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2020-08-17蒋丰竹廖传惠

国企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区块链

蒋丰竹 廖传惠

摘要:当前,区块链与金融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然而,在技术应用落地过程中,暴露出技术漏洞、法律缺位和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规避区块链金融风险的见解。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领域;规避风险

作为未来“价值物联网”的基础,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已经成为实现金融信息化、数字化、信用化的核心技术。

客观上讲,区块链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为金融行业、企业实现更大效益,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技术支撑。同时,这项技术的使用,却有可能对现行观念、社会交流,造成冲突,甚至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如何在有效利用好区块链技术的同时,又能很好地避免上述问题?这需要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研究。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

区块链金融是一种加密后的分布式记账技术,是将加密技术、“分布式”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记账”管理融为一体的一项技术创新。当前,无论是金融活动,还是资本市场、保险与物联网等,金融技术创新的重点,已从线下资本交易转移到互联网金融模式。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社会资金的绝对控制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互联网融资平台实际上充当着金融机构的角色,在资金转移上存在脱离银行机构的“中心化”问题。“去中心化”省去了第三方中介环节,实现点对点的直接交易,从而大大降低成本,并快速完成交易支付,这对于现有银行机构以及诸如淘宝、支付宝等中介平台,显然是颠覆性变革。

相于传统金融的中心化信任机制,区块链这种分布式记账技术能够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对称。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访问学者崔志伟认为,“区块链+融资”模式下的资金去向是透明的、共享的,每个参与借贷交易的用户通过区块链记载的数据,能够处于同等地位、互相監督,不存在绝对的信息优势或者信息垄断。

华为公司在2018年区块链白皮书中指出,“区块链上的价值传输,保证了每一个参与者签名的不可复制性、与信息内容的对应性以及对签名的身份鉴别,通过非对称性加密算法技术和时间戳的存在性证明,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可信性、准确性。”此外,分布式记账技术将数据信息进行多次备份,而且各个节点同步更新,增加了篡改数据的难度,降低出错概率,无疑进一步增强了金融信息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区块链金融的另一个重要创新就是达成完备的智能合约。《2018中国区块链白皮书》指出,区块链金融的智能合约是一种嵌入式程序化合约。计算机专家将各方事先协商确定的合法权利义务通过计算机的程序语言转换为代码并设计算法,计入区块链当中,只要条件成熟便自动执行,无须第三方督促,也不会发生合同对方拒不履行现象。

智能合约从权利义务设定、签署到执行,实现了一体化,具有数据透明、不可篡改、永久运行等特性。技术因素的介入,减少了人为参与甚至人为干预,履约成本随之降低。交易全程的可视化、自动化,也保证了区块链金融合约内容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这也是“区块链+金融”技术创新的关键价值所在。

区块链金融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正在成为IT业界和金融界追逐的新宠。然而,区块链金融现阶段,还存在治理机制不完善、底层技术不成熟等局限性,在技术漏洞、法律缺位和隐私泄露等方面,更是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

从技术层面看,区块链金融技术点对点、去中心化的特征,带来了交易的便捷与高效,降低了成本。但是,因其存在的智能合约编程漏洞、记账系统漏洞、交易系统漏洞等技术缺陷,导致部分交易平台“虚拟币”被盗,甚至发生非法金融活动。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区块链虽然运用了多种加密算法,但随着密码学技术的进步及人类计算能力的提升,加密技术也有可能显现出缺陷。如果所依赖的密码技术被破解,脱离了第三方中介和线下监管的区块链金融体系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致命冲击。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人为创造的各式各样的“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未依靠货币机构发行,缺乏公信力。

从法律和治理层面看,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下的自治自主的网络交易行为,可能导致法律监管约束困难。在区块链价值传输中,基于交易隐私权保护的原则,参与者关注的是交易的实际内容,对交易方的真实身份和合约内容缺乏关注,这可能引发冒用他人身份或者使用虚假身份从事不法交易或实施金融欺诈犯罪行为。

CECBC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吴枫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李铭认为,区块链金融监管与治理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公有链层面。在公有链中,全网记账弱化了法律辖区概念,并对国家的法律政策构成挑战。区块链金融在链上和链下的监管与治理都还在探索完善中,链下监管需要一套完备的有关区块链金融的行为规则,链上监管需要创新技术手段和方法。

提升区块链金融技术管理能力

如何提升区块链金融技术管理能力,使其在建设金融强国、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从宏观上讲,应当从构建区块链金融治理框架和技术监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协同技术创新等方面,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从而有效规避区块链金融风险。

第一,构建区块链金融的现代治理框架。推进区块链金融应用落地,需要完善的监管治理框架作为支撑和约束,包括链下和链上的治理框架的构建与完善。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CECBC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吴桐认为,金融监管层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改进监管的技术手段,创新监管科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和实践,在试错和迭代中完善区块链治理框架,不断丰富场景应用,成熟一个推广一个。

业内专家建议,着力以数据监管作为核心,建立健全金融数据的有效收集、分析报告、管理流程,由被动监管变为主动监管,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处于平等获取信息的地位,从规则治理走向科技治理,构建平等、公开、动态、智能的区块链金融监管体系。

此外,区块链监管权力的合理配置是金融治理的重要保证,要合理划分有关区块链金融中央立法权与地方执法权之间的界限,做好两者之间的无缝连接和统筹协调。

第二,完善区块链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现行区块链金融的链上监管主要体现为约谈、公告、法律警示、风险提示等,其科学性、约束性和可预测性都相当欠缺,当务之急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监管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要在相关法律中,明文界定区块链金融的基础性和普遍性等问题,规定区块链金融的经济地位和法律属性。要出台专门法律以及行政法规,重点明确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相互监督、信息报告、全域举证的权利与义务。

同时,区块链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数据财产权制度。司法专家建议,必须以法律条文明确界定区块链金融数据信息的所有权、使用权、修改权、更证权、受益权以及数据信息使用权的内涵以及对应的义务,特别是必须明确区块链金融机构在使用区块链技术之中的权利和责任的边界。另外,还要明确区块链金融平台提供者、代码编写者、智能合约设计者的法律地位,按照可追溯原则明析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创制规范的技术标准。制定合适的规范的技术标准是金融科技的生命线,也是实现有效监管和法律约束的前提。

涉足区块链金融的机构与企业应当推动技术标准的构建,将其作为规范金融企业的基本技术规则。重点对参与节点条件、智能合约要素、交易数据公共标准、网络平台承载要件等方面,确定权威技术标准,依凭第三方认证机构,依据法律程序认可,经过监管机构核准,保证技术标准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

此外,还要注重技术创新和法律监管的协同与统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手段改进区块链金融的法律监管措施,实现技术化与法治化同步,最大限度规避金融风险。

编辑/晨光

猜你喜欢

区块链
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塑与挑战分析
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外金融领域应用动态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上散装液体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方法
保险企业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方向选择研究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前景研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发展现状评述及展望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辨析
智能合约与金融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