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对策研究

2020-08-17曹佳珏

现代信息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信息技术

摘  要: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文章阐述了职业教育课程特征以及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了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该校职教课程的信息化应用情况开展调研和经验总结。文章提出从学校实际情况宏观规划,完成优化信息化硬件环境、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搭建适应性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教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09-0172-04

Research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AO Jiajue

(Wuxi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 Commerce,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Wuxi  214046,China)

Abstract: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and conducts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summary on the informatization applic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in our scho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cro planning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to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optimizing the information hardware environment,training teachers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guiding students to change their learning habits,and building an adaptive teaching platform,so as to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ducation.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vocational education;deep integration

0  引  言

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教育领域中,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有其鲜明特色,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1  信息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资源,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并能解决应用问题。既提升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化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發展,注重培养与职业相关的技能;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辅助教学,学生学习效率高,主动性强;提供多样的教学内容及素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2  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课程知识,是在职业教育教学实施时,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职业教育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知识类型。

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具有实践性,强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它包含了技术情境、技术规则和判断,在特定的技术实践背景下,开展适合的技术行为;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具有序性,遵循岗位职业能力训练及个人成长的要求,将课程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序化组合,契合认知心理顺序和工作流程顺序,实现知识在构建过程中与行动相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具有经验性,强调了个人经验的传授,强调了实验案例的作用;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具有协同性,知识的传授与企业人才所需技术能力相匹配,体现企业的需求,夯实学生专业技能,保障学生就业优势。

国务院、教育部及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文件,其主旨就是激励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以适应时代发展培养新型职业人才的需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来完成,课堂中教师、学生、互助同伴三者间共同建立的共同体应在一个敢于表达、勇于质疑、合作互助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得益于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化教学模式成为了最热门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够构造真实的工作情境,通过实验案例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工作的过程性,在“做中学”,促进在行动中实现知识构建,从而更高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3  职业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校初步完成了信息化教学改革。但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存在差异,日常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学校信息化支撑条件无法满足信息化课程实施需求

各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具有差异性,一些国家(省)示范学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校园平台,实现了校园宽带和Wi-Fi全方位覆盖,建设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智慧教室和录播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条件。但是,有些学校在网络覆盖方面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多媒体设施不齐全,传统教室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制约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

3.2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水平有参差

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技术和有效教学之间存在割裂的现象,即使学校的硬件条件已比较完善,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没有真正实施,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时效性,难以提供高质量教学。

3.3  学生未养成正确的信息化学习的习惯

网络的发展为信息化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捷,然而大多数学生控制力较差,信息素养欠缺,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从传统学习方式向信息化学习方式进行转变,需要经历适应期。

3.4  信息化教学平台尚不成熟,课程配套信息化资源建设不足

国外的教育信息化比较成熟,我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相比之下还处于初级阶段,未能规模化有序推进网络教学机制。鉴于资金、教师、教学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得不到有力保障,从而影响信息化教学实施效果。

4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教育深度融合对策

4.1  总体规划、完善和优化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建设硬件环境时,学校必须先确定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规划思路,可以先按照专业类型和课程特点分层次进行规划,设计出适合专业课程的增强型教学环境,例如智慧教室和实训室。

以我校为例,学校建有多功能录播教室,每个系建有通用型智慧教室。根据各专业不同的需求,学校建设了各类实训室。例如旅游类专业,基于校企共建理念,建设有导游综合技能实训室、智慧旅游实训室、旅游线路策划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等,实训室支持导游VR智能实训,旅行社计调综合实训教学等。

此外,我校今年规划建设智慧旅游物联网实训基地,该项目的建设将结合地方产业,围绕物联网相关岗位需求,以智慧旅游为项目背景,依托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目标建成能满足专业师生教学、实验、科研、竞赛等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包含智慧景区体验空间及智慧旅游实训室,总用地面积1 500平方米,包括景区智能能耗管理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智能自助导游系统、大数据分析展示等9大系统。

总之,智慧教室和实训室的设计应该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与具体的专业学科相结合,依据学科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不同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教学方式上重新建构教学环境。

4.2  学校政策引导,转变教学观念,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首先,学校需要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调整管理和激励制度,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学校可以根据教师信息化素养情况,开展全校或小规模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其次,教师自身也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升级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加工能力,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加强自身学习与培训,进而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应用水平。

我校自2016年起,在教师中积极推广微课的应用,组织教师观摩优秀作品,开设微课设计制作及信息化技术相关的培训。学校建设了微课评比平台,展示优秀的微课设计案例和视频,教师可以提交作品、观看作品,评委通过授权以评委身份进入平台,对作品进行评分。通过对该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积极引导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也推進了学校微课资源建设,教师策划制作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并在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屡次获奖。

例如,在2016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凤凰杯”公共基础课微课大赛中,学校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其中6位老师获公共基础课微课大赛二等奖,1位老师获优秀奖;同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大赛中,学校教师分别获得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课堂教学项目、微课设计应用项目等不同奖项的一、二等奖;同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学校团队获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的一等奖。迄今,学校每年都有多位教师入围省级职业学校教学大赛并获奖。

教师在掌握了信息收集方法和常用的信息处理加工技术之后,就能信手拈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充分为教学服务。

4.3  教师引导,评价激励,改变学生学习习惯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顺利开展,需要改变学生传统的阅读习惯,培养信息化学习习惯,其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学校提供信息化硬件设备,也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

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开展学习,帮助自己进行感知、记忆、判断和决策;其次利用学校提供的环境及技术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充分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学生才能由传统的学习思维向创新学习思维进行转变。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组织、引导和服务,在“教”的方面,将多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组合,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学”的方面发挥学习主体意识。

经调查统计,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我校有46.93%的教师习惯使用云班课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有26.32%的教师喜欢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有17.54%的教师会选择用直播平台(腾讯课堂、钉钉等)尝试进行直播教学,另外还有8.33%的教师用到了智慧职教、爱课堂和雨课堂辅助教学。

特别在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的环节,平台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教师使用这些平台已成为了常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调整自己原有的学习习惯,将手机等移动设备作为学习工具,去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校学生比较喜欢的在线教学平台是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最喜欢的在线学习类型主要有资源包学习类、直播互动类和线上答疑类。83.00%的学生对任课教师开展的在线教学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84.99%的学生对教师提供的线上教学资源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79.43%的学生教学平台的功能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

教师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将学习要求及任务、课件等资源提前上传发布到授课班级。学生的移动设备就成为了学习工具。学生领取学习任务,根据教师要求,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信息、学习资源,初步完成课前任务。平台能及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平台数据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难点。在课后,教师将作业通过平台发布并批改作业。

以云班课为例,首先,平台能自动记录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跟踪,学生参与教师设置的活动,能得到相应的经验值,经验值的多少从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其次,教师可以设置学生提交的作业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还能够设置小老师对作业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云班课移动端截图如图1所示。

4.4  搭建适应性教学平台,强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以本校为例,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加强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学校在制度、经费、人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更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及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学校信息化资源正在稳步建设中。

截至2017年,学校各主干专业均建有多个数字化实训场和仿真实训系统,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专业覆盖率达到80.00%以上;学校出台了《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对数字化资源建设有统一的制作规范,已完成教学资源61门课程,涵盖10个专业;学校积极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共完成了12个专业48门课程的建设,已有近700名学生完成了网络选课,开始采用网上学习的方法完成课程学习并获得學分。

2017年,我校被认定为第二批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以此为契机,学校持续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机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学校的教学平台建设和信息化资源建设,也逐步跨上了新的台阶。2018年,我校被邀请参加“2018无锡智慧教育展”,在会展期间,充分展示了教育信息化成果,获得一致好评,提高了我校的影响力。

以导游专业为例,考虑到其专业特点,学校开发了导游三维实景实训平台,该平台包含国内各省市的著名景区,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身临其境,在景区内体验。该平台具备撰写导游词、录制导游讲解录音等教学功能,同时引入XMind软件辅助学生编写导游词并进行讲解训练,学生所做的讲解会生成个人档案,供教师和学生查阅,以及时督促练习,弥补不足,夯实技能。

除了自己建设教学平台,有些专业的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尝试使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学校和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进行了合作。首先,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参加了思科网院组织的远程培训,学习平台的操作方法,教师通过课程学习和考试,获得授课资格。然后,学生用账号加入思科网院,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课程,完成作业及测试。思科网院课程学习界面如图2所示。

当前主流的教学平台数量很多,可以直接以产品形式购买搭建使用。然而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不同,专业构成不尽相同,不同专业课程各具特色,因此理想的状态是在成熟的教学平台基础上进行“定制”,开发出适合本校师生及管理人员使用的教学平台。

学校也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2019年学校和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组织教师团队,开发校本云教材。云教材和传统的数字化教材不同,它集成了富媒体数字出版、云服务和移动学习领域的前沿技术,通过富媒体编排及交互设计,面向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具有强大的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功能。利用云教材实施教学,是将新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实现智慧教育。迄今为止,学校已有《进出口贸易实务》《中式面点基础》《地方景点导游》《前厅服务与管理》等不同专业的9门校本云教材上线,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使用,云教材APP截图如图3所示。

此外,学校还引进企业课程,用以实践引领课改。企业课程发源于企业实践,与学校理论教学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传统课堂中相关的理论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能够有效从课程层面上缩小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的差距。

根据以上经验,学校必须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需要以及学校当前信息化水平,搭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平台。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提供技术支持,积极鼓励教师开发和建设更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5  结  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信息化教学的政策方案不断完善,各院校都在贯彻落实信息化课堂教学,只有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向学生主体转变,真正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孙建霞,赵朝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的特征 [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82-84.

[2] 李云峰.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专业课新型教与学模式研究 [J].中小学电教,2019(Z1):114-117.

[3] 纪世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照下的深度学习探究 [J].文学教育(下),2019(12):42-43.

[4] 蒋庆磊,吴慧君,聂永涛.基于信息技术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J].现代农村科技,2018(7):88-90.

[5] 温赟.网络教学空间信息化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1):82-84.

作者简介:曹佳珏(1982—),女,汉族,江苏无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