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3月30日桂林一次雨雾天气过程分析

2020-08-16唐桥义王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雨雾气象要素急流

唐桥义 王娟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3月30日桂林一次雨雾过程的天气特征和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雾过程期间1 h雨量维持在1 mm以下,相对湿度维持在95%以上,温度露点差在1.4 ℃以内,能见度介于1~2 km;此次雨雾过程是发生在大气稳定层结,水汽充沛,湿层深厚,南支浅槽东移提供中层波动的天气形势下。

关键词    雨雾;稳定层结;弱降水;广西桂林;2017年3月30日

中图分类号    S1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7-5739(2020)15-0208-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雨雾多形成于稳定性弱降水中[1],2010年以后我国陆续有气象工作者对雨雾过程的环流背景和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研究[2-3],一般认为雨雾发生前贴地层多有逆温,先发生弱降水,空气接近饱和,随后受到来自北方的弱冷空气影响,水汽凝结形成雾。杨何著等[6]深入研究了2011年夏季泰安的一次雨雾过程,指出泰安雨雾天气主要发生在夜间到清晨,持续时间在3 h以下,降雨的蒸发是雨雾形成的根本原因,弱降水是雨雾维持的重要条件,这些研究均是对持续时间较短的雨雾天气的分析。

2017年3月30日桂林出现了持续21 h的雨雾天气,本文对此次过程的气象要素特征和天气形势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雨雾天气的认知。

1    天气特征

2017年3月桂林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雨雾过程,从30日0:00持续到21:00,历时21 h,每小时均出现小雨量级的降水。逐小时雨量和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如图1所示,逐小时雨量介于0~1.9 mm之间,能见度介于1~2 km。

此次过程初期0:00—4:00降水量介于1.6~1.9 mm,弱降水有利于雨雾的形成。随着雨量的增大,能见度降低,降水蒸发会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雾的形成和发展。5:00—18:00雨量均低于1 mm,小时降水量与能见度变化幅度均较小,0~0.8 mm的降水有利于雨雾的维持。19:00—21:00,雨量不断增大,当降水强度大于一定阈值时,由于雨滴的拖曳作用致使原本悬浮在空中的雾滴沉降,雨雾后期大于1 mm的降水将导致雾消散。

雨雾过程中,相对湿度维持在95%~98%之间,温度露点差在1.4 ℃以内,水汽的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很高,说明水汽足够充沛。

2    天气形势

雨雾的形成除了要有充沛的水汽条件外,一定的天气形势是影响雨雾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此次天气过程中,500 hPa南支浅槽位于东经105°附近,桂林处于槽前上升运动区,南支浅槽为雨雾过程提供水汽和上升运动,有利于降水的形成,见图2(a)。700 hPa桂林位于西南风急流轴前端,有风速的辐合,桂林位于湿舌内,温度露点差为2 ℃,属于水汽饱和区,见图2(b)。850 hPa桂林受切变线南侧的偏南气流控制,桂林及周边站点温度露点差均 ≤1 ℃,为水汽饱和区,风速由10 m/s增大至20 m/s,低空急流建立,见图2(c)。地面图上29日20:00—23:00广西上空维持南北向等压线,水汽从南海输送到广西上空,30日2:00—8:00,低压倒槽发展,桂林位于低压倒槽南侧,冷空气从西路南下,冷空气前锋位于河套地区,14:00锋面南移至长江流域,桂林仍受低压倒槽影响,20:00锋面移至桂林,见图2(d)。

此次雨雾过程发生在南支浅槽、低空急流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下。地面出现南北向等压线时,有利于南海水汽输送到桂林上空,低空急流下方地面倒槽发展,有利于水汽在边界层辐合,伴随南支浅槽东移,发生持续性的弱降水。

3    热力条件分析

从桂林站温度对数压力图(图3)可以看出,29日20:00桂林呈现湿干湿的稳定层结,3 km以下为饱和区,有利于水汽在边界层积聚,不利于水汽垂直输送。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0,边界层内θse随高度递增,大气为稳定层结,风切变介于9~11 m/s之间,桂林处于弱切变环境中。850 hPa T-Td介于1~2 ℃之间,3 km以下为饱和区,水汽充沛。这种热力条件有利于雨雾的发生和维持。

4    结论

(1)产生降水的影响系统有500 hPa南支浅槽、700 hPa和850 hPa低空急流和地面低压倒槽。

(2)产生持续稳定的弱降水条件有低空急流和水汽饱和区的维持,锋前低压倒槽的维持。

(3)雨雾过程大气为稳定层结,桂林处于弱切变环境中,700 hPa以下为饱和区,水汽充沛。

5    参考文献

[1] 吴兑,吴晓京,李菲,等.中国大陆1951—2005年雾与轻雾的长期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2):145-151.

[2] 于华英,牛生杰,刘鹏,等.2007年12月南京六次雨雾过程宏、微观结构演变特征[J].大气科学,2015,39(1):47-58.

[3] 黄治勇,牛奔,杨军,等.湖北西南山地一次辐射雾和雨雾气象要素特征的对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17(5):532-540.

[4] 李宏宇,胡朝霞,魏香.雨雾、雪雾共生天气气象要素分析[J].大气科学,2010,34(4):843-852.

[5] 王博妮,张雪蓉,孙明,等.江苏地区雨雾天气特征及成因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0,36(1):58-66.

[6] 杨何著,张唯,阿布都外力·阿不力克木,等.泰安山区一次夏季雨雾天气过程特征和气象要素分析[J].气象科技,2016,44(6):1024-1029.

猜你喜欢

雨雾气象要素急流
茶叶生产气象要素和气象保障服务
智海急流
智海急流
鹅卵石
雨雾中登天柱山
夏天来了
它是什么
早春
探测环境变化对临沭站气象要素的影响
陌上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