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府与政党对社会现代化的作用
2020-08-18靳文宗
靳文宗
摘要:亨廷顿分析了二战后的20年里的国际格局,以欧美为例证明了其政治制度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政治秩序论”是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佳途径,只有依靠强大的政党和政府才能完成现代化。
关键词:亨廷顿;政党;政府;现代化;政治秩序论
二战结束后的20年里,大批的殖民地擺脱了宗主国而获得了独立的国际地位,并试图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塞缪尔·菲利普·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政治秩序论”,其要义是:消除国内的动荡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强大的政府的维持依靠强大的政党,而政党的强大并不在于其数量,而在于质量。因此亨廷顿对二战结束后20年里的不同政体的国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不同政体应如何面对政治现代化的困难。
一、核心概念阐释
首先,亨廷顿开篇阐明其主要观点:不同国家间的政治差距不在于其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其政府的有效程度。其次,亨廷顿通过论证政治制度、政治参与、城乡差距和政治稳定这四个方面如何与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进行相互影响,来凸显政府的效能对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
(一)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亨廷顿认为国家在建立政治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方社会势力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势力的利益差异化不可避免的会对其造成阻碍。因此亨廷顿提出通过建立政治组织或机构会各方利益进行协调,最终形成共同体,在某些利益上形成相互适应性,则能够有效规避由于各方利益冲突所导致政治衰朽。
(二)政治参与。亨廷顿认为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标志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影响。[4]在国家政治现代化途中,政治参与的扩大是其重要表现。而政治参与的扩大首先要唤醒国家各种团体、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意识,然而在此过程中,随着政治意识的觉醒,集团意识也逐渐产生,而集团意识所导致的集团偏见很可能会酝酿出暴力行为。
(三)城乡差距。国家现代化带来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后果就是城乡差距,这一差距是在经历经济和社会重大变革的国家的一个突出特点。现代化改变了城市的性质,使城市的中产阶级登上了国家政治舞台,打破了乡村原有的政治和社会体系,城市和乡村被城市文化所统一,城乡差距的缩小甚至融合则意味着现代化进程成功。
(四)政治稳定。现代政体中的政党制度是现代政治中所特有的制度,是政府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来源。在一个拥有高度制度化政党的国家中,政体的稳定是直接依靠于政党的力量的,亨廷顿以中国、俄国的政党为领导的成功革命为例论证了只有强大的政党才能塑造国家的政治秩序,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二、不同政体现代化道路分析
首先,亨廷顿分析了传统政体,即以官僚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为主的君主政体。亨廷顿认为,君主政体的集权有利于推行社会改革,推动现代化进程。但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却削弱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和传统制度的正统性,君主政体之父常常被其现代化之子所吞噬。[5]扩大政治参与和君主权力势必产生冲突,因此亨廷顿认为现存的传统君主制前景是黯淡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激烈的办法就是一场全面的革命,不满现状的团体联合起来摧毁现存秩序,产生一个现代政党的独裁统治以完成现代化。
其次是在普力夺社会中,即以军人和学生为主各种社会势力都进行干政的社会。这一现象根源是由于国家缺乏有效的政治制度对各团体的政治行为进行调停、升华和缓解。而在普力夺社会中,军队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因此,在普力夺社会中,军人掌权的政变是一种军事行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一个国家缺乏有效的制度来维持政治秩序,军队或许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介入国家的政治。
因此,亨廷顿认为政党是现代化道路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亨廷顿认为成功的革命要求创立一个政党体制,革命的胜利就是政党政府的胜利,苏联就是在列宁主义领导下的成功就是最好的案例。
综上所述,亨廷顿通过对于不同政体和现代化道路的分析,论证了他的政治秩序论,现代化必须要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和政治稳定,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必经之路。
三、现代化困境的消解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最后提出现代化社会往往是多元化社会,而不同群体之间的对抗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国家内部建立“政治共同体”是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建立政治共同体则意味着在横向上能够容纳社会群体,在纵向上能够同化社会和经济阶级。他认为政治组织是通往政治权力的必由之路,是塑造政治秩序和维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不论在何种政体之中,军事力量和领袖人物终究只是暂时的替代品,只有政治组织才能填补权威的真空。
括而言之,亨廷顿认为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必须依靠强大的政党、有效的政府才能够实现。
四、评“政治秩序论”
首先,整本书中,亨廷顿虽然是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的前提下对国家现代化提出发展建议,即强大政党带领国家实现现代化,但究其根本,仍未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窠臼,欧美的政党制度还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唯一出路,对第三世界国家自己探索的道路进行了全盘否定,这是其一大弊端。其次,亨廷顿只讨论了各种政体的现代化过程中在其国家内部所受到的片面影响,忽视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外部力量对其国内现代化进程的促进或阻碍,并未直面当时美国在国际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影响。最后,根据历史事实的证明,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对现代化所发挥的作用绝不亚于政治方面的影响,而亨廷顿却否认这一被历史所证明的公理。为了论证自己的理论而有意识地躲避事实,这种有失公允的论述是笔者所不能接受的。
尽管该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但仍拥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一理论填补了当时政治理论关于政党及政府作用的空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给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一定的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政,罗维.论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导刊,2009(05):41-43+49.
[2]付晓东.现代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4):91-94+122
[3]许强.政治衰朽与秩序重构: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再解读[J].政府治理评论,2018,4(02):199-212.
[4]东方编译所译丛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8.
[5]东方编译所译丛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