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020-08-16黄健明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办学中职学校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就必须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编者注: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深感初中阶段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初中阶段学校教育只是一支重要力量而不是教育的全部。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初中阶段教育必须回归其系统培育的正轨。

一、学校教育重、家庭教育轻、社会教育乱的思考及问题解决办法

学校教育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在设施配置、人员配备、制度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一直都能得到政府的优先保障,且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方向、目标、措施、效果等方面都有明确界定和相应的评估办法,因此学校教育的质量相对稳定。然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单元,即便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明确约束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实施,但法律法规终究无法保障家庭教育的质量,无法保障责任人的义务履行品质,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依然缺少有效有质的执行路径。至于社会教育,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需求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但社会力量办学多头审批、多头监管的现实导致无证办学、越位办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社会教育的质量缺乏有效监管,致使“学生补课校内不补校外补”“教师补课校内不做校外做”“成绩考查校内不考校外考”盛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消极对抗”,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教育的和谐氛围,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负担。

良好的教育原本应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如今却是学校教育重、家庭教育轻、社会教育乱。那么,如何改善这样的现状呢?笔者谈三点做法。

(一)创新教育宣传,扎实、有效地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引导家庭对社会教育的需求

现行教育宣传的渠道主要有三条:其一是政府主导的党报党刊教育专版,其二是各个教育单元(学校、机构、教师和学生个体、其他媒体等)的对外宣传,其三是各个教育单元的内部宣传(如校刊、班刊、校本课程等)。三条渠道的宣传策略都有待改进,对此,笔者有如下设想。

1.在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的教育专版中开设“每日专题”。党报、党刊、党台、党网可根据教育职能板块的划分来确定“每日专题”的主题,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等进行分门别类的系列主题宣传,内容须紧扣当前工作实际,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争取做到信息及媒体平台全覆盖。为了确保宣传品质,党报、党刊、党台、党网应建立自己的“宣传作者专家库”和通信联络部门,相关协调和监管工作可由宣传部牵头,媒体与教育系统(局)组织,联合相关部门成立教育宣传联席机构(人员各自管理,不额外设编)。

“每日专题”主要肩负如下使命:一方面是政策主导宣传,及时发布教育权威信息及动态,展现教育正能量,增强教育品牌活动辐射面和影响力,充分展现“接地气”“贴群众”“讲民生”“真改革”“保发展”的教育宣传魅力,以“真做”“敢做”“能做”引领教育高品质发展,让人民群众可以凭借每日都可见可听可议的教育宣传来疏导疑虑、增进对教育理念的了解和理解、表达教育诉求和内心关切。另一方面是宣传教育的多元发展与评价,引领家庭和社会追求“基于现实的、有差异的教育需求”,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目标,保障各类教育可以为社会大发展提供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或人才需求。

2.加强对各教育单元(单位)的教育宣传审核,适当向弱势教育单位及个体倾斜。可考虑制定“教育宣传行为准则”等宣传规范,形成约束机制,引导教育宣传的方向,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确保教育宣传的公平、公正;适当关注弱势教育單位及个体,如增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办学亮点及特色宣传,通过“宣传帮扶行动”带动薄弱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攻坚克难、主动缩小差距,进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筹措资金、增加预算,扩大教育系统内部刊物的宣传覆盖面,让教育宣传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单元。增加预算办好教育系统内部刊物,使之可以全数免费发放到每一个学生家庭,让每一个学生家庭成员都可以定期阅读相关内容,与教育保持“零距离”,在潜移默化中端正每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为提高全民素质、渗透终身教育打好观念和理念基础,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国家教育的知晓度和满意度,为社会发展提供“教育及人才培养认同”的基础氛围。

(二)创新教育联合执法机制,切实规范和有效引导各类办学行为

创新教育联合执法机制,可以更好地保障各类教育的规范办学,特别是社会教育在办学准入、过程监管、退出机制等方面的办学规范,切实做到用运转良好、有力有效的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教育的需求,化解当前社会教育“人人可管但又人人管不全”的尴尬局面。

(三)增强社区的教育配套功能,促进社区成员良好行为养成

在我国社区管理网格化、微格化实践取得扎实成效的基础上,在社区管理中适时适当地融入相应的教育职能,包括市民道德行为规范引领、社区成员诚信引领、社区家庭教育引领、社区学生生活实践引领等,采取学校与社区联动、企业与社区联动等方式,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可以以社区为落脚点和共融点持续、健康发展,让社区教育成为提升全民教育素养的一条重要、有效的途径。

二、义务教育入口重、过程轻、衔接弱的思考及问题解决办法

国家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并制定了适应城乡发展需要的、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连同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群众择校愿望”日益强烈,而义务教育“学校择生愿望”同样强烈,义务教育入口学校的生源争夺战屡禁不止。

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初中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把尺子量天下”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过度强调终结性评价暨为优质高中服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虽然得到了不断重视和发展,但在高中学校招生录取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致使初中阶段学校的应试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的教学当中。虽然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但学校和家庭留给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明显不足,学生在课外和校外的活动仍有待丰富和加强。

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教育目标、模式、方法因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年龄差异而略有不同,且相互间缺乏系统、可推广的衔接教育,极易造成学生在小升初、初升高的起始年学习生活开局不顺以及后续学习生活的各种阻碍,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学校罔顾学生的不顺和阻碍,仍然在各学段重复教学、过度教学,生硬地完成学生的起始“适应”,极易导致学生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给出如下解决办法。

(一)创新终结性评价,引导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方向

在学校终结性评价中引入分类评价机制,对学校学区内学生、学校学区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择校学生等进行分类评价。评价常模可设定为:标准班相应成绩学生数=相应成绩学生总数÷学校标准班数。其中的学校标准班数=学校学生总数÷标准班额。

对终结性考试(小学毕业考、中考)进行结果绝对值评价排序。其中,对社会反应敏感的择校生评价部分,应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其一是择校比例在主管部门划定范围内的,可参与排序评价;其二是择校比例超过主管部门划定范围的,不参与评价。

对终结性考试(小学毕业考、中考)进行结果变化值评价排序。对各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年度排序变化比较,突出进步值。

当然,以上评价排序仅作为学校办学评价的参考值,不得向家庭和社会公布。

(二)创新过程性评价,引导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办学突破

评价学校办学质量,要力争由“只看终点,不问起点”的主观片面评价过渡到“既看终点,也量起点,突出变化”的科学评价,引导各类学校多从“变化”上找“突破”,实现“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自我认同。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起始年级进行初始化统測并进行数据排序,建立基础数据库;学习过程中的每次统测在进行数据排序后,均与基础数据库比对,计算出排序变化值;根据“绝对值”和“排序变化值”进行分类评价。

(三)创新办学形式及内容,以“多元发展”促“多元选择”

1.构建“跨学段校际联盟”,突破学段衔接的瓶颈。根据学区划分,实施教学责任区划分,以一所初中带若干所小学的方式组建校际联盟,通过联合跨学段调研和教育实践研究,切实解决学段衔接的问题,提高学生培养的效益,减轻学生因过度重复学习、短期突击学习产生的过重身心负担,使中小学校可以更加从容地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构建“学段内校际联盟”,突破优质教育的闭锁。通过校际资源共享,使学校的人、财、物等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优质资源的辐射面、覆盖面,加快相对薄弱学校改造,比如: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优质课程资源、课堂资源的校际共享,以“优”带“弱”、以“强”扶“弱”;通过校园文化内核的快速移植以及教师队伍的快速整合,实现区域内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优更优”“弱变优”,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暨学校优质均衡。

3.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突破教育品种单一现象。各中小学校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适当构建适合本校不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包括以国际视野为方向的国际教育准备课程、以入职为方向的职业教育准备课程、以精英优才为方向的高中教育准备课程、以生活生存为方向的社会适应准备课程等。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主导多、行业指导少、企业参与难的思考及问题解决办法

国家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明确提出了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和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

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对初中生的吸引力仍然不强。笔者分析,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缺乏沟通或沟通尚浅,学生在入读中职学校前对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缺乏起码的了解和适应性体验,因此不具备报读职校相关专业的心理基础;二是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技能学习“不接地气”,且学生入读职校后进行专业调整的情形有待突破,导致学生毕业就不了业或就业困难;三是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学生入职后还要重新进行适岗培训,企业参与职校的机制尚欠充分、多元;四是初中生“读不了高中才读职校”的观念及“大学成才”导向制约着学生报读职校的热情,“行行出状元,不唯文凭论”的社会舆论氛围有待培育;五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对接力度有待加强,包括专业设置尚需衔接、录取方式有待突破、学习实践与就业需求有待理顺等。

此外,当前各类职业学校(院)均聘请有一定数量的“实训教师”,也贮备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人力资源作为学校专业课程的校外特聘教师,这些人都不占用学校编制,流动性较大,导致各类职业学校(院)相应学科教学难以保障或教学质量波动,并因为与企业用工脱节,导致“学、训不足以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办法。

(一)在初中灵活开设职业体验课程,引导学生职业选择的方向

1.对有志愿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生自主申请的前提下,为学生设置适合的职业体验活动课程,通过主动联络相关中职学校、企业和社区,激活三方资源,有计划地引导这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尝试相关的体验课程,从中发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专项,并据此报读相关的中职学校及专业。

2.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企业资源,建立专业齐全、层次鲜明的职业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地方课程),让所有的初中生都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或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如:设计每学期一次、每次一个专业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则初中阶段将有6次、6个专业的实践体验;设计每学期两次,则初中阶段将有12次、12个专业的实践体验……这必将大大提高初中生“我的未来我做主”的职业选择能力,提高“量好自己的才”“选好自己的学”“择好自己的业”的职业培训及就业质量。

(二)盘活县(区、市)职教中心的教育资源,引导其主动承担初中生职业体验课程教学和创业实践指导工作

1.以县(区、市)为单位,统筹初中生职业体验课程的管理、课程设计、教师配置等教学因素,做好系统谋划,以各初中学校学生流动轮训的形式向全县(区、市)初中生免费开放,引导各初中学校将初中生职业体验课程列入课程体系必修计划。

2.适当创新县(区、市)职教中心的实训基础功能,在有效监管和审报的基础上,規划“学生创业实践园”,为学生“学以致用”创设支撑平台。

(三)拓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能,使之主动承担专业宣传和学生职前适岗实训

1.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面向初中生(特别是有意向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宣传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岗位设置及适岗人选分析等,增强企业的吸引力,为即将入读职校的学生提供专业选择的参照。

2.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面向在读中职学校学生,建立预入岗人员信息库,对企业适岗人员定期跟踪,促进相互间的联谊、沟通,增进企、人共识,形成共需愿景。

3.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为有意向进行适岗实践的学生提供企业实践平台及指导,指导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生产技能、个人入职规划等。

(四)改革职校管理模式,引入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资源,采用可进可退、可变可调的运行灵活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1.企业根据每年高中学校、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结合企业适岗人员信息库,尝试校企联合定向办学,学额按岗位数1.5倍设计。对于中职学校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尝试推荐入职后带薪(协议)入读本地高职院校,为企业储备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建立职校、社会、企业联动的职业教育模型,共同推进现有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整合,比如开设入职企业的预定向班、自主择(创)业班等。入职企业预定向班教学,可由对口企业派出“实训教师”,适当提供企业对口实岗,以对口企业规范化实践来培训学生,使学生实训贴近生产实际,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自主择(创)业班教学,可聘请社会对口专业的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实训教师,以实际经验和实践来培训学生,使学生实训贴近生活实际,提高求职技能。

(五)加强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办学衔接,实现“中职生的大学梦”

政府主导,大力推进高校办学改革和高考录取改革,引导高校真正走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比如区别学术性大学和功能性大学,抓住机遇,加快本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与中职学校的衔接,引导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输送、教师互补、自主招生与录取等方面积极合作,根据需要引入相关企业资源,开展联合办学,为地方培养和输送高、精、尖的适岗型职业技术人才,圆“中职生的大学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柳州近年来教育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如何在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持续发展,应是未来一段时期柳州教育人共同思考的命题:这道题有没有解,关系到能不能为柳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充足人才的问题;这道题解得如何,关系到能不能为柳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人才的问题。柳州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自然应该有多元发展的思路,更应该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期待柳州的教育发展,能够从成功走向成功,拥有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本文作者为柳州市前茅中学校长,国务院第十一届特约教育督导员,教育部第二期“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黄健明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西第一批基础教育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对象,第九届自治区人民政府督学)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办学中职学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校推介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