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 红枫下的矮马王国
2020-08-19冯慧宁
冯慧宁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将近3000个县城,被喀斯特峰丛包围着的百色市德保县偏居桂西南一隅,这里和中国绝大多数县城一样,不繁华也不落寞。即将到来的9月,秋风就要唤醒漫山的红枫,矮马“哒哒”的马蹄声划破长空,正在吸引着更多人踏入这片壮乡风景……
德保红枫下的壮族情歌
德保县,地处桂西南边陲。1951年8月,敬德县和天保县解放后合并,各取一字,得名“德保县”。不大的德保县城聚居着一群喜欢唱歌听曲的人,德保壮族山歌在民间被称为“吟诗”,善于把日子过成诗的德保人,让这里成为了生长着情歌的地方。无论还是壮家还是瑶寨,山歌早已充斥在各样的喜庆、欢乐的场合。
一同滋养德保风情的,还有一曲曲南路壮剧。黑夜降临时,“呀哈嗨”的开腔在一座座山谷里的村寨中响起。即使在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的今日,德保的南路壮剧仍能在德保人酒足饭饱之后的娱乐排行榜上获得一个较为前列的位置。“一人帮唱众人和”,喜爱唱歌的德保人在南路壮剧的帮腔中,哼着熟悉的曲调,用传统的壮语将一曲又一曲带着浓郁地域风情的戏剧带到各村各寨。
伴着壮剧唱腔一同在这片土地响起的还有民族乐器马骨胡独特的弦乐声。马骨胡是南路壮剧传统的伴奏乐器之一。山里的马,壮家的宝,传说中,壮乡的爱马青年阿列为了纪念死去的骏马“四蹄雪”,便将“四蹄雪”的马腿骨做成琴筒、马尾制成弓毛,“四蹄雪”自此变成了一把别致的马骨胡,用高亢且响彻山谷的声音陪伴在阿列身旁。在“歌海”德保,山歌响起的时候,马骨胡乐手们都会像阿列一样拉起古老的马骨胡,弦与骨拉出了甜美醉心的“壮乡小夜曲”,拉出了壮族人心中欢乐和人生哀戚。伴在身侧的马骨胡犹如壮族山歌知音和伴侣,共叙壮乡情。
无论是山歌、壮剧还是马骨胡,欢快的调子下只有听不厌的德保情歌。德保的情歌好不好,德保的山村、田野感受最深,云雾缭绕的山峰,路边的山泉,峭壁上的山花,田间耙地的老农都是德保人山歌中的一部分,德保的山歌比酒还醉人。关于德保的壮族情歌里,贝侬和姑娘总是竭尽言语去描绘那片红枫。
在壮族原创歌手陆益的壮语情歌中,关于德保这片土地总是有难以忘怀的喜爱。“nien beix nuengx gyang saem ndat lumj feiz,nien nuengx sau lumj hai muengh buenx ndau ndeiq,caj daengz mwh laeng mbaw raeu hoengz,raeuz caiq ma Dwf Bauv。”這句壮语歌词的大意为:“想念德保的贝侬心中热情似火,想念德保的姑娘就像月盼星随,等到他日枫叶红艳时,我们再回德保。”壮语中的“贝侬”是指亲密的朋友,可见歌者眷恋的除了德保的兄弟姐妹,还有那片在脑海久久挥之不去的红枫林。
“德保红叶赛九寨”——北回归线穿德保境内而过,枫叶由浅变为深红的日子也比北方地区来得更晚一些,这也让赏枫的人的脚步驻足得更久了些。德保县境内10万多亩枫叶林将这里筑成“南国红枫天堂”。每年的秋冬季节,德保的红枫就像是系在半山腰的红腰带,连绵了几座山。对于赏枫的人来说,这里的红枫秋时让人喜,冬时映人艳。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色彩变化,漫山的枫叶由绿转红时,就像是有人拿着一个巨大的调色盘,正在一点一点地给这片山野抹上红色。人们容易沉醉在“秋水共长天一色”里,徜徉枫海时,湖边走过一群矮马,融入了这片风景。
矮马之乡,喀斯特地貌下的“果下马”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德保的秋日坠在枝头上的除了红枫还有黄澄澄的脐橙。果大皮薄的德保脐橙也在金秋迎来了丰收,在果树下为采摘而忙碌的除了果农,还有一匹匹四肢短小、肌肉紧实的矮马。这些矮马在不到3米高的脐橙树下憨态可掬,让人不禁想起它的别名——“果下马”。
1000多年前,在《三国志》中就有关于矮马的记载:“果下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故谓之果下。” 德保地区养马历史悠久,在当地县志中记载有“明朝嘉靖年间,当地各土司三年一次贡马。”短小精悍,性情温顺,驮挽乘皆宜的德保矮马在历史上一度发挥着干将之力。
肌肉发达健壮的矮马在德保的喀斯特地貌的山岭中承担起了运输主力角色,驮物翻山从来不因它只有四支小短腿而感受到阻力。德保县古异名叫“百粤”,自唐代以来开辟的茶马古道便穿越其境,百粤坡是中国古代连接粤、桂、滇及东南亚古道上的重要关隘,也是古代岭南百粤民族及其后裔沟通内外交流和桂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交汇点。
至今,德保的大山深处仍然保留有一处石刻——“百粤坡”的遗址。遗址上的青石板路是几百年间来往的客商、挑夫、马夫们一点点铺造而成,每一块铺就的石头,在多年的雨水的冲刷下,依稀可见石头光滑的肌理和纹路。路走多了,马蹄印就在青石板上留下了痕迹,这些马蹄印有的如碗口粗,有的如石臼般大。曾经驮运食盐、八角茴油、茶叶的马帮便是沿着这样的石板路连接起滇、桂、粤,甚至去往更远的地方。
改朝换代之下,远离政治中心的德保安居一方土地,矮马极少再走出大山,在世界的矮马名册上也未见其身影,喀斯特地貌下高耸石山“隔绝”了养马学术界的认知,学者们只能从汉代起至民国初年的各式文献中寻找到关于“果下马”的零星记载。直到1980年左右,中国农科院王铁权博士带着科研组走进了德保,才将这种身处西南山地深山之中,百姓们早已习以为常,见矮不矮,见怪不怪的矮马重新带回大众视野。
2020年7月,一座以德保矮马为主题的乐园在这个小县城里开门迎客。“世界矮马看中国,中国矮马在德保”, 德保“矮马王国”的建造让县城的乡村旅游添上一抹亮色之余,更是在德保人与矮马的变迁历史中添上了一座里程碑。从湮没历史的“果下马”到再次被发现并被誉为“马中熊猫”,德保人不断为矮马正名。如今,壮乡与矮马在这座乐园里摩擦出独特的“马文化”。建造这里的人颇有童心地将此地称为矮马王国,并创造了一个“矮马保保”的卡通形象,将这里打造成为“矮马保保”和它的小伙伴们的王国乐园。
一首首德保情歌的欢唱将壮乡的风情远扬;一座矮马主题乐园的建造为德保县城的文化旅游注入新鲜的活力;一匹匹矮马的存在让这个中国普通的小县城在世界上拥有了些许知名度。在马骨胡的清脆乐声中、马蹄哒哒的脚步声中、风吹枫林的沙沙声中、泉水流过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的叮咚声中、脐橙丰收的欢笑声中,德保,似乎不再和中国的大多数县城一样,这里的风景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