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稻飞虱灯下种群发生特征分析
2020-08-19梅秀凤陈侠桦金中伟汪明根
梅秀凤 苏 杰 陈侠桦 金中伟 郭 怡 汪明根
(上海市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999)
稻飞虱属半翅目飞虱科害虫,是为害水稻的三大害虫之首,它不仅是一种迁飞性、爆发性害虫[1-2],还是水稻病毒的传播媒介[3]。因此,研究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并对其进行科学防治,是确保水稻稳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宝山区地处上海市北郊,常年水稻播种面积约800 hm2,主要种植单季晚稻。稻飞虱是宝山水稻生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在水稻生长期混合发生为害。鉴于稻飞虱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虫情测报灯监测稻飞虱的始见日、终见日、高峰期等是预测稻飞虱在该地区发生情况的重要依据,笔者拟对2011—2019年宝山区稻飞虱灯下种群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宝山区稻飞虱的监控和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灯诱地点及耕作制度
灯诱监测点分别设在宝山区罗泾镇牌楼村和罗店镇全星村,每个监测点各设一台测报灯,并选择面积在667 m2以上且长势均匀一致的稻田进行监测。监测点均种植单季晚稻,其中,罗泾镇牌楼村监测点种植的水稻品种为“花优14”,常年在5月初播种,5月下旬移栽,11月上旬收割;罗店镇全星村监测点种植的水稻品种为“花优14”,常年在5月上旬播种,5月底移栽,11月上旬收割。
1.2 试验方法
采用佳多牌智能虫情测报灯(JDA型)作为观测工具,用200 W白炽灯作为诱虫光源。将测报灯安装固定在高600 mm及长、宽各为1 100 mm的水泥基台上,并置于成片稻田的中央,远离其他光源。诱虫时间为每年4月20日—9月30日,开关灯时间由虫情测报灯自动控制(晚上灯亮,白天灯灭)。每日灯灭后,将灯诱获得的昆虫取回室内进行分类、鉴定,并记录和统计诱集到的稻飞虱种类和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飞虱发生种类及年度灯下诱虫量
2011—2019年的灯诱数据表明,宝山区水稻生产上,稻飞虱种类有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和伪褐飞虱,但主要发生的种类为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3种,历年来伪褐飞虱发生虫量一直较少,且不对水稻造成危害。
由图1可知,宝山区稻飞虱的年度灯下诱虫量在种类间差异较大,2011—2019年稻飞虱(包括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灯下年度总诱虫量为307~42 317头(9年平均值为8 443头)。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2011—2019年灰飞虱年度灯诱虫量为38~3 852头(9年平均值为1 036头),占稻飞虱灯下总诱虫量的12.27%;白背飞虱年度灯诱虫量为260~38 567头(9年平均值为6 397头),占稻飞虱灯下总诱虫量的75.77%;褐飞虱年度灯诱虫量为9~2 375头(9年平均值为1 010头),占稻飞虱灯下总诱虫量的11.96%。以上数据表明,白背飞虱的年度灯下诱虫量明显高于灰飞虱和褐飞虱,已成为近年来宝山区水稻上稻飞虱相对优势种群。
由图1可知,宝山区稻飞虱的灯下诱虫量在年度间呈显著差异。其中,2012年总诱虫量最多,达42 317头,而2018年最少,仅307头,即9年间稻飞虱灯下诱虫量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37.84倍。从灯下诱虫量的年际变化看,除少数年份(2012年和2014年)虫量出现突增外,近年来宝山区稻飞虱混合种群数量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2 稻飞虱发生动态
2.2.1 灯下始见日、终见日及发生期
宝山区无本地稻飞虱越冬虫源,主要由外地虫源迁入发生。由表1可知,在2011—2019年灯诱监测期间,稻飞虱的始见日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个别种类在发生迟的年份,始见日在6月下旬;终见日一般在9月中下旬,但有个别种类在部分年份很早结束,终见日在7月底。其中,灰飞虱的灯下始见日在5月初至5月底,历年灯下平均始见日为5月17日,终见日集中在9月中下旬,但2016年和2019年终见日出现较早,分别为7月31日和8月18日,9年灯下平均终见日为9月13日,9年平均发生期为119 d;白背飞虱的灯下始见日发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年际间始见期跨度较大,9年灯下平均始见日为5月29日,终见日集中在9月中下旬,9年灯下平均终见日为9月21日,9年平均发生期为114 d;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9年灯下平均始见期为6月3日,终见日集中在9月中下旬,但个别年份出现较早,如2019年褐飞虱的终见日为7月31日,9年平均发生期为106 d。由此可见,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晚于灰飞虱,分别比灰飞虱平均晚12 d和17 d,平均发生期也均短于灰飞虱,分别比灰飞虱短5 d和13 d,而三种飞虱的灯下终见日均集中在9月中下旬,差异不大。
2.2.2 灯诱种群高峰期
由表2可知,宝山区稻飞虱在不同年度间不同世代高峰期出现时间有一定差异。其中,稻飞虱三(1)代高峰期最早为5月31日,最晚为6月20日;四(2)代高峰期最早为6月30日,最晚为7月16日;五(3)代高峰期最早为7月23日,最晚为8月17日;六(4)代高峰期最早为8月22日,最晚为9月12日;七(5)代高峰期出现在9月下旬。同时,高峰期虫量大小是决定当年主害代诱虫量,乃至年度灯下诱虫量的重要因素。例如,年度灯下诱虫量最高的2012年,其三(1)代、四(2)代、五(3)代、六(4)代峰日的虫量分别为912、9 751、282、311头,主害代峰日的诱虫量之和(11 256头)占主害代诱虫总量的27.56%,占年度灯下诱虫量的26.60%;年度诱虫量最低的2018年,其四(2)代、五(3)代、六(4)代峰日的虫量分别为27、48、14头,主害代峰日的诱虫量之和(89头)占主害代总诱虫量的30.73%,占年度灯下总诱虫量的28.99%。
表1 2010—2019年宝山区灯诱稻飞虱始见期及全年诱虫量分析
表2 2011—2019年宝山区稻飞虱各世代灯诱高峰日和峰日虫量分析
由图2可知,一般年份,灰飞虱灯诱高峰期早于白背飞虱,而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期早于褐飞虱。灰飞虱灯诱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期主要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形成2个灯诱峰,7月上中旬发生的峰值明显高于8月中旬发生的峰值;褐飞虱灯诱高峰期在8月中旬和9月中旬两个时期,8月中旬形成较大的诱虫高峰,9月中旬再现较小的诱虫高峰。
2.2.3 灯诱种群消长动态
由图2可知,5月中旬之前,3种稻飞虱的灯下诱虫量均较少,从5月下旬至6月中旬,稻飞虱灯下诱虫量开始缓慢增长。6月下旬白背飞虱的灯下诱虫量开始激增,7月上旬至中旬灯下诱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形成明显的灯诱高峰,之后灯下诱虫量逐渐下降;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白背飞虱的灯下诱虫量较低,8月中旬出现小高峰,但峰值不明显;9月之后灯下诱虫量逐渐平稳下降。灰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诱虫量明显小于白背飞虱,灰飞虱的灯诱高峰期早于白背飞虱,灰飞虱的灯下诱虫量自5月底开始增多,6月上中旬出现灯诱高峰,之后灯下诱虫量逐渐下降。历年来褐飞虱的灯下诱虫量一直较低,灯诱高峰期均迟于白背飞虱和灰飞虱,7月底之前褐飞虱的灯诱虫量较少,8月上旬开始褐飞虱的灯下诱虫量开始上升,至8月中旬形成小高峰,9月中旬再次出现褐飞虱灯诱小高峰,之后灯下诱虫量逐渐下降且趋于平稳。
2.3 灯下主要发生世代
由图3可知,根据稻飞虱的全国代次划分标准,宝山区稻飞虱全年共发生5代,发生较轻年份只发生4代,且七(5)代发生量小,且近年来几乎无发生,不构成主害代。灰飞虱以三(1)代和四(2)代为主害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三(1)代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主要为迁入虫源,因迁入量大形成主害代,四(2)代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由于前期防治及时,发生量整体较三(1)代少,为次害代;白背飞虱以四(2)代和五(3)代为主害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四(2)代较五(3)代明显发生重,7月上中旬为发生高峰期;褐飞虱以五(3)代和六(4)代为主害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其中,五(3)代为主害前代,六(4)代为主害代,主害期在8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
3 结论与讨论
宝山区地处上海市北郊单季晚稻区,稻飞虱是当地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常年发生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危害程度较重,每年给当地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本研究分析了宝山区2011—2019年稻飞虱(包括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终见日、发生期及高峰期,结果表明,稻飞虱的灯下始见日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不同种类稻飞虱的始见日不同,一般来说,灰飞虱的始见日早于白背飞虱,白背飞虱的始见日早于褐飞虱;同时,不同种类稻飞虱的高峰期与其始见日密切相关,始见日出现早,则高峰期到来也早,即灰飞虱的高峰期(6月上中旬)早于白背飞虱(7月上中旬),白背飞虱的高峰期早于褐飞虱(8月中旬);三种稻飞虱的终见日差异不大,一般出现在9月中下旬。
本研究利用稻飞虱全年灯下诱虫量,对比分析了宝山区稻飞虱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年际间灯下诱虫量差异较大,但近年来稻飞虱的发生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三种稻飞虱的年度灯下诱量也不同,白背飞虱的年度灯下诱量明显高于灰飞虱和褐飞虱,已成为近年来宝山区稻飞虱发生相对优势种群;宝山区稻飞虱发生的主要为害代为四(2)代和五(3)代,为害爆发期主要集中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对应水稻生育期为分蘖期至孕穗期,应重点开展防治,三(1)代和六(4)代稻飞虱虽在部分年份构成主害代,但近年来其年度灯下诱量逐渐下降,对水稻的危害程度也大大降低,七(5)代灯下诱虫量少,几乎不构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