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几件商代玉璜赏析

2020-08-17孙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0期

孙静

摘 要:玉器是中国文明的特有要素,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发源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玉璜到现代使用的各类玉实用器,我国用玉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玉璜是古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璜产生的初级阶段是作为单个装饰品出现的,后来变成组玉佩的重要构件,之后在漫长的岁月中变成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拟结合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几件商代玉璜,对玉璜做一个大概的赏析。

关键词:玉璜;商代;玉珩;沿革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商代龙形玉璜,长4.9厘米,宽1.2厘米,青玉,呈米黄色,玉质温润。璜两端各有一个钻成圆形的穿孔,一端刻龙鼻和龙嘴,一端两面磨平,做成龙尾。龙呈“臣”字眼,龙身正背两面饰阴线琢出龙身(图1)。这件玉璜头尾纹饰不对称,可以清楚地区分出龙头和龙尾,风格写实生动。

1 璜的记载与形状

《说文解字》中载:“璜,半璧也。”又解释“环,璧也”。《尔雅·释器》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孙炎《尔雅》解释说:“肉,身也,好,孔也。”《太平御览》卷十四玉部引《搜神记》载称:“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乃有赤气如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上述说法中,有把璜解释成半璧的,也有把璜和彩虹联系在一起的。

璧、瑗、环都是中央有圆孔、玉质部分呈圆形的器形。其中圆孔称为“好”,玉质部分称为“肉”。玉质部分的宽度比孔大的称为“璧”;玉质部分的宽度比孔小的称为“瑗”;玉质部分和孔一样大的称为“环”。璜是半璧,就是璧一半的形状。

“虹”在甲骨文中有记载“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即彩虹出现于北边,饮黄河之水。《说文解字》中记载:“虹,螮蝀也。状似蟲。”“虹就是彩虹之意,其形状像虫子。有些特殊的彩虹,两头儿各有一个兽首”。①这种说法认为璜是模拟天空中彩虹的形状进而演变来的。

关于璜的形状有多种说法,有彩虹的形状、半璧形、半瑗或半环形等。凡玉器中有此形状的,都可以定义成玉璜。从考古资料和传世玉器看,类似上述各形状的玉器有很多。

2 玉璜的造型及纹饰演变

早在新石器时期,玉璜就已经出现。迄今所见最早的玉璜是7000年前在浙江省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当时玉璜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璜的分布区域开始逐渐扩大,中部包括了长江以及黄河流域,北至松花江流域,南至珠江流域,西至长江上游的昌都县(今改为昌都市)。

新石器时期玉璜多数是弧形和半璧形,有个别是鱼形等异形。玉璜两端对称穿一孔或两孔者居多,少部分只在一端穿一孔,且一端穿孔者年代比较靠前。玉璜表面一般光素无纹,其中一小部分璜身上有纹饰,纹饰采用阴线刻琢,用浅浮雕和镂雕的装饰手法。

夏代玉璜的出土实物至今未见报道,商代早、中期的玉璜也较少发现,商代晚期的玉璜类型较为丰富,出土数量多,仅殷墟妇好墓就有几十件,此外山东、河北、山西也有商代玉璜出土。此时的玉璜,有半璧、半瑗、半环和不足半璧、半瑗、半环等多种类型,且不足圆周一半的居多。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件商代玉璜,均为素面,一件为玉璧的一半(图2),另一件只有玉环的三分之一(图3),分别在两端对称穿一孔。

商代图案装饰性玉璜的数量增多,根据玉材的初始形状,将玉璜雕琢成龙形、鱼形、鸟形、虎形等动物形。此时的动物性纹饰不像新石器时期的纹饰讲究平衡和两面对称,而是注重动物的写实性,往往仿真性强,细节突出。

西周时期的玉璜是商代的延续。商代出现的玉璜造型在这个时期或多或少都有发现,形制仍是素面璜、龙纹璜和其他一些动物形璜。

这一时期的龙纹璜有两个比较大的变化:其一是龙纹璜一改商代一璜一龙的形制,出现一璜上饰双龙的纹饰。线条也由商代刚直、方折的特点改为运用大量的弧线,使纹饰更加流畅圆润;其二是随着商代中后期大型组玉佩的出现,玉璜在组玉佩中起到了支撑构架、连缀上下左右和保持平衡的作用。所以,这时的纹饰改变了商代强调写实而忽略对称的特点,返回到对称平衡为主的纹饰特点,以配合其在组玉佩中的位置。

春秋和战国时期,玉璜的发展非常繁盛,战国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此时大量出现镂空雕琢的玉璜,还在玉璜之外加饰纹饰,大多镂雕龙、螭、蛇、凤等纹饰。随着组玉佩的发展,推动玉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玉璜上除去各在两端有一孔或两孔外,很多都在其凸弧的一端打孔,这与玉璜佩戴方式的转变有关(此时的玉璜可能应该称为“珩”,后文论述)。春秋战国以前佩戴玉璜,多数是单个为佩,佩戴时凹弧的一侧在上,凸弧的一侧在下。春秋战国以后玉璜常在组玉佩中出现,因此须在玉璜上下左右多钻一些穿孔,以供结佩其他玉器。①两汉以后,玉璜的数量逐渐减少,唐代以后,玉璜的制作和使用更少。

3 组玉佩中璜和珩的区别

组玉佩,是以璜、珩为主要构件,并以各类管珠连缀而成的成组佩玉。这类佩玉结构复杂,故习惯称之为“组玉佩”。关于组玉佩的结构,《周礼·天官·王府》郑玄注印《诗经》曰:“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嫔珠以纳其间。”真正意义上的组玉佩最早见于商末周初,兴盛于两周时期,汉代以后作为官方与贵族的礼仪用玉被延续下来。

古代君子必佩玉,既有单件玉饰佩,又有成组的组玉佩。组玉佩是地位较尊贵的象征。孙机先生指出在当时的社会中,组玉佩是贵族身份的重要体现。“身份愈高,组玉佩愈复杂愈长;身份较低者,佩饰就变得简单而短小了”。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当时贵族标榜步态优美,即“身份愈高,步子愈小,走得愈慢,愈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②

作为组玉佩的重要组成构件,璜和珩的结构形制不同,周南泉先生認为它们实为一物,只是佩挂方向不同。“凡此类组佩,其上的璜又名衡或珩。鉴于其形与璜同,故此归璜类”。③但是,孙庆伟先生在《两周“佩玉”考》中提出,璜与珩应加以区别。《国语·晋语二》中注:“珩形似磬而小。”这是指玉的佩系方式。珩的结构为“隆上而窐下”,即在佩玉中,必须把珩的凸面朝上、凹面向下。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商代玉珩(图4),在中部靠近外弧部位凿一孔,珩体一周边沿切割出棱牙,这是商周玉器上流行的一种装饰手法。而璜正好相反,“隆下而窐上”,是凹面朝上,凸面向下,这是珩与璜的根本区别。所以,它们的不同佩带方式决定了它们在形制上的差异。璜是要使其凹面朝上,就必须在器物的两端琢孔以供穿系;而珩是要使拱面朝上,就必须在器物中部靠近外弧的位置琢出孔,这样才能出现“似磬”的形状。与此同时,珩还要在两端穿孔,以系挂其他组玉配件。所以,器物上“孔洞的数量和位置是判别璜和珩的重要依据”。①

另外,珩、璜这两种器物流行时间也有不同。璜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商周继续流行,西周最盛。而珩的出现最早约在两周之际,春秋以后增多,战国时期最为流行。可以说“珩对璜有替代的趋势”。②

4 玉璜的用途

璜的用途,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配饰使用;另一种是作为礼器使用。

作为配饰,应该是玉璜最初的用途。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先民们就会有精神生活的追求。玉为石之美者。在新石器时期的多个墓葬中,玉璜多发现于死者的颈下、胸部或腹上,有的单独一件,有的与其他管珠等玉石器连系在一处。古人生前所用之物,死后往往用于陪葬,陪葬时,这些物件一般也如生前使用时那样放置在死者的相关部位。

春秋战国时期,玉璜成为组玉佩的重要配件。组玉佩有“特定佩法”,玉佩的各个组件之间上下左右的穿缀连接必须有约束性,要有特定形式和特定佩法,玉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连缀、沟通作用。多丽梅老师甚至把有无玉璜作为是否是组玉佩的标准。“周汉时期的重要组玉佩中的多件玉饰中,一般至少有一件是玉璜,否则可能是一般的玉坠饰”。③

作为礼器使用时,《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礼器作为一种独特的礼制物质载体,其温润、细腻的特性相较于金器、青铜器金属质地的礼器更能集中地反映文明社会作为上层建筑的礼制思想。

除这两种主要用途外,周南泉先生认为:“玉璜还可作为‘币,天子用以酬诸侯,或者诸侯用于献给天子,或赐给众民。”④

玉璜产生的最初阶段是作为装饰品出现的,之后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转变为礼器的一个重要品类。玉璜的種类较多,其形态自早期到晚期由简洁变为有各种装饰纹样。它大小合宜、装饰美观,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世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