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研究

2020-08-16李奇玲

青年生活 2020年30期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

摘要:新时代,开展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坚持依托学理、坚持党管媒体、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出发,列举了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arrying out the work of safeguarding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great revival dream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ause.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adhering to relying on academic theories, adhering to the party's management of the media, adhering to law-based governance, and adhering to source-based governance, and enumerating specific plans to enhance network ideology.

Keywords: new era; network ideology; ideological security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和“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间的斗争已经发展至思想领域范畴,斗争范围也由现实空间延伸至网络虚拟世界。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打破除西方大国在社会思潮方面的新一轮“和平演变”,深入探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坚持依托学理,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力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3]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了解和掌握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但是大量信息的不断涌入也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间对网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况产生了明显性影响。针对此类现象我们必须给予关注,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程度,着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坚持党管媒体,提升主流媒体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主导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取得网络信息战的最终胜利。

要做好网络信息的供给侧结构调整。“主媒失声”、权威信息束之高阁,主流媒体给民众的刻板印象是“金枝玉叶”。由此主流媒体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主导力作用不突出。要改变这种这种上下不协调的局面,就要从信息供给侧入手,着力破除旧思维和打造新的交互模式。这此基础上,党的领导原则动摇不得。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就要端正媒体与党的关系,媒体必须自觉自愿服从党的领导,宣传党的主张。端正了主流媒体的立场,还要懂得变通主流媒体和大众的沟通形式。通过文字、动图、视频等不同形式丰富沟通内容,适当选用流行话语,贴近民众生活实践。主流媒体受众广泛,流量庞大,才能够真正起到舆情“风向标”的作用。

要活化新闻传播形式,与自媒体平台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有的放矢地引导自媒体平台传播主流媒体所倡导的价值观,扩大主流媒体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坚持依法治理,提升对互联网不实信息的惩治力

移动互联网的适用范围和适用人数不断增多,不同个体之间的隔阂与滞缓逐渐被打破,信息交互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互联网的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互联网阵地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强化互联网信息的法治迫在眉睫。

依法治理不等于否定一切,问题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要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存在。不同声音共发声,不等于任何声音都有机可乘,互联网生态空间有它的红线和底线,不容触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存在部分投机分子为赚取流量或满足自身私利,铤而走险,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有的不良外媒选择从民众关注度高和有争议的话题入手,恶意诽谤中国,企图实现网络时代的“文化侵略”。面对此类罔顾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负面舆情,要对舆论的制造者和恶意散播者加以法律的强制性处分。

注重网民法律意识的普及,积极主动践行绿色上网理念。网络空间是个大舆论场,某一条不经意的帖子也可能惊起轩然大波。部分民众法律意识淡泊、思想认识不到位,随意转发虚假信息都可能会给意识形态工作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帮助民众健康绿色上网。

(四)坚持源头治理,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力

治标更治本。为了从根源处保障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从源头做起,形成完整严密的综合防御体系。

第一是政府公信力的培养。在行政权力与网络话语权不匹配的生态结构中,政府暴露在风险环境下。一方面要积极保证民众对于信息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信息公开;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应民众质疑,树立责任政府形象,增加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这就对政府提出了信息满足和情感满足的双重考验。一旦网民发现自己的诉求得不到回应,情感的天平就会自然而然倒向政府的对立面,开始质疑、追问、探究,最终形成舆情“爆点”。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判断能力。[2]这就是说谣言的产生于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相关;而同公众判断能力成负相关。而公众的认知能力有限,除却自身文化素质以外,多半借助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因此,政府部门要有敏感排查相关舆情萌芽、成长、变异的能力,及时引导公众认知,干预舆情发展。权威论断、有效互动,打造“快速反应机制”,增强民众对于政府的认可度和信赖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而在网络争端突然时,有效占领舆论制高点,捍卫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是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共识的产生离不开网络舆情的引导。负面舆情带来的网络信息治理压力,需要从网络本身出发,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首先,网管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网络热点监测,一旦发现相关负面舆情数据超出一定限量,就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以此谨防舆情持续恶化、扩大化。其次,要注重网军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网络意识主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把握,需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队伍做后盾。要注重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敢于发声、精准发声和发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讴歌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凝结正面舆情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火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 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20.

[3]邱柳.如何守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大门[J].人民论坛,2019(19):116-117.

[4]殷鳳敏.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法制博览.2020,(3):207-208.

作者简介:

李奇玲( 1997-),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从事网络信息治理和网络话语权研究。

通讯作者:李奇玲( 1997-),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从事网络信息治理和网络话语权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
网络意见领袖视角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逻辑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