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成效及做法
2020-08-16钟卫国王小虎俞良
钟卫国 王小虎 俞良
摘要 本文从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培训等方面总结了常熟市农科所对接常熟市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取得的成效,从项目组织领导、专家团队驻村指导等方面阐述了项目实施的做法,并简要分析了项目实施的不足,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技术推广;成效;做法;问题;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江苏常熟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5-023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是江苏省实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从2009年开始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全省30多家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全省60多个县市区挂钩对接,示范推广教学科研单位的自主创新成果[1]。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2011年参加该项目,对接常熟市开展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9年来,有力地促进了常熟水稻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增强了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强化了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和成果应用单位的联系。
1 實施成效
1.1 推广了一批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
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常熟市农科所)结合常熟市水稻产业发展规划,推广了自主育成的常优2号、4号、5号,常优粳6号,常农粳5号、7号、8号、10号、12号和早香粳1号等10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同时确定了“优质粳稻种子生产”“优质粳稻高产高效栽培”2个主攻方向,项目实施期内,杂交粳稻制种方向累计实施面积273.3 hm2,生产杂交种子575 t,可供10 000 hm2以上杂交粳稻种植;常规高产繁殖方向实施面积360 hm2,生产优质常规种子3 510 t,可供78 000 hm2常规粳稻种植。同时开展产业服务与技术指导,推广了杂交粳稻优质高产高效制种技术、水稻新品种机插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等主推技术。
1.2 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村
培育了9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古里镇下甲村、海虞镇七峰村、尚湖镇练南村为杂交粳稻常优2号、4号、5号和常优粳6号制种特色村,古里坞坵村、尚湖镇山鑫村、常兴村、罗墩村、辛庄镇卫家塘村、海虞镇肖桥村为常农粳系列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特色村。
1.3 培训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村级农技员
项目实施期间共有驻村专家组成员逾1 260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累计辐射带动农户达1 000余户,并且向周边辐射形成8个优质粳稻万亩生产区。组织专题培训38场次,累计培训农户2 327人次,开展生产现场培训320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3 724多户,发放各类科技资料8 000多份。每个对接村都分别创建了1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分别培养了1~2名由大学生村官为主的村级农技员。同时每年都创建了2个科技示范基地和1个农业科技示范乡镇。
1.4 帮办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先后帮办成立了常熟市蒋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常熟市下甲稻米专业合作社、常熟市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七峰村)3个专业合作社,创建了“常优”优质稻米品牌。
1.5 实现了产业增产增效
项目实施期内,杂交粳稻组合制种方向,各科技示范村单位面积较大面积生产平均增效达58.58%,常规粳稻繁种各科技示范村单位面积较大面积生产平均增效53.45%。优质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及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方向,各科技示范村水稻单产平均为10.6 t/hm2,较大面积生产平均增产11.69%,平均增效22.26%。
2 主要做法
2.1 建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常熟市政府和常熟市农科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按照项目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对项目实施精心组织、狠抓重点,落实各项关键措施,确保了常熟市农科所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项目由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农科所组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面监督项目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小组由常熟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担任组长,具体负责提供相关产业的技术指导、咨询、培训服务,制订实施方案,落实各项技术管理措施。
2.2 重视项目前期调研,精心制订实施计划
项目实施的主战场在镇、村,在适宜村镇建立示范基地是项目实施的关键一步。会同常熟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职能部门,对有关村镇进行摸底调研,选择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耕地相对集中、种田大户知识水平相对较好、对新品种和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的村或村办农场、合作社作为对接村,建立水稻新品种示范基地。9年共遴选出9个村作为项目实施对接村,根据各村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各具特色、“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古里下甲村进行常优2号和常优粳6号杂交粳稻制种示范,海虞镇七峰村和尚湖镇罗墩村、练南村开展常优2号、常优粳6号制种示范,发展以杂交粳稻制种为特色产业。古里坞坵村、海虞镇肖桥村、尚湖镇山鑫村、常兴村、辛庄镇卫家塘村示范种植新品种常农粳5号、7号、8号、10号及早香粳1号,发展以优质粳稻高产高效种植及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为特色产业。
2.3 明确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
项目实施以示范推广常熟农科所自主科研成果为主,主要示范推广育成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根据常熟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及各地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等现状,形成以支塘、古里为主的东部0.67万hm2粮油生产区;以尚湖、虞山镇、辛庄为主的西部0.67万hm2稻麦生产区;以及以海虞为主的北部优质粮油区。确定了本所4个杂交粳稻品种,常优2号(苏审稻200513、国审稻2006056)、常优4号(苏审稻200712、国审稻2008026)、常优5号(国审稻2010037、苏审稻201019)、常优粳6号(苏审稻201316);6个常规粳稻品种,常农粳5号、7号、8号、10号、12号和早香粳1号,共10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并结合品种特点把杂交粳稻优质高产高效制种技术、水稻新品种机插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4项技术作为主推技术。
2.4 组成专家团队,开展驻村指导
建立驻村专家制度、开展驻村指导是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的特色之一。根据项目任务要求以及“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村产业发展和农户需求,成立专家团队,开展主村指导,根据常熟市农科所科技人员的专业特长,遴选14位技术骨干组成驻村专家组,开展驻村技术指导,杂交粳稻制种示范专家组8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优质粳稻高产高效示范及产业化开发专家组6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为充分调动驻村专家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驻村专家的待遇和服务“三农”工作的积极性,将驻村专家参加“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工作绩效纳入考核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建立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及村户的反馈意见等工作台账,及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季度、中期和年度总结。领导小组根据驻村专家记录、村反馈情况和科技示范户意见对驻村专家的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推荐评聘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对成效突出的驻村专家予以表彰奖励,使驻村真正收到实效。
2.5 建立示范基地,创建科技示范村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培训与服务
建立了“从驻村专家—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农户”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体系[2],充分发挥驻村专家的专业特长,以创建的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平台开展技术服务,先后创建了辛庄镇、古里镇、海虞镇为科技示范乡镇,在对接村建立了“五统一”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对接村示范基地累计发放各类物化补贴198万元。技术指导采取对接专家驻村指导,关键农时、关键环节对农户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操作、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广播、电视、电话等媒体资源与DVD、投影仪等现代培训设备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培训效果。经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示范户掌握技术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新技术直接到村到户。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镇)“三新”技术入户率每年均达95%以上。
2.6 加强宣传报道,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氛围
通过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累计在江苏为农服务网报道信息45次;江苏农业网“科技强农富民工程”专栏(“典型交流”栏目)报道信息63次;并在常熟市农业信息网上设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专栏,对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会议、培训、技术指导、发放物化补贴、实施成效等进行报道逾70次,充分利用现场会议、网络、资料、新闻媒体等途径,宣传开展“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实施的意义,发布“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动态和实施成效,促进新品种示范推广[3]。
3 存在的问题
3.1 对接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目前,常熟市除17 300 hm2水稻外,蔬菜面积常年稳定在6 600 hm2,轮作换茬面积达26 600 hm2,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超过80%;喷滴灌面积设施大棚及防虫网面积均达2 600 hm2。形成了以董浜为主的都市蔬菜基地、以梅李海明园艺场为核心的超市蔬菜基地、以碧溪为核心的出口蔬菜基地和以王庄为主的西瓜基地。常熟农科所在水稻新品种推广的同时,应当发挥蔬菜科研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培育和引进产销对路的蔬菜新品种,为常熟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粮食生产作为常熟农业的主导产业,在特优稻米品种种植、优质稻米品牌建设方面仍存在短板,常熟农科所不仅要加强优质和特优稻米品种的培育和因种保优栽培推广,而且要加强稻米加工、营销等环节的技术指导,做大做强优质稻米品牌,深化水稻全产业链发展[4]。
3.2 示范推广的力度和辐射效应还不够
项目实施9年来,推广了常熟农科所育成的自主创新水稻品种10个,但是累计应用面积仅占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3,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推广品种缺少特色,常农粳系列品种虽稳产性较好,但米质和南粳46相比仍有差距。常优5号米质优,但大面积推广受制种产量制约。二是部分对接村示范基地管理不到位,示范和辐射效应不明显,有的示范村没有按照技术指导造成大面积倒伏,甚至造成减产减收。三是和对接县农业技术部门如种子站、作栽站和植保站等没有形成合力,在项目实施中应充分利用这些部门已有的技术指导和推广体系,从而取得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3 偏重一般性的技术指导,缺少个性化的指导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年举办4~5场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但往往都是一般性的技术培训与指导,缺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现场指导和培训,特别是对于当前在稻田综合种养、休耕轮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于驻村专家来说也是新问题。虽然在项目实施中大力推广 “农技耘”App,建立QQ群等方式开展个性化技术指导服务,但广大农户日常应用的并不普遍。
4 参考文献
[1] 王克其,陈巍,孙俊超.大学农技推广方式演进轨迹及思考建议:以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为例[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4):3-5.
[2] 白和盛,林玮,詹存钰,等.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实施成效与体会[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8):106-109.
[3] 葉浩,林玮.“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践与思考:以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4):49-51.
[4] 盛春霞,陈振东,孔慧.“新六产”成为曲阜强农富民新引擎[J].农业知识,2018(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