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的佩饰

2020-08-17张崇琛

读者·校园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香花香囊谓之

张崇琛

古人不但讲究服装,也很注重佩饰。佩饰多具象征意义和美观效果,有些也有实用价值。

玉是古人最重要的佩饰。《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佩玉既表示君子的身份,又象征所具有的某种品德。《礼记·玉藻》还说,君子“行则鸣佩玉”。这是说君子一走路就会发出玉鸣的声音,可见身上的玉不止一块,而多种玉同时佩戴,就是所谓的“杂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这是说,新婚的丈夫为感谢妻子的体贴,而以杂佩相赠。什么是杂佩呢?《毛传》解释说:“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杂佩就是将各种玉用珩(横玉)组合起来,系在腰间,从而在行进中让玉互相触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音。这是为了规范君子的行为,令其“居处有礼,进退有度”,以使“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中国人佩玉的历史非常悠久。孔子对玉格外青睐,并认为玉有仁、知(智)、义、礼、乐、忠、信等七种德行。古人还用“温其如玉”来赞美君子的人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也是“环佩玉声璆然”。由于玉鸣的声音为人们所喜爱,所以后世常以玉鸣之声来形容美好的声音。如杜甫的“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柳宗元的“闻水声,如鸣佩环”皆是。

除杂佩外,还有一些单独的玉件,都各有其蕴意。《荀子·大略》云:“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说,派人出使他国用珪,拜访国士用璧,诸侯召臣用瑗,与人决绝用玦,让决绝者回返用环。其中的“环”与“玦”尤为古人所常佩。《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玉之边,“好”指玉之孔。孔小边大谓之“璧”,孔大边小谓之“瑗”,而孔、边距离相等谓之“环”。古代女性常佩环,以表示其品德之完美无缺。而“玦”则是环上有一缺口,以寓决断之意。班固《白虎通》:“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如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要让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三国时期的蜀将孟达在送给诸葛亮的礼物中,除纶帽外,也有玉玦,其用意是要提醒诸葛亮办事应有决断。

古代女子还常佩巾。佩巾又称“帨”。《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撼)我帨兮。”“帨”即女子身上所佩之巾。诗中写青年男女相会时,女子恳请男子不要碰她的佩巾。古代女子未婚时多佩“綦巾”,即绿色的佩巾。《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诗人说女孩子虽多,但他所爱的还是那个身着白衣并系着绿色佩巾的女子。佩巾又称“缡”,为出嫁后的女子所佩。古代女子在出嫁之际,母亲一边嘱咐女儿到婆家后的注意事项,一边为之系结佩巾,即所谓“结缡”。《诗经·东山》中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所写的就是这一细节,而后世以“结缡”指女子出嫁,亦源于此。又据《礼记·内则》称,女子为人妇之后,其所佩之帨,又可备公婆使令之需,或拭手,或拭器,皆能随手取用。

佩芳也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所谓“佩芳”,就是在身上佩戴各种香花、香草或香袋。古代青年男女常佩芳,并以之赠人。如《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写在春水涣涣的溱河和洧河岸边,青年男女郊游时互赠鲜花、香草的场面。士女所秉之“蕑”,即兰,不过不是今天的兰花,而是茎高二三尺、通体紫红、有着复伞房花序的佩兰。《本草经》中将兰列为上品,今医家尚以兰为醒脾、化湿与清暑、辟浊之良药。《楚辞》之多咏兰,实际上也是楚人医药文化及健康意识的一种艺术反映。至于诗中所说的“芍药”,据崔犳《古今注》(卷下)说“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不过上古之所谓芍药包括草本与木本两种,唐以后始以木芍药称牡丹。

古人佩芳,有的是将香花直接系在身上,就像后世有人将玉兰花苞别在上衣上一样。也有的是将各种香花、香草做成“佩”戴在身上。《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屈原所说的“佩”,就是以香花、芳草缀集而成的。这种“佩”实即花环。过去曾有人说花环是舶来品,实则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还有一种佩法是将香花及香料做成香囊以佩于身。香囊古代又称“容臭”,《礼记·内则》就说“男女未冠者……皆佩容臭”。如《晋书·谢幼度传》记:“(幼度)少好佩紫罗香囊。”有些成年人也喜佩香囊,如《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晋书·刘寔传》还记石崇家的厕所有“两婢持香囊”以待客人。香囊在后世演变为香荷包,如今端午节儿童佩戴的香荷包,即古人佩芳之遗意。又据《初学记》引汉应劭《汉官仪》(上)说,汉代的尚书口含鸡舌香奏事,即所谓“怀香握兰,趋走丹墀”。鸡舌香是产于东南亚地区的一种香料,其花蕾经干制后具有一种怡人的香气。此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当年曹操送给诸葛亮的5斤(汉1斤约250克)鸡舌香,就是这种香料。

此外,古人还根据各自不同的性情选择一些佩物。如“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熟牛皮)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弓弦)以自急”,皆能起到提醒、督促自己的作用。还有人佩戴一种骨角制的锥形物,即“觽”,既可用于解结,又象征佩戴者具有排难解纷的能力。又据《礼记·内则》说,男子侍奉父母,除佩觽外,还要左佩刀、砺、金燧(取火用)等物,右佩玦、管(笔套之类)、木燧(钻火用)等物。这與今天年轻人在钥匙链上常缀有许多佩件,倒颇有些相似。

(视觉中国供图)

猜你喜欢

香花香囊谓之
趣话香囊的文化意蕴
开在心中的花朵
开在心中的花朵
TREASURE TRAIL
结香花开了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香花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