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白工坊,以极致工艺激活青白美学

2020-08-17雨田

收藏·拍卖 2020年8期
关键词:白瓷釉色工坊

雨田

缘起与Mooyee(物意)的一次采访,面对琳琅满目的各款陶瓷器物时一脸愕然,熟悉陶瓷史却叫不出那些新奇釉色、彩绘为何物,更不知出自何门何派,但它们却让人惊艳。细究之下才发现,这些新颖的陶瓷工艺无一例外地出自景德镇,一个年轻、新锐且充满活力的艺术群体随之进入视野。

意外的是,群体众人多是景德镇沉淀多年的“景漂”,名不见经传,却始终在默默坚守;他们各有所长,却愿意与同道中人无私分享,为突破工艺而合力攻关;他们誓要另辟蹊径,寻求当代“新瓷语”。

传承到极致便是突破

景德镇的“新瓷语”还要从三宝瓷谷说起,它位于景德镇东南一隅,群山绵延,溪水潺潺而下,形成一道狭长的山谷,宋代湖田窑就位于此,这里曾以青白瓷名动天下。如今,来自五湖四海乃至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汇集于此,古老的瓷谷已蜕变成当代景德镇的陶瓷创新基地。

而创新,从来离不开传承。有人选择重拾源于这里的青白美学——青白工坊,毗邻湖田窑址而建,在瓷谷一旁的山坡上,以老木搭建的工作室颇具古时窑厂的味道。作为青白工坊的掌舵者,林映平带领团队沉淀多年,继承青白瓷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合创新元素,将典雅的韵致结合现代艺术语言,为现代人带来一抹治愈系的青白。

林映平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偶然机遇下,他来到景德镇,对陶瓷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快扎根于此,学习陶瓷设计、烧制等技术。景德镇的传统品类不胜枚举,但林映平却只对青白瓷情有独钟,他着迷于青白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学境界。为了在烧制工艺上达到甚至超越前人的水平,林映平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在釉色、陶瓷烧制技术上进行传承与突破。他要求釉色必须稳定、纯正;胎体力求薄到极致,同时能承受多层次的雕刻。严苛的标准、坚持不懈的钻研,让青白工坊不仅烧制出色泽纯正的青白瓷,还成功挑战了各种器型独特、釉色刁钻的陶瓷烧制。需知,陶瓷烧制十分考验烧制者的耐心,釉色配方、窑内气温把握上稍有不同,都会带来器物的变形或发色失败。如今,青白工坊的烧制技术在景德镇首屈一指。

除了把控烧制,林映平还身兼青白工坊的陶瓷设计工作。在保证青白釉色发色纯正的基础上,林映平寻求在器型、釉面与雕刻上进行突破。他从器用角度出发,杯型设计得更为小巧、精致,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在线条上常用直线造型,与古代青白瓷形成鲜明对比;甚至还在青白瓷的釉面上施金银彩,丰富视觉层次。

“半刀泥”工艺独成一派

在雕刻方面,林映平与团队中的雕刻能手吴丝远紧密合作,一个负责画面设计,一个负责操刀雕刻。设计需要考虑雕刻工艺的实施难度,雕刻则需要充分了解设计的意图,将其化为现实,两人总能找到平衡点,精心打磨出每一件好物。

吴丝远同样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九年前怀着满腔热血,只身一人来到景德镇,从零学起。凭借过人的悟性,吴丝远很快在陶瓷雕刻上展现天赋。她选择继承景德镇青白瓷半刀泥古法,工艺又全然不同于古时,具有自己独特的新意,可谓自成一派。

在美院接受过西方造型艺术的学习,这让吴丝远即使面对传统的山水题材,也能在构图上有所变化,包括点、线、面的处理,疏密对比、方圆对比、虚实对比等都会运用在雕刻上。比如,传统山水雕刻更多以和缓的曲线表现,吴丝远则喜用更凌厉的线条表现山的险峻;传统的半刀泥多为单一的刻花、划花或印花,吴丝远则在半刀泥工艺上不断挑战雕刻極限,在1.5毫米的瓷坯上硬是做出五个层次的雕刻,最薄处达到0.5毫米,难度可见一番。不仅如此,她还在同一瓷坯结合阴刻与阳刻、堆雕甚至结合金银绘,每一刀,都在虚实相间诠释新意。

吴丝远将中西方文化互相糅合,自然雕刻出来的作品精巧雅致而不匠气呆板。即使面对成百上千件瓷坯需要雕刻,吴丝远也能耐住性子把每一件雕刻当作一幅画来完成。“只要你把雕刻当做一幅画创作,自然不会匠气。”

青白工坊在设计与工艺上不断挑战极限。一把窑火一件青白瓷,精巧美器能让人从喧嚣中抽离,重新回归久违的宁静心境中来。

(编辑/余彩霞)

猜你喜欢

白瓷釉色工坊
拖把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蚂蚁工坊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