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童谣提高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2020-08-15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吴汝涛
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 吴汝涛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刚步入集体生活,还未完全适应。在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与孩子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相结合。以童谣作为教学引导,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解析童谣,使幼儿感受童谣学习的趣味性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既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对思维活动的反应。3—6 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对于其口语的表达来说。在幼儿园中,对语言的运用更是无所不在,无论是在游戏活动、艺术学习,还是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都需要语言的互动。
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也将同步促进其交际意识、判断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够从语言中获取、提炼、筛选重要信息。小班的幼儿处于低龄段,其刚刚步入幼儿园,很多孩子对于集体生活还多有不适。为此,幼师更需挑选适合幼儿参与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其相互熟悉。因此,可积极地运用解析教学,以朗朗上口、韵律感强、易于记忆的童谣作为“黏合剂”,帮助幼儿寻找共同语言。
例如:在综合活动课程《嘟嘟爱上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授课,引出童谣教学“小鸟爱在枝头飞,小兔爱在草地跳,小鹿爱在林间跑,小朋友爱上幼儿园,唱歌游戏多热闹”。并为小朋友们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讲述嘟嘟上幼儿园的故事。从开始妈妈带嘟嘟去幼儿园,让大家观察嘟嘟的表情、猜测他此时的心情。随着故事的推进,教师可引导孩子们参与,以有效提问,使幼儿的关注力能够被教学情境吸引。如“嘟嘟在去幼儿园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做些什么?”“嘟嘟看到小朋友上幼儿园,他说了什么?”并让孩子们展开讨论:为什么嘟嘟后来喜欢去幼儿园了?让童谣贴近小班幼儿的现实生活,促进孩子理解学习。当其在与同伴游戏、看到叽叽喳喳的小鸟,也会忍不住地唱起学过的童谣。
二、学唱童谣,让幼儿在练习中提升语言能力
为了提升童谣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选择相应的音乐作为童谣配乐,使孩子被美妙的音乐所吸引,让童谣学习变得更加妙趣横生。在进行联合教学的时候,首先,教师应注重音乐与童谣应相贴合,使其能够起到促进童谣学习的作用;其次,还需与小班孩子认知、兴趣相符,如韵律较为欢快的乐曲;最后,应具有一定的情节性,能够形成画面感。以童谣与音乐的联合施教,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神奇的魔术盒》教学过程中,除了准备相应的教具,为幼儿营造生动、神秘的课堂氛围。在童谣施教中,还可引入配乐,用其烘托氛围,让孩子学会联系魔术盒的多样变化,展开“红色变樱桃,橙色变油桃,黄色变香蕉,绿色变青柠,紫色变葡萄”的童谣学习。在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其认知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其懂得用色彩去形容物品。
例如:在《我上幼儿园》的音乐学习中,教师也可挑选具有童谣性质的音乐作为施教内容,让孩子在领悟歌词意思中学唱歌,降低音乐学习的难度。可以以布娃娃作为教学“主角”,让已经具有幼儿园学习、生活经验的小朋友们帮助布娃娃适应集体生活。在教师的钢琴弹奏中,一句句地教会孩子唱歌。让孩子在音乐中学习、成长,逐渐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当家中的长辈询问其在幼儿园生活,提出“有没有想爸爸妈妈?”的问题时,其也会想到学过的童谣,从而流畅地回答道:“想爸爸妈妈,但是他们下班就会来接我。爸爸妈妈上班去帮助别人了,我上幼儿园长大了也能帮助别人。”
三、表演童谣,提高幼儿语言及肢体表达能力
当代社会中,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4+2+1 的家庭模式较为常见。孩子在家庭中被呵护、宠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众星捧月,易造成孩子娇惯自私的个性;而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亦或是信息时代下的“电子育儿”模式,使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语言能力发育欠佳。在幼儿园小班中进行童谣教学,不仅因为童谣体裁短小精悍,适合低段幼儿学习,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为了拉近童谣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教师还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童谣的表演学习。如此一来,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童谣学习体验,使其身体的协调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表演中,孩子也不再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需要与伙伴进行表演配合,在互助、交流中,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例如:在《香香的水果》综合活动教学中,教师可进行《秋季的田野》表演教学。让幼儿通过形象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的水果特点。从而在教学表演中学童谣:“大苹果,像太阳,吃起来,脆又甜;梨子黄,像月光,秋风起,挂满枝;橘子香,像灯笼,有营养,真好吃。”在表演中,使孩子感受丰收的喜悦,并可以表演后的水果品尝作为奖励,鼓励幼儿的广泛参与。随后,教师还可以简单的水果谜题作为教学互动,让幼儿开动脑筋去猜测,并说说自己的猜测依据。在生动、和谐、丰富的童谣教学中,促进幼儿的交流、表达。
例如:在《天冷我不怕》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展开表演活动,并穿插童谣教学,促进幼儿语言及肢体的协调发展。在唱童谣的过程中,进行表演编排时,可发动幼儿的参与,让其帮助教师一同“出谋划策”。这时候孩子就会去揣摩童谣的涵义,并思考怎样的动作能够更好地诠释、表现童谣内容。
四、改编童谣,以童谣学习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并具有璀璨的民族文化。教师在小班的童谣教学中,也应适当地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延伸教学中,使孩子走近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从小便培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并且,教师还可以改编童谣的方式,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协调发展。
例如:可选择适合低段幼儿学习的《笠翁对韵》。其内容丰富、包罗天文、地理及各种自然现象,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且对仗工整,非常押韵,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另外,《笠翁对韵》中还涵盖着词汇、修辞手法的知识,可作为启蒙童谣读物,以供幼儿学习。在“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的学习中,教师除了以生动描绘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还可发动幼儿积极思考,进行童谣的创编。在我所带的班级中,便有孩子提出了“内对外,黑对白。冰糖对藕粉。朝阳对月光,故乡对他乡”的创意之作。在幼儿的改编中,不应力求其韵脚多么准确,而是贵在使其发散思维、勇于表达。
综上所述,在幼儿学习中有效运用童谣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将促进其认知思维及感官能力发展,使其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并在快乐吟唱、相互交流中促进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阳光向上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