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会文化变迁下靖西壮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演变

2020-08-14颜士杰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曲调壮族民歌

颜士杰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谱例对比观察社会文化变迁之下的靖西壮族民间音乐风格及功能演变痕迹。

关键词:靖西壮族民间音乐;发展演变

靖西壮族民间音乐在当地壮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靖西壮族民间音乐在风格以及音乐功用的构成上都产生了发展演变。

一、汉族音乐文化的植入

靖西是我国全国人口比重最高的县级行政区,但历史上与汉族同胞的往来密切,在汉文化的包裹与冲击互动之下,靖西当地民间音乐文化不可避免的受汉族音乐色彩点缀。例如靖西壮族民歌“马驴调”,“马驴调”为靖西壮族民间舞蹈“马驴舞”中伴唱所用,也称作“马绿调”“马鹿调”,据《靖西县志》记述:“唱词中有‘马驴从云南来的句子,所以断定马驴舞来自云南1。”而马驴舞中用竹编“马身”套于人的表演形式,也近似安徽、福建、江苏等地的“竹马灯”。再如靖西县城逢年过节人们用以表示祝福的民歌唱调“采茶调”,靖西山歌协会会长陆志伟先生对靖西“采茶调”描述道:“靖西并不产茶叶,只听老一辈便这么叫。”其在音乐形态的表现上,更是有明显的外来印记,在此笔者将靖西县城“采茶调”与江西省“采茶谣2”进行对比,为更直观了解,均以C为宫记谱:

两首民歌不仅曲名相近,对比谱例,音乐方面,正如框定处所示,二者旋律有着极高的重合度,二者为同宗性质民歌。据《靖西县志》记载:“宋末元初江西汉人张天宗,因起兵抗元失败,率众抵归顺州落籍。迄至明永乐年间被镇安土官所杀,占领全峒地。清雍正年间归顺州改土归流后外商落籍日多,今诸私家碑牒多祖筹广东,其余为湖广与浙江、福建等省。民国后,钦州、玉林五属上云南贩烟土客居县内各地不乏其人3。”“(采茶剧)清末外地传人一种剧种,流行于新靖、岳圩、壬庄、禄峒、荣劳、龙临、安德、渠洋、魁圩等地,唱腔有湖南调、采茶调、送花调、四季调等,一般在春节时间演唱,唱者男女均有,锣鼓配合,挨家拜年演出,唱毕家主赏给封包钱……(采茶)清末外地传人,壮话演唱,个别参杂少量汉话,曲调简单,正反两个调,有彩调味道。演唱内容有唱十二月采茶歌,有唱民间传说故事或历史英雄人物,还有节日祝贺词等。唱词皆以七律韵音,一般在春节期间活动4。”历史上,靖西人口构成中不断有汉民的融入,据此看来,靖西作为壮族聚居地,种种文化事象却反映出汉文化影子,似乎得以合理解释。学者黄允箴于《纵横民歌时空——黄允箴音乐文集》中曾论证“采茶家族”源于江西地带,并且江西与江浙地区流布大量近似曲调5,然而《靖西县志》在对当地曾流传的采茶剧介绍中将“采茶调”与“湖南调”并列提及,看似靖西“采茶调”与湖南脱不开干系,历史上靖西曾有浙江、广西钦州、玉林人融入,浙江、广西钦州、玉林均有近似曲调。在此看来靖西“采茶调”缘起于何处?是由江西直接传入,还是经浙江、湖南、钦州、玉林等地辗转间接传入?在时代的斗转星移下,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靖西“采茶调”并非缘起于本土,而是经人口流动等媒介,在靖西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当地特色的民歌曲调。在唱词上,江西“采茶谣”唱词为“茶树青青生嫩芽,茶娘工罢看晚霞。”在传入靖西后,靖西劳动人民并不以茶业作为主要生产,因此靖西壮民取之唱调,替换唱词,演变成逢年过节人们用以相互祝贺的唱调。

二、靖西宗教仪式音乐世俗化演变

随着科学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人们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更多选择相信科学,而不再完全依赖于宗教仪式中鬼神的作用,传统宗教仪式音乐亦随着时空的变化中逐渐从“娱神”“通神”功能中走向“娱人”。

“巫”是靖西民间信仰中具有沟通鬼神功能的神职人员,通常为女性,民间祭祀、祈福、消灾、请神、驱鬼、占卜等活动中,往往都由“巫”作为执仪者进行操办。“末伦”是靖西壮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民间说唱曲艺,其中的唱调“末伦调”中的“末[m??t??]”汉义为“巫”,“伦[lan??]”有连续不断念念叨叨之意,曲调名称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末伦调”与民间“巫”宗教仪式唱调之间存在关联。靖西民间艺人朱祖线对“巫”仪式唱调的描述中曾言:“它(‘巫唱调)听起来跟上甲末伦差不多一样,大家都是‘末(巫)。”笔者将靖西魁圩乡巫职人员于仪式中所唱唱调旋律与靖西上甲“末伦调”《别情》以C为宫记谱进行对比从音乐形态上看,两者的亲缘关系再次得以印证:

魁圩巫婆于仪式中所唱唱调始终围绕“la do re mi”几个音展开,与上甲“末伦调”《别情》一致,甚至《别情》中可以找到多处与魁圩巫婆唱调旋律音重合度极高的音乐片段。《壮族文学史》对“末伦”艺术的发展过程如此描述:“最初人们称之为‘末能,‘能即坐之意。是巫婆坐场祷鬼神时所唱的一种曲调。后来又出现‘末生之说,‘生即未成熟,指非正式坐场的闲吟清唱的散板巫调,多为叹苦情、思离别、诉衷怀。到清朝末页,人们对叙事巫调加以改造,用三弦伴奏以专门说唱故事为主要内容,便使这种曲艺发展成为‘末伦的固定形式6。”由此可知,民歌“末伦调”与靖西民间宗教仪式“巫”唱调的关系为:“末伦调”从“巫”唱调中脱胎。

除“末伦调”,此类由宗教仪式音乐世俗化发展形成的靖西壮族民歌唱调还包括“嫦娥调”,它由“请囊胲”仪式中的仪式唱调“囊胲调”发展形成。“请囊胲”为我我国德靖地区与越北一带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女性群体通过祭月请神附体以获得“巫”力的民俗仪式,音乐作为仪式中沟通神灵的媒介。笔者将于靖西武平镇中达赖屯“请囊胲”仪式中田野调查中所采录的仪式唱调“囊胲调”与靖西民歌曲调上甲“嫦娥调”二者进行对比,为方便观察,统一以C宫记谱:

从“囊胲调”到“嫦娥调”的世俗化发展中,其曲调因流畅温婉的特点得以较大程度保留,近年来“嫦娥调”频频出现于县内大小文艺晚会,节目呈现中或多或少还遗留有“近信仰”的印迹,只是舞台呈现的“嫦娥调”其功用完全用于“娱人”而非“通神”,如一些“一对多”对唱表演形式中,由一人扮演“嫦娥”,众人扮演村妇,这与“请囊胲”仪式参与人员构成相近。再如“请囊胲”仪式中,农村女性群体通过歌唱向神灵询问来年收成,寻求庇护等,本为人问神答,而世俗化过程中则衍生出以男女盘歌问答的表演形式,如男问:“Gij saeng youq daengz geeng na neeng?gij saeng youq daeng geeng naj kaemj(什么山上脸通红?什么山上脸朝下?)”女答:“Du lengz youq daengz geeng naj neeng,hoi ngix youq daeng geeng naj kaem.(猴子山上脸通红,蜗牛山上脸朝下。)”。

结语

在社会文化演变进程之下,靖西壮民在与汉族同胞的密切往来之中,较大程度吸收了汉族音乐“采茶谣”唱调旋律,而替换壮语方言唱词而演变称为如今风格独特的地方曲调,使得靖西壮族民间音乐文化在构成上呈现出多元的风格与色彩,另外由于时空的演变,科学的发展,人们认知与需求的改变,靖西民间宗教仪式唱调在文化适应的作用之下,其功用逐逐步转向“娱人”。

注释:

1广西靖西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西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268页。

2曲谱来源:《中华民族歌谣选集(第1集)》,中国出版公司,1982年,第134页。

3廣西靖西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西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298页。

4广西靖西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西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268页。

5黄允箴:《纵横民歌时空——黄允箴音乐文集》著,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76-96页。

6欧阳若修,周作秋 黄绍清等编著:《壮族文学史 第二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49页。

参考文献:

[1]广西靖西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靖西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黄允箴著.纵横民歌时空:黄允箴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文化变迁中中越边境壮族、侬族民歌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8XJ11)”成果。

猜你喜欢

曲调壮族民歌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壮族迎客歌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壮族山歌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