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填建水紫陶风水缸套件——江山多娇》的创作技法及文化内涵
2020-08-16廖建忠曾妮
廖建忠 曾妮
摘 要:2019年12月,廖建忠、廖渊涵设计制作的《复填建水紫陶风水缸套件——江山多娇》(以下简称《江山多娇》)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三届“工美杯”金奖。本文基于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架构,分析金奖作品《江山多娇》的创作过程及其特点。
建水紫陶、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和四川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采用原生态陶土拉坯成型烧制,集名家墨宝和雕刻艺术为一体。本文基于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框架,分析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三届“工美杯”金奖作品《江山多娇》的创作过程,阐述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青绿山水流派的核心内涵和意义。
一、建水紫陶概述
紫陶产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紫陶之都——建水县。紫陶是云南省建水民间传统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建水紫陶是用五色泥土调配,经过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上百道工序手工制作,再用1150℃-1180℃的高温烧制而成。陶器因色泽赤紫而得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建水紫陶以传统的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用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等多种技艺手法,使之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二、《江山多娇》制作工艺与构思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的主要步骤包括泥料选择、成型工艺、装饰工艺、烧制工艺、打磨工艺等步骤。《江山多娇》作品是在传统制陶工艺基础上,突出了器型、颜色对比和装饰内容等方面,超越了傳统建水紫陶的制作风格,在业界独树一帜。
(一)泥料选择
泥料是陶器中的基本原料,其选择和配比是决定一件陶器作品的重要标尺。建水紫陶泥料来自于建水县碗窑村以西五公里的五彩山,分为白泥、青泥、五花泥、黄泥、红泥等5种,按一定的比例调和。《江山多娇》选择了上好的紫陶泥料,调和比例上做了特殊处理。这有两方面作用:第一,颜色适应于青绿山水和万山红遍等风格的需求,在视觉上形成比较强烈的对比。第二,建水紫陶的泥料收缩比约在16%-20%之间,泥料处理过程要控制其光亮程度和细腻程度,保证泥料和延展性和可塑性,这有利于提升风水缸大件的成品率。
(二)成型工艺
建水紫陶的制作主要以传统手工拉坯、修坯而制成。其一,一般制作圆器型均使用手工拉坯。其二手工拉坯在坯体保留适当厚度的前提下,完成画、刻、填等工序,然后再精修;其三就是泥性的原因,建水紫陶的收缩比远在16%以上,大器型制作过程中易变型,烧制中易现裂纹,成品率低。《江山多娇》作品是圆器型大件,所以在手工拉坯过程中,应注意泥坯的厚度、干湿程度以及成型效果。特别是在泥坯存放、装饰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天气和温度、湿度的变化等因素。《江山多娇》作为大器型的紫陶精品套件,其成型工艺以及后续制作步骤均存在较高难度和破损风险。
(三)装饰工艺
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主要包括填刻、镂空、镶嵌和无釉磨光工艺等,又以先阴刻后填泥的工艺和无釉磨光工艺为主导。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上画梅、兰、竹、菊、山水、人物、动物,或写诗词、古文和行楷隶篆,以刀作笔再行雕刻,填以白泥刮扫的装饰手法,有中国山水画般独特的艺术效果。《江山多娇》作品为套件,包括了滇池风光和万山红遍等两件作品。套件一以云南省滇池为创作主体,楼阁与山水的时空呈现交相辉映。孙髯翁在两百五十余年前创作的大观楼长联作为配景诗文。套件二从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中汲取灵感,在黑山白水间集中突出“红色”,点缀着零星的村舍房屋。
(四)烧制方式
建水紫陶的烧制是煤气类原料为主,也有部分用木柴,以氧化焰、还原焰两种烧成方法制成,烧制温度在1150℃——1200℃。因泥土配方不同,烧制温度也就不相同。《江山多娇》的泥土配方与一般泥料不同,因此在烧制阶段也需要掌握好适宜的温度和火候,以保证泥坯在炉中均匀收缩,防止窑裂。同时,适宜的温度也有利于泥坯充分发生反应,特定的窑变使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
(五)打磨工艺
建水紫陶的打磨工艺为全手工无釉磨光,分为水光、亚光和亚亮三种。无釉磨光工艺是全国独有的陶器制作工艺,生产成本过高。《江山多娇》完全以人工打磨,历时数天完成。为防止意外发生,尽量控制打磨速度。
三、《江山多娇》的特点及其价值
《江山多娇》从器型、颜色和装饰等三方面看,《江山多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器型为圆形大风水缸套件。《江山多娇》圈口周正、上下比例适当、圆润饱满,符合建水紫陶器型审美的标准。另外,作品突出了“大”器型的特点,在建水紫陶行业的获奖作品中较为少见。
其次,作品以象牙黄为底色,超越传统紫陶颜色风格的局限。建水紫陶的颜色一般是紫色。近年,黑色、灰色、白色、黄色,甚至搅泥的色彩,逐渐在紫陶作品中呈现。《江山多娇》的底色是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配比形成的象牙黄,独特的底色与装饰设计中的青绿山水风格的滇池风光和红色山水画相互映称。
最后,在装饰方面,作品融合了青绿山水和红色山水画等两种不同的绘画技法。青绿山水为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中国山水画绘画技法。红色山水画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以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为代表作品。《江山多娇》作品则以昆明滇池风光和“红色山水画”为创作素材,分别以青绿山水和红色山水画等两种技法绘画并制作套件,在鲜明的对比中实现和谐统一。
2019年12月,廖建忠、廖渊涵设计制作的《复填建水紫陶风水缸套件——江山多娇》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三届“工美杯”金奖,开创了传统中国画绘画技法中在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的运用,在建水紫陶制作工艺基础上有了超越性的创造和拓展。
四、建水紫陶制作中青绿山水流派
在中传统文化中孕育而生的建水紫陶艺术,凭借紫陶泥料独特的天然质朴和古香古色,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品质不谋而合。建水紫陶自身的优势在于装饰与成色,表现出中国书画的神韵,成色古朴多变,每一件都无雷同。《江山多娇》作品强烈的色调转换,通过鲜明对比,形成色彩的明快和丰富特征,作品用名联,名画技法作装饰,激发了人们对建水紫陶的审美情趣。作品中诗文和画面情景交融,继承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刻填湿坯装饰的工艺特点,赋予青绿山水另一种视觉冲击。作品烧制后的色彩深浅变化,远近浓淡的效果呈显都给人以一种神密的色彩变化,堪称独一无二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