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炎发生原因分析及临床干预减少静脉炎发生的护理体会

2020-08-17杨楠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静脉炎预防措施

杨楠

【摘 要】:目的:分析静脉炎发生原因,观察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至我院内科进行输液的患者200例进行临床研究。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炎防治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9.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明显高于对照组93.00%,且具有统计学差,(p<0.05)。结论:药物刺激、穿刺失误等是导致患者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静脉炎;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2

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的原因,不得不静脉输注一些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大部分患者会出现静脉炎,发生静脉炎后患肢发红、肿胀、疼痛等并伴有全身不适,严重者肌肉萎缩坏死,行动不便,甚至最终截肢,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经济损失[1]。通过多年来工作经验对发生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选择

随机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至我院内科进行输液的患者200例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88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5.33±10.09)岁。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炎防治干预护理。具体护理方案如下:(1)减少使用易引起静脉炎的药物。(2)选择中心静脉或上臂等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开关节、瘢痕、破损、感染、静脉瓣等部位,避免下肢静脉进行穿刺,因为患者卧床期间下肢静脉循环差,药物容易在下肢瘀滞,引起静脉炎。(3)定期更换穿刺部位。我科泵点盐酸胺碘酮的患者每4小时更换穿刺部位,双上肢进行轮换,泵点盐酸多巴胺的患者每24小时更换穿刺部位,患者如有肿胀、疼痛、发红等不适时立即拔管更换。(4)使用喜辽妥、赛肤润等皮肤保护剂。有抗炎、抗渗出、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局部组织再生的功能,可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减轻水肿和血肿,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在穿刺周围及沿静脉走向进行涂抹,每日3-4次,能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对静脉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做好宣教,和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如有穿刺部位不适及时通知护士,家属签字发生静脉炎的告知书。(6)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

1.2.2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护理治疗满意度则在患者出院时进行调查,填写自制满意度量表,量表共分为4个评价标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3 数据处理

用SPSS19.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檢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9.00%,且具有统计学差,(p<0.05),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明显高于对照组93.00%,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输液后并发症。患者以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等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2]。我科为心内科病房,在治疗心衰、心律失常患者时,经常泵点盐酸胺碘酮、盐酸多巴胺等刺激性强的药物,因此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高。

从发病原因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1输入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强。会导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加,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2血管穿刺部位不正确。未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部位固定不牢固,针管滑动;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摩擦,刺激血管内膜,发生炎症反应;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3]。3未定时更换穿刺部位。长期应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未定时更换穿刺部位;留置针使用时间长未及时更换,引起化学炎症反应。4未使用皮肤保护剂。在穿刺部位可涂抹皮肤保护剂,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因此,我科从上述原因入手,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减少使用易引起静脉炎的药物,选择中心静脉或上臂等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定期更换穿刺部位,使用喜辽妥、赛肤润等皮肤保护剂,做好宣教工作,加强巡视。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9.00%,且具有统计学差,说明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李金华顾蝉娟,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J].健康周刊,2018(5):22-22

杨会林,31例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2012(14):35-36

刘杨萍,浅谈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41):201-201

猜你喜欢

静脉炎预防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处理和预防措施
Go on the safest trip 踏上最安全的旅程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地塞米松联合甲硝唑预防性湿敷在外周静脉泵注可达龙患者中的应用
浅谈矿斜巷小绞车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煤矿井下测量误区与预防
龙血竭在防治静脉炎中的应用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