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课文语言修改艺术管窥

2020-08-17曹国军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花狗弄脏动脑筋

曹国军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持续跟踪关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及使用情况。在研读过程中发现,有部分课文在语言文字方面作了一些修改,小至一个标点,大到调整段落结构、增加段落篇幅等。这些改动显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倾注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因此特别值得推敲、研究和思考。那么,课文修改得到底好不好?为什么要进行修改?这样的问题自然不时萦绕在笔者的脑中。现在我们以二年级上册课文《玲玲的画》(原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为例,采用管中窥豹的方法,探讨课文语言修改的艺术。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玲玲的画》讲的是这么一件事情:玲玲画好了一幅画,但不小心把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狗,做了完美补救,结果坏事变成了好事。课文内容很简单,但不乏生活哲理,很適合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相比原人教版教材,统编教材选人这篇课文时作了11处修改,包括修改词语、增加句子、改动标点、删除内容等,下面按课文顺序分别列出原文和修改部分(均下画横线标记),逐一分析修改的原因和效果。

1.原: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改: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此处属于用词修改。“满意”指“符合自己的心意”,“得意”指“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相比而言,后者的程度更高。试想,玲玲精心创作的参赛作品堪称完美,可以说达到了自己的最高水平,心里恐怕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感吧。所以这里用“得意”更能准确地传达出一个孩子此时的心理状态。再者,“得意”与下文的画被弄脏可形成巨大反差,越是“得意”之作,弄脏后就越心疼。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得意之时也许就是悲剧的开始,此处用“得意”也隐隐预示了后面画被弄脏的意外不幸。最后,此处的修改与下文画被成功补救后“玲玲满意地笑了”避免了重复,使故事情节具有了层次感:得意斗画脏斗补救斗满意。综上,这里用“得意”替换“满意”可谓点睛之笔。

2.原: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改:水彩笔叭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此处修改涉及用词和标点。“一下”改成“一声”,突出了水彩笔掉到画上发出的声音,动态感更强。正是这个声音引起了正在看报的爸爸的注意,所以用“一声”要好些。逗号改成句号,因为前后说的是两件事情,用句号把它变成两句,这样句子更短,比较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用“哇”和“伤心”其实都可以,“哇”突出的是哭的声音,没有包含哭的心理状态,“伤心”则反映了哭时的心情。玲玲是个小女孩,画被弄脏后默默地伤心落泪更符合一般女孩的常情,“哇地哭了起来”则多用于婴幼儿,在这里似乎显得突兀了些。

3.原:“怎么了,孩子?”爸爸放下报纸问。

改:“怎么了,玲玲?”爸爸放下报纸问。

这处修改涉及的是称呼。爸爸和玲玲当面说话,用“玲玲”这个面称更好,符合一般家庭父母对子女日常说话的实际情况。下文有两处使用的称呼是“孩子”,第一处是爸爸在严肃认真地开导玲玲(别哭,孩子),第二处是给她讲这件事蕴含的道理(看到了吧,孩子)。这两处用“孩子”是合适的,这时候往往是长辈在谈论严肃认真的事情。修改后用“玲玲”也避免了和下文过多的重复。

4.原:“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爸爸仔细地看了看……

改:“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

这两处修改属于增加内容。加个“弄”字,突出了画变脏的动态,即是被“弄”脏的。爸爸要“仔细地看”弄脏的画,肯定要离得很近才能看得清楚,“拿起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加上这句话,句子前后衔接更自然,表意更连贯。

5.原: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改: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这两处修改属于增加内容,增加的两句都非常传神、到位。“眯着眼睛”是小花狗“懒洋洋地”的具体表现,传神地描摹了画上小花狗此时的情态,暗含玲玲把小花狗画得非常好,补救措施非常给力!再加上一句“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整个句子表意变得丰满、完足。修改后的三句话完整地反映了补救非常成功,画反而比没弄脏前更好了,与下文爸爸讲的“坏事变好事”的道理形成呼应关系。

6.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改: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这处修改涉及副词的使用。“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坏事能变成好事”的情况,“只要肯动脑筋”是可以发生的,但是它不是一般规律,不可能每次都能成功,这是客观情况。原文用“往往”,意味着只要肯动脑筋,坏事肯定会变成好事,这不符合客观事实。修改后用“也”,表示“同样”,表明坏事同样可以变成好事,但是没有必然、一定等意思在里面,这就符合客观事实了。一字之改,使文章彰显的生活哲理更准确,也更科学。

7.原: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改:删去了这句话。

原文有这句话,可以与课文开头“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形成呼应关系,使文章前后完整,同时也暗含“画虽然弄脏,但补救得力,没有影响获奖”。修改后直接删去了这句,与前文的呼应就没有了,但这样处理使得爸爸讲的“坏事变成好事”这一段话处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文章显得结构紧凑、中心突出。因此,我们赞同删去这个结尾。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说明好的文章是经过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完善才形成的。从《玲玲的画》这篇课文的修改细节可以看出,编者对待以往教材中已有课文的态度仍然是非常严谨、认真的。我们不好推测教材编者审视、检查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视角,但从这篇课文的修改案例来看,编者确实是经过了仔细研究、认真推敲的,修改以后课文的语言文字表意更加准确,衔接更加连贯,事理更加清楚,中心也更加突出。

作为一线教师,绝不可忽视这篇课文语言文字的修改。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地把原文与修改文字放在一起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修改的艺术。如果教师能够把这种认真修改、严谨踏实的态度传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那就更好了。

猜你喜欢

小花狗弄脏动脑筋
言论
动脑筋,仔细看
橡皮擦
弄脏小手没关系
动脑筋,仔细看
动脑筋,仔细看
小花狗啃骨头
动脑筋,仔细看
小花狗
小花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