業和項目,支持有意開拓國際市場的內地企業在澳門設立境外總部。扶助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全面落實創新創業扶持政策,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催生更多吸納就業新市場主體,支持各類企業創新發展,培育更多中小微企業,增強就業帶動能力,推動中小企業與博企及大型企業“以大帶小”協同發展,公共行政方面要有序地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不斷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總之,要致力於緩解外部負面衝擊與自身結構性因素“共振”可能引發的經濟明顯減速與風險過快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