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0-08-17张红利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本课堂教师

张红利

对话即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言语交流活动。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对话教学。2000多年前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思想,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教学法,都体现了教育活动中对话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对话教学是指课堂上师生、生生借助文本而进行的交流、互动、学习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方法从灌输走向对话,内容从预设走向生成,交流由单向走向多维,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教师角色从权威走向平等。目前,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语文对话教学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但如何更好地开展对话教学,尚须进一步研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在对话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学生多读,打好对话基础

对话离不开阅读。此观点可从以下两方面解读:一方面,阅读是输入,对话是输出;阅读是积累,对话是展示。对于知识基础、能力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效对话取决于大量阅读。另一方面,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构建了稳定、清晰、统摄力较强的知识网络和认知结构,为学生课堂对话提供了思考点,为思维提供了“抛锚处”,可以有效增强已知对新知的同化力。

基于阅读于对话的重要性,在学生的阅读指导上,笔者尝试了大阅读、中阅读、小阅读的方法。

大阅读指日常的大范围阅读,有四个特点:一是阅读整本书,二是功夫放在平时,三是兴趣为基,四是着眼长远。大阅读不为一课一时,不求立竿见影,重在积累建构,重在潜移默化。为指导好大阅读,笔者紧扣教材制订了一至六年级必读和选读书单;开展“书香少年”和“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建立“阅读桃花源”微信公众号,推送整本书阅读等读书专题。

中阅读主要围绕下学期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展开。教师利用寒暑假放假前的家长会,安排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阅读公开指导课,公布假日阅读书单,提示学生将阅读内容与教科书有关章节结合着读,指导开展亲子共读。假期中定期给家长和学生写信,交流读书感悟,提升阅读效率。

小阅读指课前的针对性阅读。如果说大阅读、中阅读是为课堂对话教学作一般性的、长期准备的话,小阅读就是对某篇文本开展对话教学所作的针对性阅读。针对性的阅读材料要与学习文本有一定联系,内容不宜太难,尽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二、教师主导,作好对话准备

对话教学实践中有一种倾向,认为对话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对话可以“漫无边际”,思想可以“天马行空”,如此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陷入了“为对话而对话”的误区。高质量的对话教学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文字的抽象性等因素决定的。

第一,读透文本,作好知识准备。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读透文本是开展对话教学的基础。读透,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特点;二要了解作品写作的历史背景,把自己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与“作者平行站立”,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所思所悟;三要扩读,围绕文本扩大阅读范围;四要作好读书笔记;五要反复诵读。读透文本,教师才能抓住文本内容的核心和关键,课堂上才能将重心放到学生身上,成为“对话”中游刃有余的掌控者、引领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第二,读懂学生,作好“知生”准备。对话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保证教学效率,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之中,读懂学生是必需的。一要了解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二要了解學生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学习内容尽量贴近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问题;四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第三,统筹兼顾,作好方法准备。在读透文本、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要综合考虑课程、学情、教情,找到科学合理的对话方法。比如,有些课程适合一般的课堂对话法,有些课程更适合以课本剧、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有些课程适合在课外采用活动课的形式开展。基于学情、课情的不同对话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就做到成“法”在胸。

三、对话教学实践

1.原则

一是平等。对话顺利进行的基础,是对话双方话语权的平等。教师“知识权威”的霸权话语体系必然会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旁落。因此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循循善诱,学生专注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对话。

二是信任。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与教育成效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信任,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对话教学设计和实践,学生能有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对话,能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目标。

三是生成。对话教学秉承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不是教师预设并“对号入座”地传递知识,而是借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达到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有机融合,师与生在“我”与“你”的平等、民主、信任关系框架内,实现知识的重构和精神的成长。

2.对话教学方法

一是一般课堂对话课。一般课堂对话课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师生明确教学目标、学习重点;第二步,联系教学内容,唤醒已有认知,导入新内容;第三步,全体参与,对话合作,分享展示,深度学习;第四步,拓展训练,知识巩固,举一反三。例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课外阅读,导入课内;自主阅读,多元对话;内引外联,深化运用;课下延伸,拓展阅读。当然,学情不同,教学方法和步骤也没必要完全一致,关键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对话教学的平等性、主体性、互动性、生成性。

二是课本剧、角色表演课堂对话课。对话教学中,可以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课程内容创设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一种真实的情境,亲身体验,产生移情,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根据课文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文本内容编写剧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上,各小组表演,教师参与指导,师生评议。编课本剧和角色表演使学生由文本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文本的主动创生者,学生表演的过程成了借助于文本的生生对话、体会情感、成长进步的过程。

三是到大自然中上对话课。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小学教学方法时,提出应该到大自然中上“思维课”。他认为“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他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为此,他经常结合学习内容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上“思维课”,让知识由抽象变具体,从现实的生活人手,带领学生走向思想的远方。我们在教学中也可借鉴这个方法。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就可以把课堂搬到学校附近的公园中,让学生置身真实的大自然中,读文、观察、感受、对话……

3.须注意的问题

一是创设对话情境。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构成了一个“场”。“场”就是环境,就是生态。“场”创建得好,对话效率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对话氛围对学生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敢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而消极对抗的对话氛围通常会使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和反应迟钝。因此,对话教学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信任的对话交流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乐说。

二是厘清对话主题。一堂对话课一定要有主题,且主题一定要鲜明。对话主题一般围绕一堂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展开。每篇课文都有知、情、意的重点,都有需要学生重点理解、转化、生成的内容。找准、设置对话主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能抓住中心问题。

三是善用多媒体。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学习需要,“学习需要的产生也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一般而言,教师形象生动的讲授、图画、幻灯、录像、实验演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配合……都会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学习兴趣,直接的学习兴趣总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中科学适宜地利用多媒体工具,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对话效率。

依据对话的平等、信任、生成原则,以学生多读为基础,教师主导为保障,多种方法为渠道,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可实现单独阅读(师本、生本对话)无法实现的课程目标。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分享,开阔了思路,打开了眼界,发展着身心,成就着未来。

猜你喜欢

文本课堂教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欢乐的课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