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战士》——鲁迅之“自画像”
2020-08-14李达
摘要:《这样的战士》是鲁迅对于自身的一幅自画像,战士是有着清醒理性精神的行动派,具有看穿一切虚妄的辨别能力,战士是明察秋毫,沉着从容并且韧性不断的,这样的战士具有多样的气质和性格特征,包括思想、意识和精神特征,这也是鲁迅对于自身的一个暗示。
关键词:战士;鲁迅;自我形象
鲁迅在创作《这样的战士》之前的沉默期,正是女师大反抗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段时间,女师大事件以及与章士钊、杨荫榆等“正人君子”的论战是鲁迅写作《这样的战士》的一个“背景”,这篇文章更多地是鲁迅比较清醒且自觉的“展示自己的一个尝试和探索。那么在《这样的战士》中鲁迅所刻画的“战士”或者说表现的自我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战士”从外部到内部的一个整体形象。
一 、孤独且有勇谋,思维敏捷
诗人首先在鲜明的对比中刻画战士形象。“非洲土人”和“中国绿营兵”都装备有新式武器,反观战士他的装备并不精利,只是拿着最朴素的投枪,不依赖援军,独自一个人走向敌阵。这里的“蛮人”和“非洲土人”是对立的形象,“蛮人”是相对于“文明人”而言。在五四时期,新文化战士往往把“文明”和“礼教”联系在一起。鲁迅说:“一面制礼作乐,尊孔读经,....而一面又坦然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做着虽蛮人对于同族也还不肯做的事....”1在当时鲁迅看来,前者是愚昧无知的,是疲惫不堪的,他们是帝国主义和封建王朝豢养的走卒,鲁迅是予以彻底否定的。而蛮人是毫无伪饰的,相比于前者,战士从不假借外力,只依靠自己也只有自己,同时也透露出战士是孤独的进行着战斗的,这一时期的鲁迅有了一种苦闷,孤独之感。但是并没有停止战斗,投枪作为武器短小精悍,這种武器的选择一方面体现了战士刚勇的一面,另一方面,若不幸一击未中,则是需要贴身肉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战士在战斗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头脑灵活,行动敏捷。因此,从自画像的角度来说,这个“只有自己”且手里拿着投枪的战士,显然非常符合鲁迅本人的特征。从开篇前两节就可以总结出战士或者说鲁迅的第一个精神特质:一个思维敏捷,刚勇有谋略,行动灵活的孤独“行动派”。
二、清醒冷静的理性精神
战士面临的斗争是异常激烈复杂的,敌人是特殊的无物之阵。鲁迅自己在“碰壁”的话题中讲到鬼打墙一样的无形的,随处可见的“壁”的状态,并指出那正是中国现实中的战士的处境和状态,在《这样的战士》中,鲁迅将这种“鬼打墙”的体验以“无物之阵”来命名。“它是鲁迅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尤其是对于中国殊异的思想文化语境进行考察的惊人发现,带有个人鲜明的主观倾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和历史内容”2在这里,无物之阵的主要武器是:“点头”,这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这种敌人才是最厉害最难于对付的。这些敌人都会假借各种名目,摆出一副“公理”“公允”“正人君子”等道貌岸然的样子来实行最为虚伪的罪行。
他以清醒的头脑,识破敌人所表现出的欺骗性,不受他们的蒙蔽,一切都逃不过他锐利的眼光,各种伪装和假象在其打击下都原形毕露,一个头脑冷静理性的战士是不会上当受骗的。鲁迅曾说:“向来我从不相信国粹家,道德家之类的痛哭流涕是真心,即使眼角上确有珠泪横流,也需检查他手巾上可浸着辣椒水或生姜汁。”3因此在“各式好花样”中,依然“举起了投枪”.战士或者说鲁迅在与敌人的第一次交锋中显现了第二种精神魅力:清醒冷静的理性精神。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别能力
鲁迅在现实中必须面对“敌人”总是自我标榜“公平”,这些都是用来隐藏居心和鬼胎的衣裳,鲁迅指出,这样的名实不副,历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是通过“读经”而掌握的,经典读一点就可以知道“怎样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然而能够假借大义,窃取美名”4“要做事的时候可以授引孔丘墨翟,不做事的时候另外有老聃....”对于这种“蒙着公正的皮”的伪君子,鲁迅认为他们“所表白的不过是自己的阴险和卑劣”战士不会被他们外在的虚伪欺骗性所蒙蔽,也不会相信他们的“作证”,在这里凸显了战士的第三种人格魅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极高辨别能力分析能力。
“再见一式的点头.....”的情景突出了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消耗着战士的生命。鲁迅说:“我常常当冲,至今没有打倒,也可以说每一战斗,在表面上大抵是胜利的。然而,老兄,老实说吧,我实在很吃力,笔和舌,没有停时,想休息一下也做不到,恐怕要算是很苦的了。”5“无物之阵”以虚假的“太平”粉饰、奴化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扬一往无前的连续作战精神,这种“清醒充分的现实性态度,一方面给鲁迅战斗带来了高度的自觉,然而又使他悲哀的意识到,所谓现实不过是由一股模糊的社会势力所组成的‘无物之阵”6
鲁迅先生对“无物之阵”的中国文化语境、传统和劣根性知之甚深:“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的有自知之明。”7这是对于中国人抗战的一个非常沉痛的总结,但是在《这样的战士》中,“但他举起了投枪”这一句在文章中出现多达5次,而且频率渐快,这是鲁迅倔强性格的体现,也是“韧”的战斗精神的体现,是在绝望中的一种反抗,只要这样做也只有这么做,再从本质来看是鲁迅的一种认真执着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念,这里就体现了战士或者鲁迅的最后一种人格特征:韧性不懈,决不妥协。
在这个意义上,经由《死后》的创作迎来了从“死”的世界生还的鲁迅,面临的就是这种对他而言几乎可以说是闯进不毛之地的消耗战。即便已经预料到了现实的艰难处境和悲剧性的死亡结局,仍然选择坚守到底,在绝望的抗争中把握自己。《这样的战士》所描绘的是正视衰老和余生不多,决心继续目前这种消耗战的鲁迅的自画像。
参考文献:
[1]鲁迅.华盖集续篇·马上支日记.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李玉明.“人之子”的绝叫.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鲁迅.十四年的读经.1925.
[4]鲁迅.华盖集·“碰壁”之余.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 张洁宇.独醒者与他的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李达,女,汉族,山东临沂,19960110,研究生学历,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