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之自省篇
2020-08-19
原文: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译文: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人坐下静观自己的内心深处,开始觉得私心杂念都没有了而流露出本性中的真,每当这个时候就从中领悟生命的真义;继而又发现真性只是一时的流露,杂念仍然无法消除,在这个时候又感到很惭愧。
解读:从前,有一个寺院收留了一个流浪儿做小沙弥,寺院的法师们对他精心照顾,但他们发现这个小沙弥非常心浮气躁,容易骄傲自满。一天,法师把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送给这个小沙弥,让他在值更的时候,观察一下花卉的生长状况。第二天一早,小沙弥抱着那盆花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美不胜收。一到早晨,它却又收敛了……”法师就问小沙弥:“它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别的口吻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小沙弥愣怔一阵之后,脸刷地一下就红了,诺诺地对法师说:“弟子领教了,弟子一定改过!”
其实,不管我们比别人多占有了多少智慧、美貌、财富,如果不保持谦恭的态度、谨慎的作风,这些都只会像在黑夜中开败的花一样。每晚睡觉前,回想一下这一天的批评、赞美和建议,静坐观心,真妄毕现。
原文: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俗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译文:一个人之所以有心气高傲的现象,无非是利用一些虚假的言行来装腔作势,如果能够制伏这种浮夸的不良习气,心中的浩然之气就可以伸张出来。心中的七情六欲都是意念活动的妄想,如果能够消除这些胡思乱思的念头,真正的本心就会出现。
解读:夏朝时,有一个叛变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进。”从此,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主动投降了。
有扈氏怕的不是比自己国富兵强的夏朝,而是怕一个降服“客气”、养得“正气”的将领。像伯启这样,肯虚心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人,不仅是最后的成功人选,还是众人归附的领袖。现代生活中我们在遇到问题、抱怨周遭环境或别人对自己不好时,首先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有不合时宜的妄想,如果没有,当然好,但是如果有,就要先清除胡思乱思的念头,让真正的本心显露。这样,就不至于让自己骄矜,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原文: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译文:细听夜阑人静时从远处传来的钟声,可以把我们从人生的梦境中唤醒;静看清澈的潭水中倒映的月影,可以发现真正的自我本性。
解读: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赵概,曾与欧阳修同在馆阁任职,他为人正直、德高望重,与欧阳修是莫逆之交。那么,他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人的呢?他曾准备两个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好事,他就把一粒黄豆投入一个瓶子中;如果起了恶念,或做了不好的事,他就会把一粒黑豆投入另一个瓶子中。刚开始的时候,黑豆往往比黄豆多。后来随着赵概对自己的磨砺,时时内省,努力克制自己,改过迁善,瓶子中的黄豆渐渐多了,黑豆也随之减少,浩然之气就此在他身上一点点地形成了。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们要学会和自己对话,不断地反省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看住自己那一颗狂野的心和无限的贪欲,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才能明白这世间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原文: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译文:一个人的气度要高远旷达,但是不能太粗疏狂放;思维要细致周密,但是不能太杂乱琐碎;趣味要高雅清淡,但是不能太单调枯燥;节操要严正光明,但是不要太偏执刚烈。
解读:三国期间,庞统辅佐刘备进军西川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刘备设宴劳军,酒酣之际,两个人言语不和,刘备发怒,责问并驱赶庞统:“你知道你自己说的话是多么不合理吗?赶快给我退下!”夜半酒醒,刘备回想起自己所说的话,十分后悔。第二天一起来他就早早地穿好衣服,找到庞统表示出对昨晚酒后失言的歉意。庞统听后哈哈大笑。见状刘备又说:“昨日的失语错误全在我一个人。”庞统则说:“您与臣下就有失礼之处,怎么会只有主公犯错呢?”说完庞统向主公深鞠一躬表示谢罪。刘备也慌忙鞠躬,双方喜笑颜开,其乐如初。本来,酒醉失言,算不得什么大错,刘备没有因为自己是主公便高高在上,反而一再自责,这是他自省的结果。
正直的人不会掩盖错误,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他们会时时反省,不断自我完善。反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当一个人自省时就会把作为当局者的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而把另一个自己变成一个审视的对象,并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角度来观察自己,评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