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文:每一寸缂丝,都是辽阔的岁月

2020-08-15弥生

女友 2020年8期
关键词:缂丝文说李宗盛

弥生

宋徽宗赵佶曾在《碧桃蝶雀图》上形容“缂丝”: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大意是说这门技术太难了。为什么难?“缂丝”,音同“刻丝”,东汉《说文解字》记载:“刻,镂也。”以“缂”为手法,在丝绸上绘织出犹如雕刻出来的花纹。一件缂丝衣服需换上万次梭子,色泽选择范围多达上百种,层次分明,正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华美的背后是不计成本的繁复,因为工艺“难”,。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缂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给了袭人。”可见,缂丝的主人是彰显天家富贵的。

经过两千多年发展,缂丝已成为世界非遗,它早已不是“王谢”之物,而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陈文便是它的传承人。

如果要在衣服上呈现季节特色,她会用果实来隐喻节气的浓烈

缂丝制品所用到的真丝,自古以来,便盛产于江南一带,经过两千多年流传至今。

上世纪80年代,凭借历史上“丝绸之乡”美誉及廉价劳动力,苏州的织造业进入鼎盛时期,全城有一两万人从事缂丝织造。1989年,陈文从工艺美术学校图案设计专业毕业后,便加入这股浪潮。她的客户主要是日本人,自从唐代缂丝流传到日本,当地贵族就喜欢在和服、寺院法衣上添加華美的缂丝图案,更显雍容庄重。

陈文是通过观察前辈完成作品来学习技艺的。首先,图案设计师要按客户的意思画好唐风明艳的花草图,随后,将图纸放入专门完成缂丝织工的梭机中,由缂丝织工完成梭织部分。

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穿过整个幅面,要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浓度来变化,不断换梭……总之,不容易。

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和服腰带,通常要让有经验的图案设计师与缂丝织工通力合作几个月或半年、一年。费力不算什么,白费心思才是让人郁闷的。陈文自己画的图,连老师傅都要夸两句,但到了客户那边,经常就莫名被打了回来,久而久之,陈文回过味来,“毕竟缂丝造价贵啊,老板指定你用10000块预算买一批货,你为了更美观,花掉他20000块,即便艺术效果确实比10000块的美,那也没用。”

还有中日审美上的差别,也会增添工作沟通量。中式美学喜欢有腔调的雅趣,如果要在衣服上呈现季节特色,陈文会用果实来隐喻,但客户不乐意,对她说,“色彩不够浓烈,能穿这些衣服的人,大部分是要出席重要场合的,这样不行!”

当时苏州织造业的大部分老板都被客户的需求牵着鼻子走,陈文觉得,如果一直安心做代工匠人,保不齐职业未来就淹没在时代的泡沫中。果不其然,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苏州织造业出现了断崖式滑坡,大部分做外单生意的公司纷纷倒闭。“主要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碎,再加上人工涨价,我们没了价格优势后,技术也没长进,短板就暴露了。”陈文说。

然而,缂丝之所以存活那么久,一定有其过人之处。陈文说:“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藩的《梅鹊图》,匠人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把鹊鸟栖于梅树老干上啾啾呜叫‘刻得极为传神。还有唐代流传日本的‘七条织成树皮色袈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紫天鹿缂丝,十三陵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龙袍等,各个都有美学创新在里面,有灵气与魂魄的创作才能传世,技艺才能流传下去。”

“中国缂丝文化传承千年,到了我这代要沦为‘替人加工的地步么?”陈文的答案是“不行”。

虚实相接的枇杷枝干树叶,以墨色入画,再以橙黄的果实点缀

2001年,陈文和另外两名设计师及50位织工,组建了工作室,织工大都是倒闭的织造工厂的老匠人,两名设计师是与陈文有共同梦想的年轻人。陈文和团队的初心很简单:不当甲方的工具人,也能活得还不错。于是工作室有了很风雅的名字:祯彩堂。

“开始那几年,还是不能画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要养团队。认清形势后,我先让40个织工重操旧业,剩下10人专注做祯彩堂想要的风格。”陈文说。

大家希望缂丝在中国风的基础上变得轻盈时尚,于是,他们模仿清代国画宗师虚谷的风格,把黄橙橙的枇杷“刻”在了经线上:虚实相接的枇杷枝干树叶,以墨色入画,再以橙黄的果实点缀,四周留白多一点,画面再干净点,最后,织工以“通经回纬”的方式成型,远远看上去,素净,也很雅致!

“正好有顾客喜欢,我就建议他把它挂起来。”当时陈文还没意识到,这种喜欢恰好赶上了两个时代“风口”:2006年,缂丝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中国新中产阶层开始成为主流消费人群,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高,能理解“每一份技艺都是一件孤本”的珍惜感,也能接受缂丝从几千到数万的价格,于是成为“祯彩堂”的主要定制客户之一。

但能接受上万元作品的人不多,陈文想要到青年人扎堆的地方去,于是她选择与苏州博物馆合作设计文创产品。她设计了一款27cm×50cm的玉兰纹手拎包,侧面是两朵连枝带叶的粉色系玉兰,经线的“脉络”圆润又立体。对于这种淡雅的古风,陈文起初担心年轻人觉得不够潮,但上线后几分钟售罄,且有人给出“手工才是当下最贵的商品”的高赞评价。

后来,陈文带着作品又去了台湾、香港,走出国门后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法国,缂丝所到之处,皆能引起轰动。为了扩大非遗的影响力,陈文给祯彩堂制作了精美的官网,介绍这门中国织造文化,她希望缂丝能够不断出圈,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用一层薄若蝉翼的缂丝蒙在李宗盛的吉他上,影响发声怎么办?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远在台北的音乐人李宗盛通过网络进入了“祯彩堂”的世界,他被美丽的画风迷住了,想把缂丝融进他的“李吉他”里,当天,便让经纪人联系陈文。

而直到李宗盛亲自来工作室,团队才回过神,这就是出圈啊。面对合作请求,陈文很激动,承诺“一定完成好”。一位是对缂丝制作有极高要求的手艺人,另一位是对音乐有近乎苛刻标准的大师,这两人合作,简直就是匠人届的“拉锯战”。

李宗盛有多重视琴?他在家的时候,每天10点进制琴厂车间做琴,十年下来,手上布滿老茧。他的吉他会根据每个人的嗓音和唱歌的感觉来设计,这种匠人精神碰到缂丝,光是磨人的过程就够受的。缂丝以梭代笔,通经断纬,工序繁琐严苛,做一小片就费很大功夫。而李宗盛会不断提出更改问题:缂丝蒙在吉他面板上,影响发声怎么办?不同的织样放在出声口,哪个更雅致?

为了让织物与木材、吉他外形、发音达到完美融合,陈文与团队数易其稿,李宗盛也多次来苏州反复修改方案。每一次试织,只要大家感觉还“差一点点”,就全部推倒重来。

有时候,陈文把手稿发到李宗盛的邮箱,会先收到他很有礼貌的表示收到的回复,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最夸张的是,过了好几年都没音讯,大伙都以为没戏了,李宗盛又突然来电话要改……”陈文说。

就这样,双方“磕”了十年。

李宗盛把这次合作的吉他命名为“破茧”,缂丝图案最终以桑叶铺底,以蚕宝宝的成长过程为故事,寓意新生的欢愉。2019年,李宗盛的破茧系列定制款“李吉他”终于上线,吉他发音口外沿的一圈寓意新生的蚕宝宝“成长记”,仿佛也是陈文的“成长记”。

陈文说:“李宗盛的梦想是打造高品质华人吉他,让全世界听见富有温暖和情感的好声音。而我的梦想是让缂丝代代相传、千年余香。”陈文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大梦醒来,时光一晃而过,她觉得,好喜欢这样的自己

为了更好推广非遗,陈文这些年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了。

她的第一家实体店,2013年,从山塘街搬去了更闹的平江路;2015年,第二家门店入驻苏州新光天地MALL。

除了赚钱谋生,“祯彩堂”还担起传承千年手艺的责任。陈文说:“我更喜欢开班授课,学习缂丝,必须吃苦头,从最基础的工艺程序学起,通常学会用缂丝来织绣,需要3~6个月……”

“我们还要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办展,从一根线讲起,让传统手艺生动活泼起来,多一点年轻人喜欢。不能剧透太多,否则展览就没惊喜啦。”话音刚落,陈文随即发出一连串爽朗的笑声。

不知不觉,夜静更深。听着陈文的描述,仿佛只要一回头,便能看到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坐在老旧的凳子上,手拿梭子,把头埋进各色织线里,听着梭机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把散发着西域风情的几何图案“缂”到经线里,最后把“缂”好的腰带递给唐代的某位宫廷女官……

她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做着少女梦,大梦醒来,时光一晃而过,她觉得,好喜欢这样的自己。

猜你喜欢

缂丝文说李宗盛
“文说”育人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李宗盛的手势成龙的歌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李宗盛的语文是谁教的
“织中之圣”藏巷陌
李宗盛的后台
人民警察(第二部)
老爷子的经纪人
李宗盛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