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复混肥料对江宁地区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020-08-16孙婷
孙婷
摘要 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会影响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本文研究了等氮条件下不同复混肥料对江宁地区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复混肥料与习惯施肥比较,水稻产量增加6.5%~25.5%,氮肥当季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10.9%~81.8%、58.9%~127.4%和28.8%~47.6%,氮素盈余显著减少40.5~85.5 kg/hm2,其中本试验条件下以腐植酸肥料2次施肥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水稻;复混肥料;产量;氮肥利用率;江苏南京;江宁区
中图分类号 S51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5-0012-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化肥是农作物增产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稻谷产量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依赖于化肥的合理施用[1-2]。目前,市面上的肥料存在养分配比杂、剂型多、针对性不强、肥料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已成为提高稻谷单产与减肥增效的障碍因子。因此,高产高效肥料品种的选择应考虑水稻品种、作物养分需求、区域气候类型和土壤肥力[3-4]。因此,开展或筛选不同肥料品种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水稻土,pH值6.76,含碱解氮65.8 mg/kg、有机质16.2 g/kg、有效磷15.7 mg/kg、速效钾118 mg/kg、有效锌1.08 mg/kg。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秀水121。
供试肥料为普通复合肥(28-6-6)、腐植酸复合肥(26-10-12)、生物炭基复合肥(26-10-12)、聚氨酯包膜掺混肥(25-10-13)、脲醛復合肥(22-8-15)和稳定性复合肥(24-10-14)。
1.3 试验设计
以无肥和习惯施肥为对照,在施氮量255 kg/hm2的前提下,比较供试6种商品复混肥料“一基一追”2次施肥的肥料效果。共设8个处理,具体各处理施肥设置见表1。各处理间筑埂包膜隔离,单排单灌,防止串水串肥。基肥在水稻移栽前结合整地以旱旋施入,追肥均为尿素。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试验收获前取样测产,调查茎蘖数并考种计算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籽粒和植株分别留样于80 ℃条件下烘至恒重后粉碎过0.5 mm筛用于分析全氮。植株全氮用凯氏滴定法测定,全磷用钼蓝比色法测定,全钾用火焰光度计测定[5]。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进行统计分析[6]。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
由表2可知,不同复混肥料与习惯施肥比较,在施肥次数减少2次、施氮量减少15%条件下,水稻产量增加6.5%~25.5%,其中以处理T2的增产幅度最大、处理T1的增产幅度最小。相关分析显示,水稻产量主要取决于穗数(r2=0.693,P<0.001)和穗粒数(r2=0.610,P<0.01)。由表2也可以看出,采用2次施肥时,处理T2穗数和穗粒数均处于最高。由此表明,减少肥料用量和施肥次数条件下,在水稻上采用基于基肥结合拔节期追肥的“一基一追”2次施肥是可行的,采用合适的新型肥料,效果更好。
2.2 氮肥效率和氮素盈余
由表3可知,在氮肥减量15%、施肥次数减少2次条件下,采用不同类型肥料2次施肥均可使氮肥效率显著增加,而氮素盈余显著减少。其中,处理T1可使氮肥当季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27.9%、46.8%和25.1%,氮素盈余显著减少51 kg/hm2。采用不同类型新型肥料2次施肥可使氮肥当季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10.9%~81.8%、58.9%~127.4%和28.8%~47.6%,氮素盈余显著减少40.5~85.5 kg/hm2,其中以处理T2氮肥效率增加幅度最大、氮素盈余累积最少。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与习惯施肥比较,普通肥料和新型肥料2次施肥均具有稳产、增产效果,并能显著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减少氮素盈余。本试验条件下以腐植酸肥料2次施肥的效果最佳。
4 参考文献
[1] 石元亮,王玲莉,刘世彬,等.中国化学肥料发展及其对农业的作用[J].土壤学报,2008(5):852-864.
[2] 朱兆良,金继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259-273.
[3] 傅友强,钟旭华,梁开明,等.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25(3):26-32.
[4] 刘兆辉,吴小宾,谭德水,等.一次性施肥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的应用与环境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20):3827-3839.
[5] 翁矑遥,卫昌其,吴卫芳,等.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水稻上应用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8(3):57-58.
[6] 刘杰.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