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2020-08-16张健
张健
摘 要: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材版本可以说是“百花争艳”,比较通行的版本有: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沪教版、粤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社版等几个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古诗文的篇数也各不相同,比如人教版一共是34篇(另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目);沪教版66篇;粤教版17篇等。现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数不能少于56篇。这样看来,人教版和沪教版都符合标准,其他版本的数量相差就比较多。本文以使用频率最高使用人数最多的人教版教材为样本进行举例。
关键词:文以载道;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更新的同时,同样也要求了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去更新语文教育的理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质,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的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换句话说,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完全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
一、重视文章背景了解作者思想,感受道德力量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可见,语文老师要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时,可以史为托,凭借相关的史实背景,调动学生融入课堂,参与文本研读的兴趣。
优秀的文言文作品绝不可能是作者的一时兴起或是信手涂鸦,背后一定都隐含着作者的理想追求或者是人生阅历,浓缩了他们的生活态度,有着不容小觑的德育价值。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更加是文质兼美、才情兼备,通常在这些文章背后也都隐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与理想信念.
教材每一个相关文言文单元前的單元说明中都有体现这一点,比如必修二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里:“山水游记……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阅读这类文章……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讲述文章背后的故事,以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比如《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虽然这篇文章是一篇山水游记,但作者王安石不仅是中学阶段学生必须了解和熟悉的文学家,他还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很多作品都需要学生结合他的生平经历以及政治生涯来理解。所以在这篇文章文意疏通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作者王安石在1069年开始主持的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再带着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表现出的“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样学生就不难领悟到作者想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意志以及为此而愿意面对任何困难的决心了,从而文中所写的“游山”经历再去理解为“想要实现理想、成就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借助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就能够很容易理解了。在无形中也更能让学生明白做事情一定要“尽吾志”,克服一切困难去“有补于世”。
一般情况下,高中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言文的前面或课文注释几乎都安排有背景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取舍或补充。
如《伶官传序》一文的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中简介了李存勖的故事及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的写作意图,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要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勾践灭吴》一文的课后练习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正是教育学生要有在逆境苦难中艰苦创业的传统美德的好时机;而第三册《石钟山记》一文后的练习里又介绍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石钟山的调查结果,这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注重实践,不懈追求的好习惯。
二、抓准文本重点侧重教学内容,传递德育因素
文言文文本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视角,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也就会有所差异。
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即表达出作者对当年鏖战于此的英雄人物孙权、刘备、周瑜等人的无限钦慕和赞美,这也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为国学习、为国战斗的爱国与报国之情。再如《兰亭集序》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望海潮· 东南形胜》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之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又如《劝学》,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学习《游褒禅山记》,要让学生明白人生在世,唯有坚韧不拔“尽吾志”才能持续挺进,直抵目标;学习《报任安书》,则要让学生懂得为了理想而不计付出的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让学生真正明白蕴含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之中的宏图远志、忘我执着与献身精神,并不断将之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这也就变成了我们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面对困难时的执着追求、不畏困难精神的一个很好契机。
三、精读文本深挖内涵,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深厚积淀,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高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都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劝学》、《秋水》、《师说》、《谏太宗十思疏》、《屈原列传》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疏通文章后,重点让学生去探究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等。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鼓励我们要持之以恒;“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告诫我们应善始善终;“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无疑是治国持家、创业守成的指南;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便是向脱离实践主观武断者敲响的警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寂寞中的坚守,“天生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无奈中的自信……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对学生有着劝诫警示的作用,更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确实有限,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切实将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进学生的整教育中去,教师就既要将眼光延伸至课本深层,解析文本,吃透文本,把握重点,又要将眼光放在课堂之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辅佐课堂教学,实现寓教于乐。比如组织古文类竞赛活动,比如名家故事比赛、古文主题辩论赛、文言文诵读比赛等,学生通过辩论屈原之死是他不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愚昧,还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通过朗诵《琵琶行》,感受文章中琵琶女的情感起伏。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总之,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语文教师要善于去挖掘文言文中隐含的德育因子,让学生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做真正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