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几点思考
2020-08-16王海
摘 要: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就有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而其中搬出之后的稳得住、能致富就至关重要,笔者通过调研贵州省兴仁市波阳镇,提出搬出之后稳得住、能致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兴仁市波阳镇
兴仁市波阳镇(原兴仁县田湾乡)距兴仁市区56公里,地处北盘江流域的波秧河和麻沙河畔,属于云贵高原板块喀斯特地形地貌区,东与百德镇山水相连,南与大山镇山川相依,西与晴隆县安谷乡接壤,北同晴隆鸡场镇隔河相望。全镇总面积83.5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26%,海拔在635—1485之间,最高点在新寨村的北山,最低点在杨柳村小麻山村民组往北麻沙河岸,海拔635米,现有人口29988人,其中少数民族4828人,占总人口17%,地处偏远,人民群众较为贫穷,是贵州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波阳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显著,做法与经验值得借鉴肯定。波阳镇搬迁量大,在兴仁14个乡镇中居于第二。波阳镇有8村居,自2016年以来,共搬迁532户2045人,约占总人口的7%,波阳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主要做法:
一、强化思想认识,认真尽职履职
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认真安排部署。比如波阳镇为着力抓好搬迁对象落实和人房对接工作,确保全面完成2018年调整项目333人搬迁入住任务,持续巩固2016、2017年度项目真搬实住,确保全部搬迁入住,波阳镇全面深入推进新市民计划“1+13”政策措施,同步建立和完善“五个体系”,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落实,确保群众搬迁后“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先后召开20余次搬迁工作部署会,安排部署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1.三个到位,抓好抓实搬迁入住工作。一是责任落实到位。以各村前沿指挥所为单位,将搬迁工作责任细化至人,对全村包保责任人进行调度,做好辖区内的搬迁工作,镇扶贫移民工作站加强对各村(居)搬迁工作调度,确保“搬得出”。二是工作落实到位。各村指挥所对搬迁工作进行实时调度,对搬迁群众资料进行登记,由各包保搬迁户责任人具体对接群众,确保搬迁入住到位,由分管扶贫搬迁领导组织镇扶贫移民工作站对安置点进行跟踪管理确保搬出以后能够“稳得住”。三是纪律落实到位。由纪委牵头,各村前沿指挥所具体实施,加强战时纪律制度建设,将责任细化至各包保责任人,以提高全体包保责任人工作意识,强化工作纪律,确保搬迁工作落到实处。
2.做好搬后保障,稳住搬迁成果。波阳镇为确保群众搬迁后能快速融入搬迁点的生活与工作,波阳镇积极推进搬迁群众后续保障工作,由各村前沿指挥所对搬迁群众的包保责任人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确保包保责任人每月到走访点开展一次以上走访调查,并积极帮助搬迁群众解决搬迁点的就学、就医等问题,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对接,提高搬迁群众就业率,积极为搬迁群众谋发展、谋出路,确保搬迁后能够稳得住,实现搬一户稳一户,稳住搬迁成果,防止返迁情况的发生。
二、奋战脱贫一线,展露扶贫成效
通过干部群众几年的努力,波阳镇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较大成果。
1.全面完成搬迁收官。精准锁定搬迁对象。通过入户宣传,严格按照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程序,截至当前,2016年以来,动员532户2045人搬迁。截止目前,波阳镇目前已实现超额完成搬迁任务。精准落实人房对接。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进行对接,按照上级组织的分房现场会,由镇扶贫移民工作站对搬迁户进行统一调度,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分房会,截止目前。精准完成搬迁入住。按照“八个一”工作法,组织搬迁群众入住新居,及时掌握实际入住情况,截至目前,全镇搬迁群众已完成全部入住,暂未发现返迁问题存在,实现搬迁对象真搬实住。精准完成旧房拆除复垦复绿。波阳镇2016年度旧房拆除复垦复绿波阳镇完成率达100%,2017年度项目旧房拆除复垦复绿工作正稳步推进。
2.协助推进新市民计划。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以安置点为主导,波阳镇协助完成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身份转换,着力为搬迁群众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及时为搬迁户办理相关迁移手续;加强与迁入地的教育、医疗对接,确保搬迁群众的教育及医疗保障,确保搬迁群众能够就近入学,就近就医。全力协助培训和就业服务。对迁入地组织的培训给予全力配合,切实做好搬迁群众思想工作,积极推进搬迁群众技能培训,掌握生存技能;充分动员搬迁群众参与就业,确保搬后有稳定收入,确保群众搬迁后“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三、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一些问题
波阳镇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虽做了大量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搬迁群众搬迁后很难真正稳得住。主要现象是存在返村农耕现象。由于农村群众对农村生产生活的依赖性较高,在搬迁入住后,对新市民生活的不适应,导致部分搬迁老人返村从事农业生产。而产生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搬迁群众的就业收入问题无法解决,笔者走访了兴仁最大的安置区在水一方安置区,发现很多搬遷群众反映搬上来之后生活问题无法解决,多数群众反映吃一棵葱、一颗蒜都需要钱,而搬迁群众有的甚至一点收入都没有。政府虽然解决了少部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多是环卫工人,看守车位或制衣间工人,但多数都反映工资较低,一般不超过1600元每月,留下来的基都是年龄较大的出不了远门的老年人或残疾人。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要养家糊口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就导致搬迁群众两头跑的现象。
二是搬迁点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笔者走访了兴仁较大的几个安置点,在水一方安置点,陆关安置点,凤凰城安置点,目前在水一方安置点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而其他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则稍逊一筹,比如兴仁陆关安置点至今尚未开通到城区的公交车,一些便民利民的设施也尚未完善,这就导致了陆关安置点的“真搬实住”存在很大问题,入住率严重不足,以波阳镇为例,波阳镇搬迁到陆关安置区的群众是106户,而通过笔者地毯式的走访及电话访谈,真正入住并在家的只有8户,占比10%,而同期的在水一方的入住在家的达到了60%。
三是部分搬遷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理解。对国家有关扶贫移民政策抵触不认可。这个现象主要存在于动员搬迁的过程中,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大多数群众满意,笔者走访了新寨村20余户未搬迁群众,他们不搬迁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怕搬上去生活无着落;二是担心老家的房子被拆;三是担心老家的土地被国家收回;四是对政策不理解,对政府不信任,坚决不搬迁。而对于已经搬迁的群众而言,最担心的顾虑是拆迁奖励没有兑现,通过笔者的实地走访与了解,目前兴仁市由于财政方面的原因,原来早该兑现的奖励款到现在仍然没有兑现,导致部分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不满。其二是老家的耕地住房被没收。
四是搬迁后责任工作有所懈怠。波阳镇实行干部包保,而主体责任仍然是各村居前沿指挥所。对于搬迁群众而言,很多干部不同程度的存在“甩包袱”现象,认为搬迁群众搬迁之后一搬了之,而没有认真的思考搬迁群众搬进城之后的问题。保责任人工作力度,工作责任有所松懈,力度有所下降。
四、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为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保群众搬迁后“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更好地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力解决;
1.搞好“三地”开发,实现资源全利用。群众搬走了,原有耕地、林地、宅基地不能荒,要尽力引进农业企业、种养殖大户,把搬迁户的“三块地”利用起来,既为群众增加收入,又坚定搬迁决心和信心,更主要的是恢复生态,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目标,达到搬迁扶贫的初心,确保“搬得出”。
2.提高便民服务,做到环境更温暖。刚搬来时,很多群众不会用现代电器、不熟悉小区“迷宫”般的环境、没有卫生习惯、不懂得城镇交通规则,有“两眼一抹黑”的感觉,只好求助于小区服务人员和干部,让他们半夜都在为搬迁群众奔波。但我们还是不能懈怠,要把各种服务做得更好,让群众感觉到我们是他可以依靠的“亲人”,让他们感到这里更温暖,生活更幸福,才能实现“稳得住”。
3.做好就业服务,实现增收有来源。搬迁户来到城镇,熟悉的土地耕作技术一下子没了用武之地,土地收入来源也随之断绝,又是“人生地不熟”的,会让他们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心理。所以做好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创业咨询等服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培训、就业,使搬迁群众技能提高了、环境熟悉了、收入增加了、生活稳定了,他们才会感受到搬好了,幸福了,达到“能致富”的目标。
4.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当前,部分群众对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理解,不满意其实主要原因还在于政府本身,部分干部开展工作时不细心、没耐心导致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认可。部分干部在宣传工作时,表态多,调门高,而该兑现的兑现不了,该落实的落实不了,导致一些群众对政府产生了误解。因此作为政府方面在做群众工作时须用心、用情、用力耐心细致的宣传国家政策,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让群众深入了解国家政策知识,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我们的搬迁群众就会逐渐消除顾虑,真正的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作者简介:王海(1990-),男,贵州织金人,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科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