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2020-08-16邱萌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不同剂量临床应用阿司匹林

邱萌

【摘 要】目的:查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样调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研究,分组,均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但用药剂量不同,以对照两组的临床治疗的相关数据资料。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数据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意义(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组间数据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较佳。

【关键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应用

脑梗死急性期[1]属于临床治疗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神经病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病的,损伤患者的机体,具备致残率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有文献资料[2]指出:动脉血栓早期形成的最大致病因是机体中血小板的活性与活化增高异常。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既能够有效避免患者的血栓扩大,又能够溶解已有血栓,有效减轻患者的脑组织损伤。现阶段,在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治疗过程中,阿司匹林属于一种常用药物,能够降低抗血小板活性,有利于抗血小板聚集,療效较理想,但争议较明显。笔者节选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纳入治疗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相关资料,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时间段内我院接诊的患者中,拣选出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均满足《脑梗死急性期临床诊断标准》中的诊断要求,全部患者均通过颅脑CT或者是MRI确诊。存在出血性疾病、消化性溃疡、心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肾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7d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与抗凝剂治疗等类型疾病的患者无法纳入本次探究范畴。80例患者实施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由女性16例、男性24例组成,年龄跨度范围是46—73岁,年龄中间值是(60.4±4.5)岁;对照组由女性15例、男性25例组成,年龄跨度范围是44—75岁,年龄中间值是(61.3±4.7)岁。对照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查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均事先知情且同意参与。

1.2 方法 患者住院后均接受对症治疗。给予对照组阿司匹林(生产单位: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354),用药剂量为100mg/次,1次/d,再给予患者丹参注射液20ml+胞磷胆碱注射液0.75g,静脉滴注;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调整观察组阿司匹林的用药剂量,300mg/次,1次/d。两者患者需连续治疗4周,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需增加胰岛素用药,伴有高血压的患者需增加降压药物用药,若是患者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存在反酸、腹部不适等症状,可实施奥美拉唑治疗。

1.3 评估指标以《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为依据评估患者治疗前与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共45分,分数越低说明神经功能的改善就越明显。统计对照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观察研究有关的数据资料输入到软件SPSS 20.0中,通过()形式体现相关计量资料,并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需完成检验,两者间的数据差异性较大,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C反应蛋白水平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与观察组的数据差异不显著,在统计学方面未见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数据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一:

2.2 对照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中,5例大便隐血,3例胃肠道刺激,不良反应发生率是20%,观察组中,2例大便隐血,1例胃肠道刺激,不良反应发生率是7.5%,组间数据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急性期属于神经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多存在缺血性坏死、脑组织缺氧等症状,其病因主要是血小板聚集、脑动脉管壁粗糙、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以及管腔狭窄等造成血管腔阻塞,影响脑血液的供应,导致患者的脑组织存在生理性损伤[3]。脑梗死急性期的致死致残率较高,一旦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加重患者家属的生活负担。脑梗死急性期发病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帮助患者的脑血管循坏及时恢复,溶解血管阻塞,恢复血管循环的通畅性。若是患者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灌注性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患者酸中毒与脑细胞损伤。

阿司匹林[4]属于环氧化酶-2抑制剂的一种,能够有效阻碍患者机体中血栓素的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产生保护作用,大大降低患者血栓的发生率。

本次探究活动中,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好于对照组,差异性较大,保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现有的王淑芳[5]等人的研究结果差异不大。

综上所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病情,具备较高的安全性,疗效优于小剂量用药,可在临床治疗中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覃岩铭.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03):52-53.

窦晓娜,韩敬,曹颖.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3):114-116.

江齐群,马丹,王兴山. 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最佳剂量观察[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38(02):16-19.

高燕. 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15.

王淑芳,盖国海. 通心络胶囊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轻度脑梗死急性期120例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14,36(08):1215-1217.

猜你喜欢

不同剂量临床应用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