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去与未来的相遇之地
——“崖”餐厅

2020-08-17程艳春,徐丽媛,田宇婷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0年7期
关键词:天窗庭院建筑师

C+ Architects

一个年轻的且具有国际背景和竞争力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由主持建筑师程艳春与合伙人李楠于2014 年在北京共同建立。事务所关注当下城市和乡村在发展、转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建筑作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通过独立思考和专业解答,努力实现人、建筑和环境三者间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和谐共生。

C+ Architects 实践的项目类型丰富多样,涉及城市更新、乡村复兴、各类学校、博物馆、美术馆、办公、酒店、住宅以及旧厂房改造等众多领域,参与了一系列和城市、乡村建设相关的艺术和公益活动。获得了包括Architizer A+Awards 在内的一些重要奖项,并受邀携其作品参加了北京国际设计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等国内外展览。

程艳春

C+ Architects 创始合伙人兼主持建筑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日本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专攻博士 。

主持建筑师:程艳春

设计团队:徐丽媛、田宇婷、周琪睿、陈立康

夯土墙二次设计与施工顾问:土上建筑

结构顾问:张锦斌

项目类型:休闲建筑、胡同改造

时间:2018.11 - 2019.12

地点:北京

建筑面积:250 m2

摄影:许晓东、C+ Architects

1 细部剖透视图

2 首层平面图

位于北京大方家胡同的“崖”,是C+ Architects 为Under Clouds 餐 饮 品 牌 设计的一间云南菜餐厅。掩映在民居、庙宇和商场写字楼之间,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气息并存。

在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建筑师与业主的探讨始终围绕着“云南文化的现代性表达”这一主题展开。从场地的解读到就餐环境的重新定义,从建筑结构加固到室内空间重构,从材料选择到食物呈现,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磨,承载了众多参与者丰富情感的“崖”,于2020 年元旦诞生。

餐厅所处的合院里有一棵逾百年的枣树,被曾经的改造工程围在了室内。考虑到北京传统民居中,树木作为重要的元素,不仅是联系人与场地的纽带,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因此,为了让枣树恢复昔日自然的生长状态,整栋房屋可以自由地呼吸,建筑师开放出一个庭院,并以树为中心重新构建了空间场景序列。

借用“崖”的“高边”之意,设计强调了空间的视觉趣味性。东侧就餐区下沉70 公分,与西侧就餐区域及庭院形成了竖向上的互动。通往露台的户外楼梯分成两部分:底部是浅色现浇混凝土台阶基座,和室内高差保持了意向上的统一;上面是一段钢楼梯,与从屋顶伸出的“断桥”一实一虚,皆为让人意想不到的欣赏“崖”的场所。

下沉就餐区上方是T 型钢做骨架的“V”字形天窗,避开主要树干生长方向的同时,更把代表云南的强烈、真实且具有力量感的“原风景”引入到餐厅里。就餐者抬头仰望,可以感到近在咫尺的蓝天白云;从屋顶看过去,天窗倒映了天色和树影,像是漂浮的水池,傍晚灯光亮起,又会透出点亮城市的暖光。

3 以大树为中心的庭院空间

4 从西侧就餐区看向内院

1 下沉就餐区

2 傍晚的屋顶

3 从包厢看内院

4 西侧就餐区

5 从下沉就餐区看向内院

6 玄关

1 庭院里的混凝土台阶

2 “V”字形天窗

“崖”作为一个社交空间,以建筑语言为媒介,展现了人与时间、环境的亲密关系。东侧植入的一整面现代夯土墙,寓意着云南土地的再生。每日变幻的光影在墙上流动,随着时间慢慢沉淀。墙体延伸到室外,与天窗一起将风景自然地引入到建筑内部。室内高差分界线处的洞口像一个取景窗,将庭院和夯土墙的画面完整呈现出来,调动了西侧就餐区客人的视线。

此外,建筑材料的加工和厨师对食材的烹饪方法不尽相同。在保留原始质感的基础上,通过克制的处理让细节变得更加动人,再以现代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东侧橘黄色的夯土墙和西侧深红色的洞石墙色彩温暖、肌理丰富,将使用了烧杉板、热轧钢板以及黑色水洗石等深色材料的餐厅包裹起来,跳跃与沉稳的色彩相互交织,产生了细腻的层次感,让空间气氛变得幽静深远。

3 屋顶露台上的不锈钢座椅

猜你喜欢

天窗庭院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回到庭院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自制新款天窗固定器
基于MoldFlow的汽车天窗注射模浇注系统分析
迈腾车天窗无法关闭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2012款科鲁兹车天窗渗水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