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0-08-18曹兴平
曹兴平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正逐步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中,“以图导学”便是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改革的创新成果之一,该成果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文章将简述以图导课、以图析理、以图作结等教学方法,探究“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为初中地理教师提升教学效率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以图导学;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6-0085-01
初中地理课本中包含形式、内容多样的图表,这对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以图导学,即以地理图片为主要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提取信息、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图导学兼顾学生地理技能与思维的发展,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利用以图导学实现抽象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能锻炼学生捕捉地图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
一、以图导课
地理图片能够直观、形象地传递位置、形状、范围等地理符号信息,使学生在脑海中对地理事物产生深刻印象。同时,地理图片能给初中地理课堂提供探究素材,不断扩充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由此看来,教师将地理图片应用于教学课堂中,能在营造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的同时,培育学生形象思维,增强学生捕捉、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河流与湖泊”的内容时,要求学生观察黄河流域的示意图,了解黄河流域的水系特征并思考黄河中大量泥沙的主要来源,同时找出黄河流域中被称为“地上河”的河段。地理读图方法是一种内在规律,学生掌握了读局部水系图的方法,便能对我国整体、局部河流、湖泊的分布形成初步认识。“心中有图”,教师再在正式教学中向学生提問部分河流、湖泊,学生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了。
二、以图析理
学生需在地理课堂中学会自主读图,从地图的表面切入,由表及里,深入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原理。地理事物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应掌握读多张图并整理归纳信息的方法。如在课堂之初,学生只需对黄河流域的河流、湖泊形成初步印象,知道黄河泥沙的来源及“地上河”的大致位置即可。但在这一阶段,学生需通过读图解释部分地区泥沙多的原因,以及“地上河”这一景象形成的地理原理。仅读“黄河流域图”难以形成对不同地理因素的全面认知,所以学生还需识别与所探究问题密切相关的其他地理图示,如与泥沙覆盖程度密切相关的地理因素:气温、降水量、植被、地形等。学生需找到显示这些地理因素分布的地图,基于课堂导入环节确定的泥沙来源区域,综合考虑这一区域内各种地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归纳出该区域泥沙丰富且成为黄河主要泥沙来源地的原因。
三、以图作结
学生不仅要在读图过程中获取地理信息,还要将与之相关的知识融入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地理知识体系。为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需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梳理、深化所学知识。
例如,学生在初次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容易混淆不同省份的简称和位置,不同省份的简称、位置、省会城市等信息的联系性不强,分散性的信息给学生记忆知识造成了较大困难。利用地图进行总结则能克服这一困难,提升学生的记忆效率。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地图描绘出不同省份的形状,通过反复临摹地图形成对不同省份分布位置的初步印象,直到能够独立画出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地图;然后要求学生在自己所画的地图上标记出不同省份的全称、简称。为避免学生混淆不同省份的简称,教师可将地图分为不同部分,如要求学生先掌握临海省份的简称,然后逐步向内地延伸,最后记忆西部省份的简称。如此一来,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基于惯性思维就会先联想绘图过程思考图示省份所属的大致范围:中国东部、中部或西部,推理出图示省份的名称或省份的简称、省会城市等信息。这样的“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的信息,而且也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体现着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应转变地理教学观念,将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渗透地理教学的全过程,将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地理课堂中,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小红.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方法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161-162.
[2]孙钦英.以图导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参考,2015(1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