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格玛铅锌矿区地质特征及综合找矿模式

2020-08-15蔡仲明楚卢凯杨瑞西岳国利

金属矿山 2020年7期
关键词:激电变质极化

蔡仲明 杨 骁 楚卢凯 杨瑞西 岳国利

(1.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1;2.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1;3.河南省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河南郑州450053;4.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1)

格玛铅锌矿区地处狮泉河—纳木错—嘉黎结合带北侧,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中,该区是我国16个重要成矿区带之一——雅鲁藏布江成矿带北中部的一条主要的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1-5]。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0-乙1Cu-Pb-Zn综合异常位于该成矿带内。异常区在念青唐古拉山脉中东段,海拔5 100~5 700 m,山势陡峻,河流下切,交通不便。区内仅开展过小比例尺基础地质工作,未开展矿产评价工作。本研究在10-乙1异常区开展了1∶10 000土壤测量、1∶10 000地质草测、1∶5 000磁法测量、1∶5 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等工作,发现综合土壤化探异常17处(其中17-甲、6-甲两个见矿异常,异常主要元素组合为Pb-Zn-Ag),磁异常2处,激电异常4处。对发现的物化探异常进行槽探施工,依据探槽见矿情况和激电中梯异常,布置了激电测深剖面。依据激电测深成果,布置钻孔验证。全区共施工钻孔15个,发现铅锌银多金属矿体14个,共估算(333)+(3341)矿石量437.25万t。金属量:铅30.13万t,平均品位6.89%;锌 7.61万 t,平均品位 1.74%;银 458.06 t,平均品位104.76 g/t;伴生铜1.73万t,平均品位0.40%。铅锌、银资源量均达到了中型矿床规模。通过本次找矿工作,总结出了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海拔地区发现、评价铅锌矿的找矿模式,可为相邻工作区寻找铅锌银矿床提供参考。

1 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出露的地层仅有中侏罗统马里组,岩浆岩为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构造主要为NEE向和NW向脆性断裂,矿(化)体均分布于中酸性侵入岩体外接触带马里组中,并受NEE向和NW向断裂构造带控制(图1)。

1.1 地 层

马里组(J2m2)在矿区内可划分3个岩性层:

(1)变质粉砂岩层(mst)。该层南倾单斜产出,主要岩性为变质粉砂岩,局部夹变质石英杂砂岩、变质粉砂质泥岩。该层为区内主要的赋矿层位,变质粉砂岩含有微量黄铁矿、磁铁矿、褐铁矿。碳酸盐呈粒状集合体、团块状充填在变质粉砂质泥岩裂隙中,金属硫化物呈粒状集合体在碳酸盐脉中分布。

(2)变质石英杂砂岩层(mss)。该层分布于矿区中部。下部以变质石英杂砂岩为主,局部过渡为变质石英粉砂岩。受岩浆作用影响,靠近花岗岩体接触带附近有较强的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该层为区内的次要赋矿层位,变质石英杂砂岩中含有透闪石、透辉石、黑云母、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

(3)砂质板岩层(ssl)。该层分布于矿区南部,主要岩性为砂质板岩。黄铁矿呈自形—他形粒状,含量为0.5%~2%,多呈星散浸染状分布,部分次生形成褐铁矿。

区内第四系分布较广泛,主要为残坡积物,为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块状岩石堆积体,分布于河谷两侧山脚地带及低缓山坡上,厚度为1~10 m,局部大于20 m。

1.2 岩浆岩

沿矿区中部自东向西有大面积的中酸性侵入岩出露,呈岩株状产出,其边部有岩枝和岩脉穿插于马里组。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副矿物中有磁铁矿。侵入岩控制了矿体的大致分布范围,铅锌矿(化)体均分布于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外接触带500 m范围内,明显受岩体外接触带控制。

1.3 构 造

矿区断裂构造为NEE和NW向两组,是区内的控矿构造。已知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化)体均产于这两组断裂破碎带内。断裂破碎带控制了矿化体的产出位置、形态及规模。

2 矿区物化探异常特征

2.1 地球化学特征

格玛矿区1∶5万水系沉积物10-乙1综合异常的主要成矿元素有Cu、Pb、Zn、Cd等,强度高,组合关系好,浓集中心突出,且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在10-乙1综合异常区中心带,结合地质路线观测,布置了网度200 m×40 m的土壤测量工作,控制面积为14.68 km2。测试项目为Cu、Pb、Zn、Ag、W、Sn、Mo、Bi等8种元素。

本研究通过开展土壤化探测量[6-8]在区内共圈出了单元素异常70处,圈定综合异常17个,其中甲类异常2个,乙类异常2个,丙类异常7个,丁类异常6个。以找矿效果最好的6-甲异常为例,对异常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该异常元素以Pb、Ag、Zn为主,伴生Cu、Bi,各元素异常特征值参数取值见表1。通过聚类分析,第一类为Pb、Ag、Zn组合,为一套中低温热液元素特征组合;第二类为W、Bi、Mo组合,为一套中高温热液元素特征。Cu、Sn与其他元素之间相关性均较差。

由土壤化探6-甲异常剖析图(图2)可知:异常呈近EW向椭圆状展布,面积约0.79 km2;Pb、Zn、Ag元素异常套合好,Ag异常具有三级浓度分带,Pb异常具有二级浓度分带,浓集中心位于异常区中西部;伴生的Cu、Bi元素异常面积、规模均较小,强度低,与Pb、Zn、Ag异常套合不佳,与聚类分析结果相符。

土壤化探6-甲异常面积大,元素组合好,Pb、Ag异常规模大、套合好、浓度分带明显,其中Pb异常为格玛矿区内面积最大的异常。异常处于花岗闪长岩体北侧外接触带附近,成矿条件有利,是区内最具找矿价值的异常之一。经过进一步工作,在异常区中部发现并圈定出了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Ⅺ号等9条铅锌矿体,其中Ⅱ号矿体是区内规模最大的铅锌矿体。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岩(矿)石物性特征

2.2.1.1 磁性特征

磁法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依据地质体中含磁性物的多少,可将隐伏的地质体信息提取出来[9-13]。区内岩矿石物性参数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各类岩(矿)石样品中磁性物分布不均匀,感磁较大的岩(矿)石,其剩磁往往也较大。综合分析区内的岩(矿)石磁性特征可知:沉积岩磁性弱;侵入岩磁性较强,且磁性物分布不均匀;含金属矿化岩石磁性强,磁性物分布不均匀。含铁矿化和硫化物矿化的层位能引起较高的磁异常,因磁性物含量极不均匀,磁异常多为高频。花岗岩能引起范围较大的异常,场值相对弱,异常多宽缓。

2.2.1.2 岩(矿)石电性特征

区内岩(矿)石样品电性参数测定结果见表3。

由表3知:区内石英砂岩、砂质板岩电阻率较高,均值大于16 000 Ω·m;极化率较弱,平均值不超过2%。花岗岩电阻率相对地层低,平均值为12 061 Ω·m;极化率变化范围较大,为0.3%~4.19%,与岩体从中心相到边缘相硫化物含量分布不均匀有关。铅锌矿化、铁矿化矿石电阻率全区最低,但极化率较大,最大为11.31%。跟据地质路线观测成果,区内未见碳质干扰层,为在区内利用激电方法进行找矿提供了很好的地电条件。

2.2.2 物探异常特征

2.2.2.1 激电中梯异常特征

本研究围绕化探异常、磁异常和矿化露头展开1∶5 000激电中梯测量[14-18],工作电极距AB=900~1 200 m、MN=40 m,测量线路100 m,点距为20 m,在矿区发现了4个激电异常。现以与土壤化探6-甲异常重合较好的激电中梯GJ-1异常为例进行叙述,GJ-1激电异常等值线分布如图3所示。

GJ-1号异常位于矿区东北部,呈近EW向展布,最大极化率为7.3%。本次以视极化率大于2.5%圈定异常[19],异常呈EW向带状分布,长约2 500 m,宽约300 m。在视电阻率平面等值线图(图4)上,该异常区呈相对低阻,故认为GJ-1异常具有低阻高极化特征。经地表揭露,在激电异常高值地段发现了9条矿体,编号为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Ⅺ号矿脉,激电异常与矿脉位置基本吻合,在矿脉中间极化率最大,矿脉两端尖灭处,极化率减小。据图3,激电异常带向东西两端均未封闭,延出中梯测量范围,且在东西两端均出现增大的特征,推测矿脉沿构造带方向有一定延伸。

2.2.2.2 激电测深异常特征

激电测深可以较好地反映矿化体的埋深[15,20],本研究依据矿区激电中梯测量成果,垂直于GJ-1激电中梯异常长轴方向布设了6条直流激电测深剖面(图3),点距20 m,采用等比装置,AB最大为1 200 m。现对主要剖面M2P16线的激电测深异常特征进行分析。M2P16线共完成测深点8个,测深极化率拟断面图(图5(a))上显示,C3~C4号点当AB/2为100~150 m时,视极化率有最大值8.5%,视极化率异常向北倾,推测极化体顶板埋深为60~80 m;当AB/2为300~400 m时,视极化率有最大值8.6%,视极化率异常分布呈等轴状,推测极化体深度为180~240 m。视电阻率断面图(图5(b))在C3号点下方显示有近直立高阻体,极化体产在低阻与高阻的梯度带上。地表露头矿脉赋存在石英杂砂岩中,矿体部位构造角砾岩化强烈,C4~C5号点之间地表见有矿化体,钻孔在200 m、300 m深处均见有矿体(图5(c))。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赋矿层位及矿化特征

矿体均分布于矿区中东部花岗闪长岩体南北两侧外接触带,受NEE向和NW向两组断裂破碎带控制。其中,Ⅰ、Ⅱ、Ⅲ、Ⅳ、Ⅴ号矿体规模相对较大,为区内的主要矿体。矿化与硅化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碳酸盐化。一般硅化、碳酸盐化越强的地段,矿体往往较厚,品位较高。

3.2 矿体特征

区内矿体均呈脉状,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变化,产状往往较陡,呈相距60~500 m断续分布的平行矿脉集群。

Ⅱ号矿体是全区现查明规模最大的主矿体,位于矿区中北部,大致呈NEE向展布于花岗闪长岩体北侧外接触带,赋存于F3断裂破碎带的中下部。矿体出露标高5 617 m,最低5 494 m。沿矿体走向160~240 m,控制矿体斜深103~306 m。矿体呈脉状,产状不稳定,东段沿地表有尖灭再现现象,深部连续性较好,内部无夹石,矿体形态复杂程度中等。矿体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变化,地表总体向南陡倾,倾向164°~187°,倾角77°~84°。矿体深部产状变化较大,矿体单工程最大厚度为8.89 m,最小厚度为0.85 m,矿体平均厚度为2.89 m,属厚度较稳定型。矿体厚度变化总体呈中间厚、两侧薄,地表厚、深部薄的变化趋势。

Ⅱ号矿体Pb最高品位23.81%,单工程平均品位1.16%~12.05%,矿体平均品位6.58/%;Zn最高品位6.07%,单工程平均品位0.26%~3.72%,矿体平均品位1.45%;Ag最高品位506 g/t,单工程平均品位24.14~350.90 g/t,矿体平均品位114.15 g/t;Cu最高品位2.83%,单工程平均品位0.08%~1.63%,矿体平均品位0.46%。

3.3 矿石特征

矿石结构类型主要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乳滴状结构、交代残留结构、结状结构、填隙结构和粒状、纤状变晶结构等;矿石构造以脉状、浸染状构造为主,次为网脉状、团块状、角砾状构造。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其次有少量磁铁矿和微量的磁黄铁矿、毒砂;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少量绢云母、白云母、方解石、绿泥石、钾长石、斜长石等;次生矿物有铜蓝、孔雀石、赤铁矿、针铁矿、褐铁矿等。矿石中金属硫化矿物多呈脉状、浸染状、团块状赋存于石英脉和碳酸盐脉中,其次有少量呈细脉状、细网脉状和稀疏浸染状赋存于石英脉两侧的围岩中。矿石在地表主要为氧化物矿,在地表以下1~3 m为原生矿。

3.4 围岩蚀变

矿体边界与围岩界线一般较清晰,局部呈渐变过渡关系。顶底板围岩主要为角岩化粉砂岩、绢云(黑云)石英角岩,局部为角岩化石英杂砂岩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角岩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其次为绿帘石化、纤闪石化、透闪石化、透辉石化等。由地表观察,矿体西段硅化、绿帘石化、透闪石化、透辉石化等围岩蚀变较强,东段则相对较弱。

3.5 资源量估算

参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 2002-01)等相关规范,全区共估算(333)+(3341)矿石量437.25万t。金属量铅30.13万t,平均品位6.89%;锌7.61 万 t,平均品位 1.74%;银 458.06 t,平均品位104.76 g/t;伴生铜1.73万t,平均品位0.40%。其中,(333)矿石量241.84万t,占全区总矿石量的55.31%。

3.6 矿床成因

格玛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与岩浆岩有关的热液交代—充填型,证据如下:

(1)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双源性,矿石中的Pb、Zn、Cu、Ag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体,其次有少量来源于地层中的变质粉砂岩、变质石英杂砂岩。

(2)矿体空间分布。矿体均分布于花岗闪长岩岩体外接触带的中侏罗统马里组变质粉砂岩、变质石英杂砂岩中,矿体具体产出位置和形态受NEE和NW向构造破碎带控制。

(3)围岩蚀变。围岩蚀变为硅化、角岩化,次为绿帘石化,显示出以中—高温热蚀变为主,伴有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的特点。

(4)岩石特征。赋矿岩石主要为碎裂角岩化粉砂岩,其次为石英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矿物在石英脉中多呈浸染状和团块状分布,在角岩化粉砂岩中则多呈细网脉状和稀疏浸染状分布,说明区内成矿作用以充填为主,其次为交代作用。

综上所述,格玛铅锌矿床成矿过程大致为:①燕山运动使区内马里组发生了变质变形,形成了NEE向和NW向两组断裂破碎带;②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使NEE和NW向两组断裂破碎带进一步错动、破碎,为含矿热液上升、运移提供了通道;③含矿热液在沿断裂构造破碎带和节理裂隙上升、运移的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随着温压条件及介质酸碱度的变化,在有利部位沉淀充填(为主)、交代(次要)围岩。

4 综合找矿模式

4.1 化探测量缩小找矿靶区

在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以及地质路线发现的成矿有利带上,进行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组合好、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突出,并具有较好的浓度分带的多金属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为成矿有利部位。

4.2 地质路线调查发现露头矿(化)体

具有碎裂或碎裂岩化结构并伴有角岩化、强硅化的变质粉砂岩、变质石英杂砂岩为找矿的岩性标志。燕山期侵入体外接触带1 000 m范围内为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地段;NEE、NW向构造破碎带为区内的赋矿构造,并控制了矿(化)体的形状、规模;地表具有明显的铁染现象,褐铁矿化发育,并常见有孔雀石化、蓝铜矿化等,常指示隐伏矿体的存在。强硅化、碳酸盐化为最明显的蚀变标志,角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也为找矿常见的蚀变标志。

4.3 物探测量提供隐伏矿体信息

(1)磁异常与矿体的关系。用磁异常圈定岩体的隐伏范围,划定成矿有利区域,马里组地层上的孤立高磁异常点,可直接指示铅锌矿(化)体。

(2)激电异常与矿体的关系。激电中梯剖面测量中,极化率≥2.5%的区域为成矿有利部位,极化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含金属硫化物的多少,是寻找多金属矿产的重要物理参数。

(3)电阻率异常与矿体的关系。矿体多产于构造角砾岩等构造带内,沿构造带多含水,形成低阻,呈团块状、网脉状的矿石也为低阻体,因而区内低阻体为找矿另一标志。

4.4 工程揭露评价矿床

对隐伏矿体进行槽探工程、钻探工程控制,并对矿体成矿潜力进行评价。

5 结 语

以西藏格玛村附近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0-乙1铅锌银多金属异常为例,构建了综合找矿模型,取得了理想的找矿效果。本研究构建的综合找矿模型为:①化探异常缩小靶区;②地质路线观测确定矿(化)体位置及延伸;③物探手段追索覆盖层下矿体的赋存状态;④槽探揭露确定矿、非矿和矿体规模;⑤物探手段推测矿体深部空间分布;⑥钻探验证、评价矿床成矿潜力。该模型可用于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矿产普查程度较低的地区,如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

致 谢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裴中朝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激电变质极化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大功率激电测深方法在豫西董家埝银矿床勘查中的应用
高频大地电磁测深与激电中梯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大功率激电测量在冀北温家营—马家沟银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变质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采用稀土-B复合变质剂提高ZG30MnSi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