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微课在幼儿园分组活动中的运用
2020-08-18李晓
李晓
摘 要:微课的运用不仅可以解决幼儿园分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忙碌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学习。这种分组学习的方式不仅能构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观念的新型师生关系,还能培养幼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微课;分组活动;幼儿园;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6-0121-02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视频一般要求不超过10分钟,内容虽短,但是重点突出,保证了相对完整的示范讲解过程。
幼儿园里活动的形式有集中、分组和个别三种,分组活动类似于小组活动,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灵活的一面。由于班级里幼儿的人数较多,所以活动中我们通常会将幼儿按照能力差异或者其兴趣分成几组。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率,也能为每个幼儿尽可能地提供自由表达和参与活动的机会。
一、探索微课运用到分组活动的价值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重点突出、指向明显、相对完整。微课虽然短小,但是它的资源形式多样、有真实的情景再现等特点,所以特别符合3—6岁幼儿的年龄特征。现代教育倡导学生的个性学习,在幼儿园中,我们通常会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使幼儿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通常的做法是先统一示范再让幼儿分组学习,而教师则在幼儿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巡回指导,但这些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这时,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微课,在确定活动内容和目标以后,教师首先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分成不同的活动小组;再寻找适合该能力层次幼儿的学习内容,制作微课;并在分组活动中利用这些微课引导各个小组的幼儿探索学习。微课的运用不仅可以解决分组活动中教师忙碌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促进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的学习。
二、微课运用到分组活动中的收获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把微课运用到幼儿的分组学习活动中,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理论等几大理论为支柱,充分利用微课,有机融合五大领域,激发幼儿学习的潜能。
(一)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自主是打开学习的正确方式
1.微课能缩短实践的时间,保证活动的完整性
我们都知道微课一般在10分钟以内,最长不超过15分钟。它将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用最简单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加工、集成,突出事物或者事件的特征,帮助幼儿有目的地获取所需信息,提高活动效率。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再生纸”中,整个纸浆的制作过程非常烦琐,先要碎纸,再加入水制作纸浆,之后要将纸浆放置直至发酵,制作过程至少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这个过程无法在短时间内直接完成,于是我们将纸浆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微课。短短的几分钟微课让幼儿了解了纸浆制作的全过程,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从这类案例可以看到,通过微课能够将一天以上的时间有效地缩短在15分钟以内,节省了幼儿等待的时间,使得当天的活动更完整。
2.自主学习让幼儿获得更大的自由,扩大探索范围
微课是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相对典型和有效的学习模式。教师利用微课聚焦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看微课自主学习。幼儿可以集体观看微课视频,也可以分组进行,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这种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微课并自主学习的方式,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又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学习的机会。
在建构游戏“我设计的土楼”中,幼儿自由分组、自主选择建构任务,有的搭建围墙,有的搭建屋顶,还有的建构窗户等。教师在活动准备环节将土楼设计的相关视频剪辑成几个微视频片段,幼儿根据自己的任务选择观看相应的视频。这种小组式的自主学习,促使幼儿自主提取微课中土楼某一个部位的设计进行建构。在随后的合作搭建中,幼儿讨论要用什么材料、什么方式进行建构,并利用微课边学习边动手制作,更专注地投入建构游戏中。
3.自由的学习空间开启全新的学习方式,尊重能力差异
在美术活动“扎染制作”中,我们在制作“微课”时首先考虑幼儿可能存在的个别差异,分段制作微课。让动手能力弱的幼儿跟着微课学习“基本的扎染方法”;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跟着第二层次的微课视频扎染出不同的花纹图案;让动手能力强的幼儿跟着第三层次的微课视频尝试不同的扎染方法和復杂的扎染图案。同样的学习时间,动手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反复观看基本扎染的视频学习基本扎染的方法,而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可以不断地探索更复杂的扎染技能。教师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可能只能让幼儿学到扎染的基本方法,但是运用微课的自主学习模式,能让所有的幼儿在活动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步伐探索学习。
将分好层次的“微课”资源和幼儿的分组活动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小组学习的科学教育引导,实现传统集体教育不能实现的效果,更好地帮助幼儿在原有程度上获得不同的收获。
(二)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支持、供给才能活跃课堂氛围
1.动态呈现图文内容,激发探究欲望
微课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以及与意境相融合的音乐,能极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引导幼儿去关注活动的重难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小班做做玩玩“饼干变脸”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制作好的饼干笑脸图片配上音乐从左向右慢慢显现出来。当图片显露一个角像极了某个五官的时候、当图片呈现出半张脸的模样时,微课可以配合停顿和适当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神秘感。我们看到幼儿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充满期待和好奇。随着图片的逐步完整,幼儿在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这节微课中,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如何改变饼干的形状,并安装到“脸”上。
2.微课呈现活动重难点,充足教师指导时间
例如,在“有趣的再生纸”活动中,再生纸的制作过程较复杂,幼儿不易掌握,教师可以将制作纸张的过程中最难的压模步骤拍摄成微课,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这样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地观看压模的步骤,以加深对“压膜”的理解,学习压模过程;在科学活动“小小维修工”中,幼儿可以利用iPad自由查看微课中介绍的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内容,而教师抽身出来观察指导,师幼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互动,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同样是这两个活动,另外的班级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后幼儿操作)。我们发现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幼儿忘记了教师示范的步骤,在分组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就会一直举手反复提问,造成活动中教师忙碌地重复指导这些幼儿。微课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无声地为幼儿提供了支持,同时没有了硬性统一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整合信息资源,数据回收利用
除了教师预先做好的教学准备以外,师生活动和游戏的现场也隐藏着许多的教育资源。这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通常因为不能再现或者无法观察、不被意识等而白白浪费。于是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收集信息,实现活动现场资源的再利用。通过信息技术将活动现场拍摄下来,解决每一个活动和游戏现场都是一次性的、不可再复制的难题,重新回放活动的过程。例如,在体育游戏“有趣的红外线”中,教师用一段简单的“红外线”视频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紧接着让幼儿探索穿越“红外线”的玩法。在穿越“红外线”的时候,幼儿的身體总是因为触碰“红外线”引发铃铛的响声,可是他们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身体总是触碰到红外线。于是教师将幼儿进行分组,为每一组幼儿配备了一台平板电脑,并让幼儿在分组游戏时互相拍摄活动的视频。当幼儿在分组讨论中看到了自己活动的视频,对照教师正确的示范视频,他们找到了穿越“红外线”的最佳姿势。利用微课进行的分组活动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探索玩法。
“皮影——三打白骨精”这一活动,师生先利用透明薄膜和颜料动手制作“皮偶”,然后借助光线的不透视原理,在白色幕布后面表演皮影剧。幼儿自编自导,表演也是由自己完成,可是幼儿站在幕后操作皮影时,无法看到皮影在幕前呈现的情景。于是我们教会幼儿使用平板的录像功能,请一名幼儿将皮影表演的过程拍摄下来,教师再剪辑出需要的部分制作成微课。微课中的视频完整、清晰地记录了表演过程中幼儿的语言、动作、神态。下一次活动的时候,我们通过微课回放让幼儿观察上次的表演情况,幼儿一边看一边交流、反思表演中的不足。师生、生生相互启发,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这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提高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同时也弥补了无法观看的遗憾。如此一来,现场的教学资源经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实现了教学现场资源和数据的再次利用。
总之,分组是教学的形式,微课是技术手段的运用,两者恰到好处的结合既能为幼儿创设与时俱进的信息环境,又很好地实现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支持和帮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更大发展。虽然微课与幼儿园活动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只能辅助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中对幼儿发展非常有利的直观操作的活动模式,尤其是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围的生活而获得的直观体验。在活动中使用微课,依靠而不依赖,借用而不取代。
参考文献:
[1]郭力平,王 隽.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人民教育,2005(11):20-21.
[2]马红梅.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3]王丽萍.浅谈幼儿游戏信息技术的多维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4):52-53.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5]袁永辉.微课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和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