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工作实效性探究
2020-08-16卞千
卞千
[摘 要] 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消除贫富差距、扶贫致富、培育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资金的投入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资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基础资助缺乏对其育人功能产生效果的宏观规划和深度延伸,对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不够关注。通过对高校资助学生的思想状态的调研分析,明确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实效,能够为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社会认同。
[关 键 词] 实践育人;高校资助;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136-02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于2012年1月10日发布,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在实施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存在几种普遍的理解。
一是单纯地把实践育人理解为实现大学生教育的一种途径,并没有认识到实践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占有突出地位。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安排为主,实践育人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内的课程安排,使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缺乏独立地位,而将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排除在学校育人体系之外。
二是将实践育人简单地定义为培养专业实际操作能力。高校在理解实践育人的理念时,往往简单地理解为培养学生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忽视了在开展实际操作能力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造成了现在大多数高校轻理论教学,重实践教学的现象。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们在认识实践育人这个理念时,要认真把握实践育人的具体含义,应该把实践和理论相统一,实践育人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途径,一种上课形式,更重要的是统一的教育体系结构,不仅包括实践育人的现代理念,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
二、充分发挥高校资助工作育人作用的意义
(一)高校资助工作育人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仅要突出资助贫困学生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依托这种方式,在发放过程中把育人工作贯穿始终。资助工作面对的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意的不是资助的金额,更注重的是评选过程是否真正公平、公正。高校资助工作虽然繁杂细碎,但是在评选过程中,可以利用宣传资助政策和相关评选细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况,以公正、公开、公平的评选过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高校资助工作育人有助于贫困生对高校资助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
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中,资助政策的前期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才能对奖助学金贫困生认定等资助相关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在资助评选工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在评选过程中要带着这样的一份责任心去认真对待,才会减少学生由于误认为奖助学金就是对自己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的一种肯定而导致部分申请资助的学生造假的现象。通过资助工作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对高校资助工作有更加正确的认识。
(三)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可以确保高校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
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中,依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本校相关奖助学金的评选办法,在评选过程中为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良好氛围,辅导员班主任在资助工作中面对广大学生,一是要做好学生的解释宣传工作,二是要将学生在资助评选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好,比如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各方面情况。高校资助工作不僅仅是资助工作,还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一)资助工作中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严重
在高校具体资助工作中,特别是国家奖助学金类的评选过程中,有些学生不管政策如何,都把国家奖助学金理解为表扬成绩好的奖学金,从而忽视了国家奖助学金的真正作用。根据相关文件和精神,国家助学金为体现党和政府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学生在评选奖助学金之前必须要参加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只有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才可以评选国家奖助学金。但是很多学生对国家政策不理解,很多高校在评选国家奖助学金的时候,辅导员班主任往往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考虑因素较少,甚至有些成绩好的、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奖助学金,出现了各种不诚信的现象,给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现在正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思想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努力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评选办法较为单一,不够灵活
笔者每年在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工作结束后,都会进行相关问卷调查。首先,有50%的学生认为评选资助对象还应该更认真、严谨些,并反映很多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里写的家庭情况都是夸张化写法。
针对公开原则,有一部分学生介意把个人家庭情况公开给全班同学看,这属于个人隐私。但是他们也不建议在同学没有看见评选对象贫困材料的前提下,直接凭印象给分,或是凭交情给评分,其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
根据数据分析,大多数学生都是有条件的参与评选对象,比较希望自己的评选能够得到同学公平的评价。但有班级评定的同学都是给关系较好的同学高分,而忽略关系较为疏远的贫困同学,这样有失公平。贫困不是只看外表,而应该深入了解、调查家庭真正的情况,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原则。
(三)辅导员、班主任配备不足造成资助育人工作难开展
高校逐年扩招,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辅导员与学生配比是1∶200,但是由于高校每年扩招的人数远超招聘新人的人数,造成辅导员超比例带学生。高校资助工作大部分由辅导员管理评定,资助工作又集中在每年的9、10月份,造成工作进展慢、学生对评选服务工作反馈问题多等现象。
(四)资助育人体系尚待完善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希望参与评定的学生不要附带太多个人情感色彩,而应该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和家庭困难佐证材料来进行评定。这就要求我们资助评定班级小组首先身份不应该是参评人员,其次应该多结合该学生实际生活的表现,如果该学生能够合理使用自己的资助金,即使不是那类看起来贫困的学生也应该享受到资助。
四、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途径
(一)构建完整的资助育人体系,抓牢学生思想教育主线
高校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突出重点应该是着重从学校层面构建完整的资助育人制度体系。高校在制订奖助学金评选办法时,应该着重突出受助大学生在享受资助后,受助学生本人对于社会、学校责任感的培养,让受助学生不仅仅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能够受到资助,更重要的是知道受到资助后应该怎样做。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实质是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笔者在认真学习国家重要的相关资助文件,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积极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任务,增强学生诚信、感恩、自信、自强意识,促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相关制度,多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在奖助学金评选前后进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体系。受助前,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受助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受助后,要着重加强学生回馈社会、学校、国家的感恩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开展资助育人的工作中,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一线的辅导员不仅仅要学习领悟党和国家关于资助工作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和政策,结合当地高校的具体情况把国家相关政策学好用好。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脱贫攻坚战,决心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工作,各高校资助工作组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贫困学生雪中送炭,为实现脱贫计划助力。笔者所在的高校根据党中央和国家关于资助的重要方针政策,制订与学校实际情况相配套的资助工作制度,着重突出学生育人效果。督促学生在受助前和受助后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明白受助后应该怎样回馈社会。
(三)突出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资助工作的工作重点是解决贫困学生在校期间就读的经济问题,而且还包括思想、心理等资助方式。家庭条件有限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攀比和自卑心理,导致这些学生的价值观扭曲,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当前正值国家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高校在进行资助工作的时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扶贫。特别是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高校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能够主动洞察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兴海.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
[2]朱华.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
[3]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4]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05-23.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