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与相关对策

2020-08-16白佳帅

西部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农村教育

摘 要:虽然农村教育问题在近年有所改善,但是某些农村区域的教育问题仍是农村发展中的短板,农村想要更好的振兴发展,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对渭南市吝店镇高庙村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农村教育在学校、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及对学校建设、家庭观念的改变、社会工作者的引入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

一、相关背景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设施的不齐备、乡村教师的流失等仍是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2017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550.56万人。其中,小学留守儿童有1064.48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0.5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总体的65.40%。[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依旧庞大,而农村的义务教育入学率仍不容乐观。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农村教育具体存在的问题,在对高庙小学支教之余通过访谈的方式,对渭南市吝店镇高庙村的经济、教育情况进行了解。了解得知,当地主要以葡萄种植为主,当地村民表示在精准扶贫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近几年当地的经济状况对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在收成上有所改善,但由于种植农作物技术方面的要求不高,集约化程度低,所以大多数的年轻人还是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农田的种植大多仍由家中的老人完成。也正是因为年轻人外出务工的现象较多,孩子也就交由了爷爷奶奶看管,导致留守儿童的现象较多。面对此种现象,抓经济固然重要,但是一味的投身于对经济的追求,而忽略了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关注,那也是得不偿失的。农村基础教育是一个大问题。习总书记强调过“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足以见得教育的重要性。“扶贫必扶智”只有将基础的教育问题得以解决,才能更好的实现脱贫,真正的实现乡村的振兴发展。笔者将结合在吝店镇高庙村高庙小学支教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及在调研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对精准扶贫下农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进行阐述。

二、农村的教育現状及存在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通过对当地的实际了解发现,学校教师的人数较少,在职教师人数仅有三人,师资力量较弱。普遍情况是由一个老师教授两至三门课程。且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兼顾语、数、英这样的主课程,对于音、美、体这样的课程的教授是难以得到保证的,甚至有时这样的课程也被用来上语数英这些主课程。两至三门课程的教授很容易增加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备课不精,对课程内容准备不足,也会导致教学体系的专门性不足。同时,由于教师在音、美、体等其他兴趣类的课程上专业度不够,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在这种兴趣类课程上所获得的知识的减少和素质发展的受限,有碍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虽然每周会有市里中学的音、美、体三科专业教师专门来此支教,为学生教授课程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但是,也同样存在着问题,其一是支教老师的稳定性存在不足,无法保障支教力量的稳定补充。其二则从侧面反映出来了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以及老师在某些课程的专业度不够强,无法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兴趣课的要求。

(二)学校建设的不足导致生源的流失。首先是关于教师教学方面实验器材的不齐备。像数学、自然科学这样的学科,需要一些教学的实验设备在课堂上以实验的方式来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而实验器材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对于某些概括抽象的知识的理解。同时学校图书馆书籍的数量较少,尤其是关于相关的文学类书籍种类明显不足,不利于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在体育设施方面,虽然有乒乓球、羽毛球这样的体育设备,但是不少的器具存在损坏的现象,导致根本无法使用,也就只成为了物件上的摆设。这样,一些体育课必需的活动也就无法进行发展。

在本村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较少。本校现有学生人数36名,平均到每班其人数也就在4—7人不等。而学校由于毕业班六年级学生的生源实在太少被迫撤掉了六年级,只有一至五年级。其原因是孩子在读到六年级时,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把孩子转去镇上的小学去读,主要考虑到孩子的升学问题。同时,也正是因为学生数量较少,家长认为学生数量少会导致孩子在学习上没有竞争力,孩子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即所谓的“矮子里面拔将军”,这样会进一步降低孩子的学习动力,不利于孩子的学习。相比于之下镇上的学生人数较多,更有利于孩子的竞争性学习。而对于其他在本村居住而一直未在本村上学的孩子,其家长本意还是很想让孩子留在本村上学的,因为镇上的学费相对于村上来说较高,但由于农忙,考虑到孩子的安全问题,没有办法及时的接送孩子,而镇上的学校有校车接送。因此,选择了去镇上上学。学校在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这样也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学校的建设不到位导致生源的不断流失,而生源的不断流失,学生人数减少,进一步导致学校取消年级的开设,也会使家长更倾向于将孩子送去镇上或者其他地方读书。

(三)家庭方面忽视对孩子的密切关注。虽然存在留守儿童的现象,大部分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的。但在对他们访谈的过程中,还是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上的关注的。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教育资源的链接来弥补自身对于教育资源链接上获取的不足。这里在近几年内每年都会有支教团队的到来,他们欢迎支教团队到来,也积极的给孩子们报名参加暑期支教的夏令营学习活动。希望在支教中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无论是在文化课上还是在兴趣课程方面。

但从其中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存在的问题,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能够提供给孩子们的资源却很少,他们无法链接到更多的资源。并且他们对于孩子课内作业的辅导更是有心而无力,更何谈是关于课外一些知识的补充?再者绝大部分的家庭都有农田需要耕种,家长由于农忙等原因,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往学校,更多的由学校来管理孩子学习,存在这种“自我安慰式”的心态。加之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老人需要种地,导致对孩子的学习缺乏监管的力度,在对孩子的管理上存在较多的问题。

而在家庭教育上同时也映射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孩子心理上的关注问题。由于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父母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孩子可能就会更容易的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而爷爷奶奶需要忙农活,又要去照顾孩子,更多的只是能够保障孩子的吃饭问题,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并未能够关注到孩子的心理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即便是发现了孩子可能有什么不太对劲的地方,也会将其简单的归咎于孩子暂时心情不好或是小伙伴之间的小矛盾、小摩擦,不会过于关注。而长此以往,就会给孩子们带来心理问题。他们不能给孩子提供基础的心理上的辅导,而对于专业的辅导也就更加不可能了,这样也就无法更好的打开孩子心里所存在的“心结”。

三、解决对策及相关措施

(一)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金上的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当地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可以定期定时的收集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意见,根据意见的可实施性,进行相应规划调整。并且对学校进行相关资源的匹配,比如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支持,增加资金分配,让学校也可以有专门的校车接送孩子,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教师教学的器材,图书室的书籍种类及数量、相关的体育器材等。同时可以在当地给孩子们建立一个专属于他们学习交流的学习室,由专门的人员来负责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学生放学之后相关的课业辅导,孩子们可以在放学后在一块完成作业,不会的问题自行讨论等,提高学习的兴趣度。以此来更好的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

(二)学校应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对于教学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加大对教师团队的专业培训力度,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学校可以与其他相关的小学进行联系,让本校教师去其他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让外校的老师来本校进行参观和相关教学工作上的讨论,其目的不仅在于更好的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更有助于教师在授课方式、方法上进行取长补短,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方式,适当的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在本质上提升教学质量。其次,也需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比如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更多的教师。也可以联系其他相关的师范类高校,签订相关的协议,将本地作为大学生的见习实习地,为学校的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以此增加教育资源上的链接。

(三)家庭观念的改变。关于家庭方面而言,家长需要改变只抓经济的观念,认为抓好了经济,只要在资金上给予孩子支持的这种错误观念,这样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面对父母外出务工的这种现象,虽然不能经常性的回家看望孩子,但是可以定期的给孩子打电话,问候孩子的身体状况,了解孩近期的学习生活状况,这样不仅可以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也在随时关注着自己的学习动态。同时家长可以定期的打电话给孩子的代课老师,了解孩子在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孩子近期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使孩子不仅在身体上,心理上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也可以尝试设立“家校联盟”这样的家校联系方式,在每学期家长给孩子报名之时,以组建微信群聊等方式,让家长加入微信群,以此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让家长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孩子的相关情况。

(四)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中国特色的充分体现。农村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农村的社會发展。引入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农村社会工作者充当“桥梁”的作用,其可以将链接到的城市资源带到农村,以此来缩小城乡之间在教育上的差异,充分解决教育资源链接上的短缺和不足。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社工可以充分的发挥“沟通者”的角色,将家长所反映的一些情况收集起来,进行整理、在汇总反映给学校,并且与学校的老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将最终的情况再次反馈给家长,更好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社工还可以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充当“调剂者”的角色,帮助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在心理上的疏导以及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同时也可以缓解家长想要帮助孩子辅导课业却无能为力的状况。

四、结语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不仅是一方主体需要去作出改进的,而是需要多方的共同推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教育问题。虽然在精准扶贫下,农村的教育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不断完善,家长对于教育的逐渐重视,这种改观整体呈现出乐观趋势,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农村的教育一定会更上一步台阶。“扶贫必先扶智”充分的体现着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障了学生的基础义务教育,教育的跟上步伐,城乡间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才会不断缩小,那么乡村振兴也就能更好的实现。

注 释

[1]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发布[N]. 中国民族报,2019-02-19(003).

参考文献

[1] 张茹.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学校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2.

[2] 武国锋. 加大“倾斜”让乡村教育“立”起来[N]. 中国教师报,2020-07-08(015).

作者简介:白佳帅(1999.10—),男,陕西渭南,本科生,汉族,社会工作专业。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农村教育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马戏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