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实习对民族地区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的影响

2020-08-16周红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期
关键词:师范生伦理价值观

周红梅

[摘           要]  教育实习已经成为师范院校服务于基础教育薄弱区域常见模式之一。就广西X学院师范生教育实习调查显示,教育实习对其专业伦理培养收效甚微,师范生自身专业伦理认同感低,学校重视程度、社会舆论对教师众说纷纭都对民族地区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关    键   词]  教育实习;民族地区师范生;专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088-02

一、概念解析

(一)教育实习

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

(二)师范生专业伦理

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是指师范生以准教师的身份,以实践育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服务教育事业,不断追求作为卓越教师的自觉意识、态度、情感、信念、价值观及其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伦理的影响

(一)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的有利因素

对广西X学院三个年级2012级(88人)、2013级(127人)、2014级(103人)共318名实习生跟踪调研发现: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增长和专業能力提升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对专业情感、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养成的积极作用不明显。首先,62.23%的师范生认为有助于掌握教学方法;其次,59.25%的师范生认同教育实习对积累教学经验的作用;最后,57.94%的师范生认为有利于自身知识面的扩大,这说明民族地区师范生在实习中注重与专业技能密切相关能力的提升,由于职业理想、情感、价值观等尚未完全明晰,使一部分师范生在学校期间怀应付心理;加之自身文化素养功底相对薄弱,教育实习随着角色转换,开始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可见,师范生一致认可教育实习对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及自身知识面等是有裨益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有一定程度的帮助。(1)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占比69.9%居首位,愿意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而不断学习;(2)提升教案写作能力占61.92%居第二位,师范生教案写作得以重视;(3)增强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占58.05%居第三位,说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改善;(4)三笔字和语言表达及班主任工作能力等选项整体比例落后于前面三个选项,这与该地区未来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与形成显然是相悖的。

(二)不利因素

师范教育的目的是塑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在师范生集中实习带队过程中,笔者每星期定时召开两次班会,对出现在教育实习中的状况集中协调,耐心沟通、交流;对负责指导的师范生,会给予额外关注。通过访谈与交流发现:教育实习虽然对大部分师范生来说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层面受益,然而,对一部分民资地区师范生而言,对专业伦理的漠视会对他们产生相反的效用。

1.师范生自身对专业伦理缺乏认同感

师范生自身合理定位源自对专业的高度认同,从而,才会从内心迸发出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是在整个教育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实习教师对专业自觉意识、态度、情感、信念、价值观及其规范和行为准则呈现出模糊状态。一部分师范生自身专业意识、情感、信念、价值观的认同是缺乏的。并且,就是这种缺乏已经从根本上使其中的大部分实习生与卓越教师相去甚远,进而会影响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伦理发展和长久稳定。

2.学校课程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缺乏实践中的创新

广西X学院三个年级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获得实习学校师生的一致认可,进一步说明高师院校非常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却忽视了对班级管理能力、教学创新勇气的实践养成,致使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时循规蹈矩,创新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实习时一些师范生出现专业知识丰富,而应变能力匮乏、综合素质较低的状况。不少师范生毕业后一时难以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专业原有的信念产生动摇,专业情感、信念、价值观也会受挫,甚至会有一小部分人离职是在所难免的。教育实习学校一般偏向处于农村学校,市级学校一般只是象征性给予实习生观摩,不会让其上课。即便是上课,也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课程,使实习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而农村学校实习生的指导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经验等趋于陈旧,实习提升较慢。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本质。“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灵魂对灵魂的唤醒必然是创新的教育才能做到,专业理论即使多么精准,也需要在实践中拥有春风化雨般的本领。

3.社会舆情严峻,待遇不尽如人意

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社会群体对教师的期望值非常高。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个别教师的教育行为出现失衡现象,使社会对教师是否能够成为“为人师表”的典范质疑,短期内不易养成“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尽管《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但是,事实上,教师不是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无法达到公务员标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待遇明显偏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该地区一直无法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国家卓越教师计划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

三、教育实习后的思考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开始履行“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起点,是专业伦理形成的重要时期,离不开高等学校的精心培养,社会舆情给予的支持等,助力师范生养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教习惯。

(一)引导师范生强化自身专业伦理自觉

康德指出:“人,我们必须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管这行动是对他自己的,还是对其他理性动物的,永远把他当作目的看待。”由此可见,培养师范生的专业伦理需要靠指导教师更多的引导与督促才可能逐步建构其系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时刻进行情感和态度及价值观“渗透”。可采取教育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如团队活动和体验支教,把相关内容融入活动中,既可以避免理论说教深奥,又可以加深其职业体会。另一方面,要善于树立典型。将典型人物的事迹做好广泛宣传,用其正面积极引导的力量,从而形成一种较强的感染氛围。只有其专业伦理价值观形成,才会自觉控制、约束自身偏离专业理想信念、情感的行为,提升专业伦理素养,成为表里如一、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卓越师者。

(二)高等院校应以教育本质为专业伦理培养的终极目标

“立德树人”的使命,“四有”教师的崇高理想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不僅要重视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养成,还要加强培养师范生乐于从教的坚定专业信念和持久的仁爱之心。首先,甄选适宜教育的人才。组织有经验的专家通过问卷和面试等形式对每一年度新生就综合素质、职业意向、从教潜质等进行综合考量,渲染重教氛围,促进“卓越教师”的初始甄选,并将此类理念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过程中。选择适合教师的人才,既有利于人才的专业伦理培养,又有利于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实现卓越教师计划。其次,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依据就业形势,师范院校应每学年定期开展职业规划与发展等方面课程;不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型课堂设置比例,增强师范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最后,师范院校和教育实习学校建立平等伙伴关系。英美等国家基于“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中小学和大学应形成更加平等的伙伴关系,前者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核心建立“校本培训”和“伙伴关系”。教育实习学校作为师范生迈向社会的第一站,事关实习师范生能否坚定专业信心、增强专业情感等心理因素,“伙伴关系”会使学生紧张、畏惧的情绪缓解,减少各种阻力,将会对实际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教师理应得到社会理性认可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教育的投入与教师待遇与相对发达省区相比存在差距。因而各级行政部门努力提高教育投入和教师待遇才会使优秀人才在教育事业安心、放心、舒心工作,促进师范生的专业伦理培养;另外,地缘上的优势,使一部分师范毕业生尚未取得毕业证,实习期就选择了闯广东,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舆情对教师理应多些包容,教师是教师的同时,也是社会人,也需要正常的社会生活。社会舆情负责部门需要肩负正确引导公众的责任。教育实习于师范生而言,犹如《学礼》所倡导的“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的学者和师者之间的融洽关系。这对于师者是一种高度的信赖和尊重,对学者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成长历程,但无论是其中哪种境界的形成,无疑都需要教师自身具备安于唤醒灵魂的使命,崇尚专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刘义兵.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建构与培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Karl Theodor Jaspers.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杨适.中西人伦及其比较[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英]罗博·麦克布莱德.教师教育政策:来自研究和实践的反思[M].洪成文,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师范生伦理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