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2020-08-18徐彦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徐彦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问题导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然而,就实际的数学教学而言,“问题导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不佳。基于教育改革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16-0223-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通过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目标。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针对数学学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法,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的重要意义

所谓问题导学,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并科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导学,则是“静悄悄的思维革命”,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属于低阶思维。因此教师应当在直观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过渡。传统的数学教育,过度的知识传授和灌输,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状态[1]。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巧妙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思维转动和思考的状态,使其数学思维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过渡,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1.2  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现代教师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充分体现了强化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两基”目标向“四基”目标的转变更加充分地体现了“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相比,教师巧用问题导学教学法,借助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思维的状态,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育质量。

2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应用的现状

“问题导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构建互动教学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然而,就实际的数学教学而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不佳。一方面,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问题导学”模式的重视不足,使数学课堂依然有浓厚的应试意味,仍采用满堂灌的数学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对“问题”的要求较高。而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难以实现最佳的“问题导学”效果。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3.1  利用层次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数学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而达到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的目标。如在“因数与倍数”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笔者准备了结构性的素材: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在这里,笔者需要说明一点:选择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是有目的的——24的因数较多。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问题①用2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问题②用算式表示摆法;问题③深入思考有多少种摆法和多少种算式?以上三个问题,从基础性、操作性的问题①开始,层层递进。相对而言,问题①和问题②比较简单,学生能够轻松解答,问题③是比较有难度的梯度性问题,但因为有问题①②作为依托,学生在思考第三个问题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这种层次性设计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2  利用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针对当前小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法时,要善于设计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要让学生灵活地思考问题,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要让学生思维更加具有灵动性,从而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设计开放性、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至关重要[2]。一般而言,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如在“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问题①比较0.5和0.45两个数的大小;问题②同学们是如何比较大小的?是比较位数多少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都贴合教学的目标。相对而言,笔者主要是借助问题①导学,使学生通过问题①的数量比较进行问题②的思考,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深入思考小数大小如何比较的问题,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3.3  利用反思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数学教学中,层次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而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除了以上两种问题,笔者认为还需要强调反思性问题的设计。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下,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反思性、质疑性、批判性的思维,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并不乐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反思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真正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不走寻常路,以真正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如在给学生讲解“多边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时,笔者改变了过去让学生直接记忆和背诵相关知识和概念的教学方式,先通过“撕角法”“量角法”等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但学生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时遇到了困难。接着笔者提出问题:“关于多边形的内角和,我们是否可以和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等建立关联?”这种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引导学生反思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时,只有通过积极的教学改革创新,方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小学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层次性、启发性和反思性的数学问题,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秋霞.课堂核心问题的确定[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10).

[2]王素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7(11).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