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岑巩县畜牧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及发展建议

2020-08-19高应攀龙汉广

贵州畜牧兽医 2020年4期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疫病

吴 艳,高应攀 ,龙汉广

(1. 贵州省岑巩县社会扶贫服务中心,贵州岑巩557800; 2. 贵州省岑巩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贵州岑巩557800;3. 贵州省岑巩县凯本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岑巩557800)

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东北部,辖9 镇2 乡和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9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共识别贫困人口14 802户59 900人,贫困村6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8个),综合贫困发生率为31.1%。近年来,岑巩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大扶贫战略行动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齐心协力打好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带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1]。至2019年底,岑巩县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6 492户64 435人,已累计脱贫15 486户62 296人,68个贫困村(含8个深度贫困村)整体脱贫,未脱贫1 006户2 139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 277元,增速11%。2020年3月岑巩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2]。现将畜牧产业在岑巩县精准扶贫中所起的作用介绍如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1 主要扶贫模式及效果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岑巩县依托贫困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业,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畜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措施,以产业兴旺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多元化畜牧养殖为“龙头”,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充分利用山水资源优势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生态畜牧业,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

1.1 主要扶贫模式

1.1.1 “强弱牵手”发展模式让有技术、有资金、有销售渠道的养殖大户组建合作社,贫困户将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到合作社,合作社运作养殖场,负责养殖技术及销售,贫困户只出钱投资,最低签订3年合同,每年享受8%的分红,合同期满后退还原始资金,贫困户可自愿决定是否继续参与合作社,也可以实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联合实现抱团发展“强弱牵手”的发展模式。

1.1.2 扶贫资金撬动模式2014—2019年期间,岑巩县共投入6 000万元,采取贫困户自身先投入资金购买仔猪、鸡苗、牛犊等,扶贫项目资金由镇扶贫办申报,对贫困户养殖的猪、牛、养、禽按照不同规模不同资金数额进行补贴,此举既提高了贫困户养殖的积极性,也用活用好了扶贫项目资金。

1.1.3 规模场带动“三优先”模式岑巩县利用建设的8个标准化养猪场,48个50头规模以上养牛场,38个养羊场,23个家禽养殖场,按照用工优先考虑贫困户、土地流转优先贫困户、养殖分红利润优先贫困户的原则带动贫困户增收。

1.2 贫困户发展畜牧业的优势一是布局分散,粪、尿等养殖污染物总量不大,且处理简单方便,通过种养结合,对环境影响小,可改善土壤养分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有效提高蔬菜、粮食作物品质及产量,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良性循环、协调发展。二是饲料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山场、林地、闲散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副产品(如糠麸、秸秆、青绿饲料、剩余饭菜等),饲料成本低,粮食消耗相对较少。三是劳动力成本较低:主要是利用家庭成员闲散时间,不计较劳动报酬。四是畜禽产品质量优良:由于生产环境远离城市和居民区,自然生态状况好,畜禽生长周期较长,生长过程中较少受到疫病威胁和污染,畜禽产品质量好[3]。

1.3 畜牧产业扶贫效果2019年岑巩县共计出栏生猪9.82万头、牛0.93万头、羊3.76万只、家禽118.36万羽,禽蛋产量2 433 t,水产品产量2 965 t。以“猪牛羊三带”为引领,建设标准化养猪场8个,50头规模以上养牛场48个,养羊场38个,家禽养殖场23个。2019年全县生猪产业覆盖贫困户4 941户 20 812人,肉牛产业覆盖贫困户2 610户11 297人,肉羊产业覆盖贫困户174户748人,生态家禽产业覆盖贫困户4 676户19 274人(见图1)。2019年岑巩县畜牧业覆盖贫困户总数为12 401户,占总贫困户数的83.78%,覆盖贫困人口52 131人,占总贫困人口的87.03%。畜牧业带动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9 200元,人均增收2 188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户养殖技术低,防疫意识淡薄贫困农户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对动物疫病的防疫意识淡薄,对于一些重大动物疫病,如非洲猪瘟、禽流感的防控难度大,一旦感染可能给整村甚至全县的畜禽养殖带来毁灭性打击[4]。

2.2 养殖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养殖数量不稳定,多为一家一户分散饲养,产业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弱。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仍然不够紧密,畜牧业加工仍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低。

2.3 人才缺乏,畜牧养殖服务能力弱畜牧业养殖服务的人才缺乏,高层次畜牧养殖人才难以引进,乡村年轻人员流失严重。为畜牧业服务的大多是政府部门人员,较少有社会力量参与,虽然政府部门人员大多有理论知识,但养殖实践经验较少,畜牧养殖服务能力弱。

2.4 畜牧养殖项目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对环保、土地等条件要求较高,在申报畜牧项目时因原项目库建设滞后,前期对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研究不足,造成上级项目计划下达后,部分项目因缺乏可行性等原因难以落地实施,造成被动调整和重新报批计划,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对贫困户的带动力。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技术服务,普及动物防疫知识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贫困户发展畜牧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培养职业畜牧人才,培养1支“懂畜牧、爱畜牧”的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着力推进春、秋动物防疫工作,普及动物防疫知识,加强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宣传,采取“养、防、检、治”综合措施,坚持免疫与扑杀相结合,做好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强制性免疫等基础工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实施优先病种防治计划,重点疫病逐步实现从有效控制向净化消灭转变。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力度,建设无害化处理厂,推广无害化处理与保险挂钩[5]。

3.2 积极推进种养结合改变农户的传统思想,实施农牧结合,走种养结合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整体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水平、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推动新兴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和社会协调发展作出贡献[3]。

3.3 巩固特色产业,强化产业覆盖立足本县实际,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立足各乡镇区域优势,因地制宜选择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能带动贫困农户致富的优势产业,在山林地结合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家禽养殖业,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扶贫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和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大、品牌优、效益高、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3.4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着力解决传统畜牧业松散,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引进有实力的大型畜牧企业,同时每个行政村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带动畜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效。创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村委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借助农村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猜你喜欢

畜牧业畜牧疫病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