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0-08-14江峰琴

环境与发展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摘要:为更好地提高省内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水平,深入剖析影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为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供了良好借鉴。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11-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1.05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Jiang Fengqin

(Jiangs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Nanjing Jiangsu 210036,China)

Abstract:For bett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in the provinc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ata in-depth,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to existing problems, and offers insights into enhancing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kills and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ata.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Quality management;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1 江苏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截至2019年年底,我省环保系统共有通过计量认证的环境监测机构98家,其中省级14家(包括1家省中心和13家驻市中心),全省环境监测系统人员编制数为3 420人,实际在岗3 260人,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比20.6%、36.6%、19.6%。总持环境监测上岗证人数为2 462人,占在岗总人数的75.5%。全省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加强日常监督,基本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序运行,人员均能持证上岗,按时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中心组织的能力验证和考核。

2 江苏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2.1 人员问题

2.1.1 人员不足、人才流动性加大

随着环境质量为考核核心的提出,环境监测任务量逐年增多,人员编制和在岗人员数基本不变,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对监测数据质量产生潜在影响,有的基层监测站甚至难以维持监测能力。环保系统内监测机构待遇普遍偏低,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近几年人才流失到第三方社会检测机构的现象也日渐增多,监测队伍的稳定难以保障。

2.1.2 人员配备不合理、缺乏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

不少单位长期没有扩编,导致专业人员结构偏向老化,后备专业人才不足。随着污染源监测和环评、竣工验收等任务类型下降,环境质量监测要求提升,相关人员未能及时调配。事业单位升职、轮岗都可能导致研究型和专家型人才缺乏[1]。部分基层监测站从业人员专业不对口或业务能力较低的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影响监测数据质量。

2.1.3 人员培训不规范、责任意识不强

人员培训过分依靠科室,以老带新培训方式主观性太强,可能会造成技术偏差。监测人员对新规范、标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执行上有偏差。部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或对体系文件要求掌握不够,工作中不按流程走,不按规范做,比如对溯源和及时记录的意识不强,造成数据、结果的无法溯源。

2.2 仪器设备问题

2.2.1 仪器设备老旧更新、采购、报废管理问题

部分仪器使用年限长,维修次数增加,性能下降,急需更新。仪器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缺乏相对统一权威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流程。设备购置选型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采购调研不够充分,资金不足,监测人员在采购过程中无所适从。当方法标准发生变更时,如果需新增或更新仪器设备,由于当年缺乏资金预算,导致新方法变更滞后。

2.2.2 仪器溯源管理问题

部分仪器检定或校准指标不全;部分仪器尤其是进口仪器无法检定或校准(没有适用的规程);部分检定或校准规程没有随监测方法变更配套更新;检定后的确认是否满足要求,有的方法上没有明确;部分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后未确认就投入使用;仪器无明显的状态标识;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未按要求进行维护或维护保养不及时、缺少记录等。

2.2.3 基层监测站大型仪器利用率低,成为质管难点

基层监测站日常主要从事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一些常规项目监测,非常规项目任务量较少,气相色谱、原子荧光等大型仪器使用率非常低,监测经验不足,对于大型仪器的期间核查,非常规项目的异常情况的判断,都成为质量管理的难点。同时,这些仪器的维护、使用成本很高,日渐成为部分基層监测站的负担。

2.3 监测方法问题

2.3.1 方法体系不够完备

近年配套的部分仪器,配置较为先进超前,国内尚无相应的方法标准或规范,只能使用非标方法,不能满足常规用途(评价标准)要求[2]。部分监测任务没有规定监测方法,也没有相应的国标或行标方法,导致各机构间数据的可比性差。部分方法的技术或质量要求超前、过高或配套条件尚不具备,现阶段难以实施。

2.3.2 方法验证问题

部分制修订文本的技术细节存在问题,难以验证和实施;部分标准方法的验证过程中,经反复试验也无法完全满足方法要求指标;部分地区(人员)对新方法的验证过程中,未对新方法熟悉、理解、把控后就开展检测,或因为样品基体的原因所选用的方法不当,或没有去除基体的干扰,而导致验证结果偏离。

2.3.3 方法标准实施问题

多数正式文本不能在实施时及时获取(出版滯后),导致能力拓展和方法更新存在滞后。同时,由于生态环境部新标准发布与实施时间间隔较短,特别是年底大批标准发布,而单位账户冻结,且时间较长,无法购买新方法验证所需的标准物质,造成资质认定能力对应的标准方法未及时更新。

2.4 体系文件问题

2.4.1 体系文件的制定和执行均存在一定问题

制定方面,实际情况是一套体系文件需要同时符合(满足)CMA、CNAS和行政体系的要求,难度较大;执行方面,由于三个体系要求的侧重点不同,执行中难以同时满足,大概率是删繁就简,久而久之文本的规定易流于形式,而外审(CMA或CNAS)的监督往往是不够的(近年来频次还不升反降)。

2.4.2 外来文件问题

外部文件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或控制标准、监测技术规范、监测标准(含修改单)等,以及以行政文件形式下发的工作方案、计划、技术(质量)要求等。部分外部文件的执行具有时效性(如标准规范),但其往往不能及时获取。部分外部文件与内部体系文件要求不一致,同一监测任务可能需要执行不同的要求。

2.4.3 体系文件不完善

各站对部分准则条款的理解不一致,体系不完善,体系执行力差。部分监测站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相符合、执行不到位,如采样人员与样品分析人员无法独立、各类质量监督与被监督人员无法独立、工作类别与性质混杂,无法满足日常监测工作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3 对策建议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不能只靠监督检查,而要深层次地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后,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3.1 人员是保证监测数据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3.1.1 增加编制,引进复合人才

人员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最重要部分,随着监测任务的增加,适当增加监测人员编制十分必要。监测技术的研究、大型仪器的分析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学识、学历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在现有的体制下提高待遇收入,吸引高层次人才也是重点需要关注的问题。

3.1.2 人员配备和职责划分清楚

按大形势下监测任务的调整,随时调整单位人员配备,进行人员和监测能力的整合,明确质量管理、有机、无机、常规理化、生物生态等重要岗位技术人员配备数量、学历专业等要求。体系的运行必须进一步明确部门、人员、要素、程序之间的接口职责,做到每一个人有事做事,每一个环节有人负责。

3.1.3 加强人员培训考核和监督

对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坚持岗前培训与考核,多组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质量监督以及监测技术、新标准宣贯、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和交流[3]。省中心可编制统一的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操作规范和质控要求规范,或拍摄视频以方便全省统一操作。保证对监测人员有足够有效的质量监督,要把质量监督落实在日常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环节中。

3.2 切实保障好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3.2.1 仪器设备采购、维护、报废规范化

建立全省统筹管理机制,探索制定统一的仪器采购、验收、维护、报废的技术规范和规程。可以通过组织全省大型仪器设备的比对验证,对仪器的参数提出要求,确定几家产品质量比较好的供应商。加强大型分析仪器和其前处理设备的统筹考虑,在前处理设备种类和数量上做好相应的配置,仪器分析实现全过程自动化。

3.2.2 做好仪器溯源质量管理

建立与质监部门协调机制,满足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所需的检定、校准规程和检定、校准能力实际需要;暂时没有相应服务资源的情况下,省级可统一处理办法,以便满足监测数据溯源的质量管理要求。

3.2.3 大型仪器检测项目集中分析

大型仪器开机运行成本大,日常维护费用高,对检测人员素质要求也较高,在现有垂直管理体制下,可考虑做大做强各驻市中心的分析室、大型仪器室,基层监测站负责各辖区内大型仪器检测项目的现场抽样,将样品及时送交驻市中心进行分析,既节省人力物力,又能保证监测分析工作质量。

3.3 加强监测方法的研制、实施和学习

3.3.1 加快新方法标准的研制和实施

新方法标准的开发研制须适应新任务要求,新任务下达前,应充分调研所需方法的适用性和可实施性,避免盲目先行。应杜绝问题标准的出台,注意方法标准或规范开发与配套条件(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试剂材料、环境条件等)的协调性。新方法标准或规范发布和正式实施之间应有合理的过渡期;在发布同时,纸质版应同时可购得。

3.3.2 监测任务须明确监测方法

上级下达的监测工作方案中,应规定各项任务对应的监测方法(给出方法清单,含可选方法),尤其是不同类别任务(如例行、预警、专项、应急等)适用不同方法的须明示,非标方法的使用也需规定一定的质量控制要求,便携式仪器和快速测定仪器的使用范围应予严格限制。

3.3.3 加强新方法验证工作的交流学习

对于新方法验证工作,能力较弱的监测站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骨干到能力强的监测站学习交流,或请专家到现场指导,熟悉方法要点的基础,再对新方法进行验证。针对监测方法中可操作性不强的部分,进行征求意见论证后,进一步细化完善作业指导书,颁发统一要求,如国家地表水监测分析方法作业指导书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等。

3.4 体系文件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4.1 建立相应的省级监管机制(行政体系)

对各监测中心(站)内部体系文件管理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监督;对于CMA和CNAS体系,建议仅保留CMA,一则由于CNAS更适于市场化体制,且大部分质量和技术要求过于超前;二则由于CMA更适于行政型体制和管理能力水平的实际状况,且新的CMA准则在逐步向较高要求转化,有利于循序渐进。

3.4.2 增强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

体系文件是开展工作的指导和依据[4],体系覆盖了绝大多数部门和人员,要及时发现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提出修改措施加以完善。要确保各类标准规范准则的最新有效,为指导和开展实际的业务工作提供依据。

3.4.3 设计统一的环境监测体系文件模板

在垂改的大形势下,省级可设计统一的环境监测体系文件模板,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统一质量管理要求,便于基层人员操作。基层各站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改和增补。提供体系文件、监测报告模板、统一技术记录、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提高体系文件、监测报告的质量和可操作性。

4 结语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是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坚实支撑,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应从以上涉及可能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各方面去深入剖析问题,尝试一一解决,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好更坚实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秋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J].环境与发展,2020(06):164,166.

[2]宋佳宇.環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优化措施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05):152-153.

[3]赵湖南.探究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途径[J].低碳世界,2020(06):31-32.

[4]高甜.关于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1):45.

收稿日期:2020-09-16

作者简介:江峰琴(1971-),女,汉族,学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严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谁签字谁负责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