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人文社科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
2020-08-16刘硕硕
刘硕硕
摘 要:人文社科类的科研指标评价经历了从整合到分化的过程,在评价的探索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笔者针对此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指标体系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要“强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核心支柱和重要力量,如今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是高校科研管理和质量提升的必经之路。
一、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评价分析
科研评价是学术研究的衍生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研评价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科研评价逐渐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2014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各地高校试点科研人员分类开展评价改革、平台基地和团队绩效评价改革[1]。因而,科研评价的广度和深度都在逐渐的被重视,采用合理的评价指标是高等院校科研评价的大势所趋。继清华大学制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之后,2014年青岛大学制定实施《青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系》[2],高校对于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越来越给予重视,在对于人文社科类的科研指标体系主要从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考核,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质量评判实质上主要涉及创新性、价值性与科学性三个方面。人文社科类科研指标的发展经历了由整合到分化,不断的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不仅仅参考纵向项目,开始把横向项目纳入考核的范围,注重学校的社会服务性质,符合学校发展阶段要求,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逐渐合理化。
二、存在的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人、社会的复杂程度无疑大大高于客观世界的实验对象,学科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也使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对象极其复杂。所以在相对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学科性质上的本质特点存在社会价值的间接性、社会效益的滞后性以及研究成果的相对性等特点[3],在结合上述的分析中可以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在评价指标上,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评价的指标主要集中在论文、项目、专著等基本形式,以及这些成果后续获奖、引用等延伸形式,但这些指标的确立仅仅是短期水平,无法反映科研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人文社科类科学研究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它的研究对象是更抽象的精神层面和复杂的社会现象,研究内容更趋向于理论化,成果价值难以进行量化,忽视了人文社科科学研究内在的特殊性和多样化[4]。
(2)在评价时间上,人文社科科学研究讲究厚积薄发,因而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成果需要一个时间的沉淀过程才能体现出来,而现在的科研考核周期较短,无法真正的表达人文社科的科研价值成果,这也导致评价体系中出现追求成果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存在。
(3)在评价标准上,评级标准以文献计量法来评价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但人文社科类研究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自然科学不同,其成果价值更加难以进行量化。
(5)在国家方面,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的“硬实力”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多表现出更多是隐形的“软实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家关注度就应比自然科学要少,而相反它作为理论基础理应得到更多地关注与扶植,然而现实是事与愿违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相较自然科学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截止到目前,我国也尚未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国家级奖励,软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不被列入国家科技奖的评审范围,对于人文社科的科学研究的激励水平远远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
(1)优化指标设置
科研是为了追求真理,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社 会,所以一切科研质量好坏都应以此为根本标准,我们要大力推动科研质量的提高,必须放弃追求科研论文数量、科研经费数量,追求排名的一切浮夸做法。目前创造一个宽松的,可以让科研人员畅所欲言的科研氛围,切实保证思想解放、兼容并包的环境,相信这是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最期待的科研条件,强化质量指标,淡化数量指标。
(2)完善评价方法
单纯以定量分析方式无法公平公正的确保评价结果,要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通过定量分析法确保各类指标的分值,在邀请校外、省外专家作为同行评议专家,使主观的、定性的同行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致的评价标准。另外,在进行定性评价时,同行评议首先应使用统一的、按不同的研究成果類型分类的定量的评价参考指标,来减少评价的随意性。
(3)调整评价标准
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影响对其他研究者或知识进步,以及产生的技术、经济或社会效益。成果质量是第一要素,人文社科成果的复杂性决定其成果评价的复杂性,对复杂的成果实施统一的评价标准极不合情也不合理[5],因此我们要调整评价标准,去除唯数量化,实施分类评价,对科研成果从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关注基础研究成果,也要关注应用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姜彤彤著.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科研效率评价相关问题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
[2] 赵莎莎.创新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的思考——以燕山大学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05):300-302.
[3] 陈淳,黄宏,杨国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困境与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98-199+206.
[4] 姜颖. 地方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5] 林春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1,5(0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