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价值

2020-08-14韩玲

青年生活 2020年28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音乐欣赏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对于学科理论思维的形成具有指导性作用。而作为在一定条件下定义为一种社会活动的音乐欣赏,在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音乐欣赏中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音乐欣赏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这两方面出发,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音乐欣赏;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践;对立统一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一种审美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音乐欣赏,其研究的根基也应当立足于实践。

从音乐的诞生之日起,音乐欣赏就相伴应运而生,在音乐欣赏的架构中存在着“作曲者-演奏者-听众”三维度。作曲家的实践维度表现为将头脑中的乐思梳理、整合,最终通过记谱法将其记录在乐谱上。随着现代社会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作曲家已经可以调用音源素材库进行实时的聆听、调试。但是,作曲家始终需要对其作品进行仔细地修改与架构。我们所熟知的曲式结构,例如:奏鸣曲、回旋曲、變奏曲等,就是在对作曲家几经反复的作曲实践中对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产物。“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无论是在音乐欣赏中所出现的各种曲式结构,还是音乐体裁、乐器,都是在历史的实践中经过大浪淘沙般的检验所沉淀下来的智慧光芒。正如毛泽东所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者,我们所熟悉的乐器之王——钢琴,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致在接受着社会实践的检验。虽然,早在15世纪以前就产生了以键盘带动羽毛管子拨弦的羽管键琴,但是,“直到1708年,意大利弗洛伦萨人B·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i)发明击弦进退装置,才有了现代意义上钢琴的雏形。”乐器形制的生成、变换,也无不是一种实践活动。

那么,是什么制约着这种实践活动呢?或者,这些如此种种的实践活动是以什么为导向呢?笔者认为,是以审美性为导向的。钢琴的音色在15世纪左右的时候因为音量变化较弱等种种原因,导致其音乐表现能力较弱。18世纪,经过改良后的钢琴,不但能够在音量上得到控制,而且还发明了踏板,这些无疑都增加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使得钢琴音色的层次愈加丰富,表现内容变得更加宽泛,这也使得听众获得了更好的审美体验。那么,为什么改良发展是为了使得听众获得了更好的审美体验呢?王次炤认为,“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表演家的表演,其最终目的都希望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作品或演奏的作品。”无疑,只有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作品、符合听众审美的作品才能被“选择”留存下来。“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纵观古典音乐欣赏的发展史,标题音乐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更广大听众的审美需求。用适当的标题去填补音乐语义性的缺失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在听众在音乐欣赏中联想与想象所能够给予的宽度,但是却会大大增加人们对于音乐的心理的接受度,降低门槛。使得一些听众不再觉得在音乐聆听欣赏中“不知所云”。而随之应运而生的各种形式的音乐导赏;对于音乐厅在修建过程中怎样才能给予听众更好的听觉体验,同样是为了使得这个音乐欣赏“三维度”中,受众群体最大的——听众,能够获得更好的审美感受。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聆听的也不仅仅是音乐,同样也是在聆听那时候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那时候音乐审美实践的历史。

二、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规律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价值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音乐欣赏中,同样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这为我们分析音乐欣赏中的矛盾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本章节,将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规律、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规律这两点对此进行论述。

(1)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规律

当我们作为听众进行音乐欣赏活动时,我们作为审美主体,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间对我们的欣赏客体,即我们所欣赏的音乐进行评判与审视,这便构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定位划分。但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我们了解到,在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不是简单的泾渭分明、相互对立、互不相干的,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例如,我们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若是一位没有储备古琴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在其记忆中也没有过多的储存关于古琴音色的记忆表象,或者说是对于古琴这一乐器门类觉得有些陌生的听众朋友而言,其获得的听觉审美体验是远不如一位有着丰富知识储备的听众所获得的听觉体验更好的。在这个音乐欣赏过程当中,欣赏客体是恒定不变的,但是当欣赏主体发生变化时,整个欣赏系统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想要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在客体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欣赏主体的审美体验质量,我们需要从欣赏主体入手。以此来达到更好的音乐欣赏审美体验。这也是在进行音乐欣赏之前,对音乐聆听主体提供相应的欣赏导赏的意义所在。

而当欣赏主体不变时,面对不同的欣赏客体,欣赏主体同样会做出对于是否符合主体的审美趣味给出评判。所以,当欣赏主体不变时,若是想要获得更好的欣赏审美体验,则需要审美客体尽可能地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趣味,以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在这个场域下音乐欣赏的质量。这也是作为演奏家及表演者一致追求的目标,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审美层次及感染力。

(2)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规律

在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论述之后,我们来对音乐欣赏中的微观层面进行内在地探究。来谈谈在音乐欣赏者意识形态中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规律。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是存在感性因素的,因为此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体验是如此的飘渺、如此地变幻莫测、如此地不知其来由。甚至同样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下聆听可能会有完全相反的听觉体验。音乐欣赏无疑是感性的,是赋予情感的体验。而表现情感却恰恰是音乐所擅长的,这也便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但是,音乐欣赏难道只有感性吗?音乐欣赏中若是有理性的参与,那么是如何生发作用的呢?在音乐欣赏中,对于作曲者而言,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表现在其作曲技法的运用上,表现在配器的选择与运用上,表现在和声的构架上,这些都是需要理性参与的;对于演奏者而言,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表现在下键的速度、表现在对于音乐速度的把控、表现在演奏过程中对于指挥手势的反映、表现在与演奏同伴相互配合时的精确,这些也无不需要理性的参与才能够完成;对于聆听着而言,音乐欣赏中所聆听到的不同乐器的音色、对于演奏者诠释乐曲的完整度、对于乐曲进行的情况、奏乐间歇是否应该鼓掌等问题也是需要理性地参与才能够完成的。所以,进行音乐欣赏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参与,在这个活动中,感情与理性同时作用,且相互影响。光有感性的参与而无理性,则会迷失在一片情感的海洋中,无法找到灯塔,失去方向;但若是只有理性而无感性的参与,则聆听音乐就如同嚼蜡般索然无味、了然无趣。我们只有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保持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在音乐欣赏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人们正确解释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时代的洪流中愈加展现其智慧的光芒。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同样能运用其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进行思考与提升,为音乐欣赏更好地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柳良:《音乐之旅》,四川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10期,第31-32页。

[5]王次炤:《论音乐欣赏》,《人民音乐》2004年第2期,第34-37页。

作者简介:韩玲(1995.06.1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靖江,学历:硕士在读,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高师理论(音乐美育)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音乐欣赏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荒原》主题的辩证法解读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