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江西区域发展构想

2020-08-16王亚飞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8期
关键词:赣西江西省全省

王亚飞

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区域之间竞争愈发激烈,能否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区域发展战略如何,是否能够对现有优势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区域发展战略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江西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提供参考。

区域发展战略沿革

1.改革开放初期以农村为重点的区域发展战略

该阶段,江西省以农村建设为重点,依托农业资源和有色矿产资源两大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有色工业基地,使全省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

2.“七五”时期(1986-1990年)提出的南门北港发展战略

1987年,为了策应国家实施的沿海开放战略,江西省提出“支持跟进接替”六字方针,重点建设南门(赣州)北港(九江)。至此全省的区域发展重点从南北两头展开,成为江西省“七五”“八五”时期的投资重点。

3.“九五”时期(1996-2000年)的京九线、浙赣线“大十字”发展战略

该阶段,江西省以京九铁路沿线、浙赣铁路和320国道沿线为三个重点建设区域,“十一五”时期继续强化了以南昌为中心、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为主轴的“大十字”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整合,逐步形成了赣北东、赣中南和赣西三大经济区。

4.“十二五”以来,提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

围绕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提出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促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推动昌九一体化发展、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赣西经济转型升级、抚州深化区域合作、吉泰走廊发展以及鄱余万都滨湖四县小康攻坚等省级区域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提出了“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战略。

新时代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完善江西全省区域战略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江西省主体功能区定位,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笔者提出打造“三区两圈一带一廊”的经济地理格局构想。建议围绕重要交通干线进行全省生产力布局,在沿京九、沪昆两大发展轴带的基础上,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着力抓好“一源一湖”(赣江源、鄱阳湖)生态保护,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鹰瑞潜力增长走廊,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1.“三区”:全省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和顶梁柱

“三区”既是江西省核心经济增长地带,又是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对于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新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1)大南昌都市区。涵盖南昌市域,抚州市临川区、东乡区,宜春市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奉新县、靖安县,上饶市余干县、九江市永修县和赣江新区。

发展定位:打造全省经济核心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中心、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创业新高地。

主要考虑:南昌既面临着周边发达省份强有力的“虹吸效应”,更由于自身城市经济体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和吸纳就业有限等因素制约,一直在全国经济地理版图乃至中部地区“默默无闻”。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中未取得明显成效,除与政策吸引力不够有关,更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特别是产业竞争力欠缺相关。建议今后江西省重点打造大南昌都市区,做大做强省会经济。

主要原因:一是南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相对不高且有下降趋势。2019年,南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2.6%,较2005年下降2.2个百分点。而同时期,周边经济发展较快的合肥、长沙等省会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均分别提高9.5个和5.6个百分点(2019年合肥25.4%、长沙29.1%)。二是拓展南昌经济发展腹地的现实需要。目前,南昌下辖6区、3县,加上赣江新区面积仅0.74万平方公里,随着发展重心向西倾斜,现有腹地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昌九间距离较远、受山地阻隔且中间缺乏较强节点城市制约,加之昌九偏北对中南部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需要集中财力重点从南昌突破。

(2)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区。主要以九江沿江地区为主,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九江在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枢纽城市地位,推动沿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生态修复,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沿江岸线资源,着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实现沿江“水美岸美产业美”。

发展定位: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前沿阵地、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区。

主要考虑:九江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京九铁路的十字交汇处,是江西省唯一拥有长江岸线的地级市以及对外开放的通江达海一类口岸。位于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注入长江之处,地位特殊。近年来,九江大力实施“新工业十年行动”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抓好非法码头整治工作,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在生态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已建立市县乡村全覆盖的“河长制”组织体系、“林长”体系和环境监督网格,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

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战略导向的变化。当前,国家把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作为今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导向。二是九江尚未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由于长江干线偏北,长期以来对江西省整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中南部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要以融入长江经济带为契机,着力探索省内区域协作新模式。三是自身发展路径因素。长期以来,九江沿江地区主要以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产业为主,打造长江“最美岸线”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摆脱原有发展路径依赖的需要。

(3)滨湖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区。这一概念主要基于地理位置滨湖考虑,有别于滨湖四县(鄱余万都),也有别于以往的环湖概念。包括鄱阳湖周边的九江市湖口县、都昌县、德安县、庐山市、共青城市,上饶市鄱阳县、余干县等。重点围绕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打造“赣鄱蓝色之肾”。

■ 花开锦绣 李强/摄

发展定位:全省蓝色经济先行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主要考虑:滨湖地区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既是江西省重点生态保护区域,也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区域。

主要原因:一是原有滨湖四县范围较为狭义,不能全部反映临湖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二是“滨湖”较“环湖”更为聚焦。之前提出的“环湖”范围过大,加之跨湖地区间联系较为不便,实际操作不够理想。三是充分发挥鄱阳湖农业资源优势。滨湖地区为江西省重要水产品生产基地,围绕生态农业做文章,既是保护好“一湖清水”的需要,也有助于带动当地加快脱贫。

2.“两圈”:全省创新转型发展先导区、省际边界合作示范区

“两圈”为沪昆高铁经济带重要经济增长板块,是江西省重要工业基地布局地,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江西省实现“西伸东拓”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赣东北新兴产业经济圈。以景德镇-婺源-上饶-鹰潭为重点,依托九景衢、合福、沪昆和景鹰铁路构成环形布局。

发展定位:重点打造全省创新发展新的增长点、赣浙开放合作先行区和赣东北旅游协作示范区。

主要考虑:赣东北地区依托沪昆高铁经济带,面向长三角城市群,区位特色优势突出,并已形成赣皖浙闽省际重要高铁枢纽网络,具有作为单独经济地理板块的先天条件。同时,从三市发展状况看也已具有一定发展势头和潜力,上饶、景德镇和鹰潭已分别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如上饶“两光一车(光伏、光学和汽车)”和大数据产业,景德镇航空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鹰潭物联网产业,都已具有一定发展基础。此外,三市均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景德镇为起点沿铁路干线,可以把陶溪川、婺源、三清山和龙虎山等主要旅游资源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协作发展优势。

(2)赣湘转型合作经济圈。以新余、宜春和萍乡为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产业协作,打造长江中游省际边界合作新高地和赣湘宜居宜游的重要目的地。

主要考虑:一是命名为“赣湘”而不是“赣西”,既是出于对目前赣西与长株潭城市群互动密切性的现实考量,是江西省加快对外开放合作的现实需要,也是赣西地区实现融入长江经济带的便捷途径。二是赣西地区,特别是萍乡与湖南醴陵、浏阳等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具有相近的产业发展特征和合作基础,如可以考虑推动萍乡与醴陵的陶瓷产业及浏阳的烟花爆竹产业,赣西的钢铁与湖南机械制造业实现互补对接。三是赣湘旅游互动频繁。随着沪昆高铁的开通,赣西与长株潭城市群已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以仙女湖、明月山和武功山等为代表的赣西旅游景点已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长沙等主要城市也已成为赣西地区省外旅游购物的首选地。

3.“一带”:全省省域经济重要支撑板块、对外开放新高地和生态涵养示范区

“一带”,即中南部经济隆起带。主要涵盖吉安、赣州,围绕电子信息、现代家居和红色旅游等产业,重点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赣州为突破点,推动以其为核心的都市区建设,努力把赣州打造成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中心、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吉泰走廊相向融合发展,提升承接沿海产业水平,抓好赣江源生态保护,打造京九高铁经济带“醉美线”和最具发展潜力“成长带”,全力打造全省省域经济重要支撑板块、对外开放新高地和生态涵养示范区。

主要考虑:江西省中南部地区作为革命老区、赣江源头生态脆弱区,历史上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等为主的产业布局,但总体实力“大而不强”,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核心增长极。为此,提出中南部经济隆起带的构想。

主要原因:一是赣州、吉安两市在江西省具有重要地位。从面积上看,两市面积占全省总面积近四成,人口占全省人口近三成,经济总量占全省约20%。无论从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上看,两市均占据较大比重。但从经济总量占比与面积和人口占比的比值看,两市经济总量与现有地位还不相符,需要下大力气推动发展。二是两市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具有单独划分为经济地理板块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三是更加便利的对外开放环境。赣州、吉安两市临近珠三角,前期已承接来自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随着昌吉赣、赣深客专通车,两市与广深港等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对外交流合作的空间更为广阔。同时,赣州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正在积极打造赣州内陆“无水港”,通过中欧班列使得货物直达陆上丝绸之路主要国家,通过赣州(吉安)至厦门铁海联运班列和赣州(吉安)至深圳集装箱快速班列,进一步加深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四是打造中南部经济隆起带对于吉泰走廊进一步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水平,把吉泰走廊打造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五是保护好赣江源头的需要。赣州作为章贡两江汇合地,分布着众多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赣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下游“一湖一江”的生态安全。

4.“一廊”:全省新兴增长潜力经济走廊

“一廊”,即鹰瑞新兴增长潜力经济走廊。主要包括沿济广高速以及规划中的南丰至瑞金城际铁路、瑞梅铁路沿线的鹰潭、抚州、赣州东部县域等,围绕绿色生态旅游和海西经济区开展合作,着力打造全省新兴增长潜力经济走廊。

主要考虑: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赣东沿武夷山脉地区长期交通闭塞、偏东一隅,国家和省内支持政策相对较少,为全省连片特困地区县聚集区域,如会昌、广昌、石城、宁都和瑞金等县(市)。二是发展轴带日趋清晰。目前,该区域已有济广高速贯穿南北,向莆铁路、赣龙铁路等横贯东西,随着南丰至瑞金城际铁路、瑞梅铁路、吉永泉铁路的修建,远期该区域将形成景德镇(上饶)至梅州发展轴带,成为往南对接潮汕地区、往东南对接厦漳泉海西经济区的重要通道。三是对接海西经济区的前沿阵地。该区域背靠京九高铁经济带,面向海西经济区,是厦漳泉地区向内地进行产业转移的最前沿。事实上,目前该区域也承接了不少来自厦漳泉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此外,该区域地处武夷山脉西侧,绿色与红色交相辉映,拥有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以及红色故都瑞金等众多旅游资源,具有“以游兴业富民”的基础和条件。

注释:

①“新工业十年行动”:2016年2月,九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5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2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工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及沿江同类城市的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工业平均速度,基本实现产业集群化、工业集约化和企业创新驱动。

猜你喜欢

赣西江西省全省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赣西采茶戏剧种渊源及艺术形态探析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江西省音协开展《幸福欢歌》创作采风
江西省音协八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昌召开
赣西客家山歌衬词的表现形式及审美价值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不同品种柚类在赣西地区适应性研究
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