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内的发展状况
2020-08-16兰娜
兰娜
摘 要: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思想如果要得到好的发展和传播,它必定需要一个稳定的、健康的、积极的社会环境。同理,一个社会实践如果要取得完美的成果,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要求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恰存在这样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一个作为优秀的社会实践,二者共同发展,相互依存,从而使得中国社会走向繁荣走向强大。本论文重点阐释上述联系并注重探究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环境里不竭发展的动力支撑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改革开放;发展
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支撑——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时无刻不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不为中国社会谋发展,97个春秋里,它用科学的实践向中国人民证明了其自身的强大力量和不可否认的历史作用并成功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最值得信赖和拥护的领导群体。它之所以能够长期繁荣和壮大,在于它坚持致力于为人民创造越来越优越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注重加速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其中,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指导社会实践完善发展的重要成分,一直以来也是党的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努力的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随之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重庆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员杨明清教授曾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如下阐释:在推动价值取向历史转变的进程中,保持学术与政治的必要张力,坚持发展标准的“人民至上”。一是人民立场上的社会理论。哲学社会科学通过揭示政治生活的现实性與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使政治行为与政治理论同频共振相得益彰,进而反映和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立场。二是人民利益上的社会理性。政治是以权力为直接对象的实践活动,学术是以真理为根本标准的理论活动,二者交集于政治内在逻辑及外在表达,整合并增强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社会理性。三是人民目的上的社会理想。在强调个体的学术自由的同时,必须坚持整体的政治纪律和法律法规,从而指向一切发展都是以历史主体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社会理想。1
在实现科学精神本质回归的进程中,保持理论与实践的必要张力,坚持发展内涵的“改革导向”。一是顶层与基层关系上的科学方法。无论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还是局部性、现实性课题,都不能“再版”和“翻版”,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结合,“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二是全面与深化把握上的科学理念。改革必然有一个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时空转换过程,要经历“全面的肤浅”到“片面的深刻”再到“全面的深刻”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特别是面对“深水区”“硬骨头”,更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引领改革。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依存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学科概念在1955年提出,并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体制化方式存在。这个学科概念的产生受到了苏联学者30年代学科分类模式的直接影响,在中国语境中具有学科性与政治意识形态性的双重属性。1966年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取消后,这个概念仍继续使用。1973年,这个学科概念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得到空前强化,其学科性则被遗忘。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现代学术共同体自发形成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概念逐渐被遗忘,从而呈现出意识形态化的概念生态现象。对“哲学社会科学”概念演变的历史分析为重建科学共同体的学术自主性提供了一个当代概念的分析个案,也有助于建构科学共同体的概念认同意识与概念自主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也必然面临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正确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内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各方面条件促成下,中国政治学界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也形成不少值得深入总结与思考的重要经验。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少学者都提出,在当代政治学研究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使政治学研究能够保持正确方向。对中国政治学而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学者比较系统地研究和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问题的思想和论述,根据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推出了一批有关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著述。历史表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学术研究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40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创新。不囿于固有理论和观点,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提出新理论、新观点。二是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学在恢复重建之后获得较快发展,焕发了蓬勃生机,并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持,为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政治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中国政治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继续打牢理论基础。对于政治学的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学科结构和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中国政治学界曾经进行过广泛讨论并初步形成共识。但总体而言,由于中国政治学建设的时间并不长,还需要厚培理论基础。实践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理论不断出现,研究重点也在转移。这就需要对相关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科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也必然面临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正确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与发展。达到这样的目标,在研究视角上需要进行创新。基础理论与现实观照相结合。政治学本质上是治国安邦、经世致用之学,其重要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就中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而言,基础理论和现实观照应该双轮驱动、并行发展。一方面,继续深化中国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深化政治哲学研究。为此,我们既要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又要继续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的智慧,展现中国政治学人的创造力,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政治学理论。另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研究应继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回应实践问题和时代课题,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说明、阐释、总结、概括,将其上升为理论。同时,也要在研究层次上作出扩展,既有国体政体建构等宏观层面,也有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等中观层面,还有治理程序、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等相对微观的层面,直面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征.重庆日报,杨明清,2018,9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35)
[3] 改革开放40年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