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视角下中日谚语对比及其教学研究

2020-08-18郭冠秀

文存阅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生产、生活模式的快速转变。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作为世界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其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开始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谚语,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不同的民族国家之间吸收、融合、演化。中日方不同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中日方谚语具有的差异性。加强谚语教学的研究如今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对外汉语;谚语对比;教学研究

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背景

1.多元文化的出现是对外汉语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一般情况下,多元化是指具有不同特性的对象的组合,文化的多元化是在多种文化影响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种融汇多种内涵和特性的新型文化模式。多元文化中的每一元文化都处于相当的地位,不同文化间应当进行平等的交流。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形势不断变换,中日方交流的日益密切,世界各国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大量日本文化进入中国,在促进中国文化多种多样的同时在文化领域造成了一定的碰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文化的误解与对立。由此,为了促进文化和谐发展,融汇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显得越来越重要。

2.语言文学的自身优势。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一直以来都以文化载体的形式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其拥有极为深厚的底蕴,在多元趋势日益深化的当下,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出的璀璨的华夏文明,语言文学兼顾语音与文学两大内容,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它所要求的文学功底更加深厚。总而言之,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培养掌握较为高级的的语言类知识、了解学习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文学知识的人才为目标,并在进行基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升华,即:在研究文学、语言类知识的同时研究从古至今的文化现状,提升自身修为素养。作为中国文科的极具代表性的专业,语言文学专业覆盖面极为广泛,所能从事的工作范围也很宽广。为对外文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深厚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二、中日谚语对比

培根说过:"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积累以趣味性的语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具有生活哲理性,它通常广泛地流传于人民口中,简单通俗,有趣独特,短小精悍是谚语鲜明的特征。从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社会背景,情绪态度乃至社会所展现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谚语是由不同国家的文化所产生的,具有独特性。

(一)中日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是儒教文明,日本也受到了儒教很深的影响。宋代以后中国社会构造跟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不同,中国的统治阶层士也就是读书人是通过科举来获得官职,在这一时期儒教已经渗透到了百姓的生活,比如说孝的概念,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祖先血脉的延续。没有子嗣是不孝,还有同姓不婚异姓不养等等。日本则是世袭社会,日本的统治阶层士则是武士,不是凭借学问而是世袭的结果。儒教最多也就是跟赏花一样是游兴之一,并不是必要的,凭武威来维持本职才是最重要的。德川时期日本百姓最重视的是家业的延续,为了家业的繁荣接受养子也完全没有问题。为了适应日本社会,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首的日本儒学家曲解了中国朱熹的理跟道的概念,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制度来实现仁。之后的本居宣长代表的日本国学更是跟儒教无关,重视通过日本古典所获的雅,宣称日本是瑞穗之国,这也是军国时期日本皇国思想的起源。可以说中国的儒教完全没有在日本定居下来,原因是与中国不同日本没有科举制度,儒教危害了统治阶层武士的权力。

笼统的说,中国文化对“忠”是一种可完全自发的价值观,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也能自发形成这种价值观。中国的忠,忠于的对象是唯一的最高君主,而日本的忠,则是忠于直接的领主,这和中国不同,倒接近欧洲。其次,对“勇”的看法,在中国,“勇”几乎不算是一种美德,在日本却成为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出于武士社会的影响,日本人对“儒”是反感的,在中國的儒却成为正义的标准了。对“家”的看法,日本人的血统观是淡薄的,更重视“家名”。他们的姓可以很随便的变换,只为提高自己的“家格”,如果他们的祖上不是那么高贵,日本人的倾向是认一个高贵的祖宗,而不是提高祖宗。他们认为继承者的关键不是血统,而是能力,因此养子继承在当时非常流行。他们的“家”更多是靠技艺维持。日本人的佛教,很少是遵守戒律的。念着佛,喝酒吃肉,娶妻生子,无所不为。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风俗,社会地理等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才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这些不同表现形式,民族特色的文化,也带来了谚语的表达差别。

(二)中日谚语文化对比

我们说过,不同的民族文化创造了不同的谚语特色,谚语具有普遍性,透过谚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普遍的处事方法与价值观念。拿日本最典型的两个谚语三方一两损,喧哗两成败来举例,由于这两个俗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日本人的态度,因此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的认识到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

1.三方一两损

简单点来说就是,A掉了一个包袱,里面有3两银子还有A的姓名地址,被B捡到了,B去还给A,但是A说丢了的东西就不是自己的了,所以不能接受,B说我捡到的东西也不是我的啊,一定要归还你。双方相持不下,就找了德高望重的C出面,C说,这样吧,我贴一两,这样银子就有四两,你们各拿二两,这事情不就平了吗,包括AB在内的群众都拍手表示C的做法有道理。由于本来AB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3两,结果都只得到2两,所以相当于双方都损失一两银子,另外算上C补贴的一两,每人都损失了一两,所以叫做三方一两损。这个故事是日本落语(传统相声)的保留曲目,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

2.喧哗両成败

是源自幕府的规定(喧嘩に際してその理非を問わず、双方とも均しく処罰するという原則),最早是说在幕府召开会议或者官员觐见幕府的时候,任何人不得吵架打架,否则的话,不分对错,也不问原委曲折对双方都予以处罚,轻的闭门思过,重的直接切腹自尽。因为喧哗两成败制度,曾经发生过几次高级官员和大名受到了严厉的处分,甚至还间接导致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赤穗事件。

从这2个故事,可以看到,作为中国人的判定问题标准和日本人是有很大区别的。

对于三方一两损案子的判定,中国式思维则是认为应该先把3两银子交给B,因为A已经明确说丢了的东西他不要了,按照失物无人认领则归拾取者的原则,肯定是判给B,如果B坚持不要,则充公。打死我们也是想不到自己倒贴一两然后摆平双方的处理方式的。

至于喧哗两成败,一般中国人都认为,作为幕府方面,要把发生争执的双方的原委调查清楚,对“坏”或者“有错”的一方做出惩处,以维持公正。毕竟事情都闹的那么大了,不给个说法是说不过去的。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可以看出,日本大和民族的公正观念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公正观念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也可以感觉到他们不是一个对大是大非刨根问底的民族。相对于实质上的公正,日本文化对于形式上的公正(或者说表面上的公正)似乎更为重视。这一点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明显特质。

这2个故事明确的体现了日本高低阶层对公正观的认识。三方一两损代表了民间的观点,喧哗两成败代表了官方的观点。由于中日文化比较接近,这两个典故对中国人解释的时候,中国人多少还能理解,大体相当于为人处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做和事佬,不做包青天,遇到困难的问题各打五十大板的圆滑处世态度。这也是表明了中日文化间的些许相同之处。

三、对外汉语视角下的谚语教学研究

(一)我国目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时代是碰撞融合的时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中日方文化在一定空间内相遇,也就是说现在的文学不仅仅包括中国本土的,还包括在世界文化影响下即文化多元化趋势影响下出现的新型文化。原有的单一教学内容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相较于日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教育资源有限且起步较晚,高等院校文学教育未能形成独而立完整的体系。并且作为文科专业,对外汉语因其重理论的特点而未能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在中国大部分高校中普遍存在对外汉语教学教资薄弱、教学效率低下且不受重视等诸多问题

由于中国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惯性,其积极性难以发挥;且受“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学生对对外汉语的认同度较低。

近几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逐渐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校扩招呈不断扩大趋势。在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情况下这使得原本就有限的教育资金更加捉襟见肘。由于相应的教学资金的短缺随之引发一系列严峻的问题。然而这些随之而来的不良影响似乎并没有引起高等院校的注意。

就目前而言,我國高等院校存在文科教育资源较理科,已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模式滞缓缺乏持续进步的创新驱动力等问题,这样的形势不容乐观。

(二)针对如今对外汉语的教育问题的教学方法

时代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尤其是在当代网络的快速推动下,人类步入“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教授内容应该与时代发展相接轨,紧密贴合实际,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删减原有的、落后的、不合理的文学内容,为之添加丰富的、优秀的文化知识,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时代的进步。加强对高等院校教师教学水平、能力的考察,从而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促进对外汉语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在创新中寻发展。同时,按照当下国家要求,应促进当代大学生对文学类知识热爱,国家通过颁布文件、条例等形式表现了国家对于高等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视,有利于促进良好校园学习文学氛围的营造;学校加大文科专业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阅读、积极活跃地参加文学类活动促进全方面发展,在全学校乃至全社会营造一种爱文学、促改革的氛围。

作者简介:

郭冠秀(1988—),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助教。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智慧课堂下如何实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儿童观察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