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辽阔的教室
2020-08-14王建
王建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但无法改变生活的方向。在疫情的威胁下,繁重的学业中,我们无法忘记这个春天的样子。教室变得辽阔,在辽阔的空间里,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我藉着课堂引发学生散发人道的芬芳,绽放理性的光彩。
其实有一百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希望一线教师能高质量地完成线上教育教学任务。无法看到学生反应的课堂,不便上交批改的作业,不能及时跟进的反馈等问题,让我在网课之前忧心忡忡。另外,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等问题也困扰着作为班主任的我。怎么办?我始终觉得做任何事情之前,思想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我相信,只要师生都做好思想准备,用心对待问题,网络课堂定会呈现一片新天地。
网课伊始,我用了意大利诗人马拉古兹的一首儿童诗《其实有一百》作为交流的开始: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歌唱 ,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探究,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我想听听同学们对网课的看法,对开学延期的想法。课堂上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学生很高兴,觉得很久没有如此长久的假期,甚是激动;有的学生很担忧,觉得自己的自觉性不够在家学习诱惑性太大,有些担心;有的学生很积极,觉得这是一个考验自己的机会,颇为自信。但,当我用课件上给大家播放自己收集到武汉的战“疫”情况,和全国各地的“疫”情时,学生沉静了好多,一下子在讨论个人学习的“小范围”上多了一些“大情怀”的隐忧。我问学生:假如让你来指挥这场“战疫”,你将怎么办?
救人,是一件能激发学生关怀他人生命热情的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很多说法难免想当然,但是这些想法是学生们内心真实的呐喊。我让学生课后搜集相关材料,分析思考,学会辨别,去伪存真,提出意见,形成文字,以便交流。当学生真心去了解的时候,就会像《其实有一百》中说的:有百种语言,百只手,百个念头,百种思考。他们会发现很多“真善美”,也不会忽视“假丑恶”。高中学生面对这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有自己的理性认识,进而激发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一个很好的基调。
用诗词抵抗恐慌
疫情当前,社会有恐慌,学生有焦灼,何时返校,不得而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真而有效地上好每一节课。我们组内老师一起商定教学内容,最后决定主抓两块:“阅读与思考”和“关注与写作”,先从《唐诗宋词选读》学起。如此安排,一是因为教学进度;二是想与同学们一起用诗词抵抗心中的恐惧。整个过程中穿插一些有深度思考的写作。我们一起学习李璟和李煜,“多少泪珠无限恨”“梦里不知身是客”,感受他们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我们一起学习晏殊和欧阳修,“燕子来时新社”“庭院深深深几许”,感受他们以婉约的风格写就温润秀洁与理旨深远;我们一起学习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十年生死两茫茫”,感受其以横放杰出的情感写出的雄壮超脱与沉挚深永;我们一起学习姜夔,“波心荡冷月无声”,感受其以“沉着幽微”的诗句写出的城市记忆与灾难文学……
特殊时期,隔离在家,人难免会感到孤独、烦躁,甚至还有些恐慌。阅读给我们以心灵慰藉与精神力量,它能帮助我们排遣孤独,抑制烦躁,克服恐慌。疫情期间是引导学生静静地阅读,深深思考的好时机。为帮助同学们在特殊时期进行阅读学习,我编制了“灾难当前”专题群文阅读,设置“探究思考”,以任务驱动深度阅读;配置“拓展链接”,以材料延展阅读视野。我前后共编制了“灾难当下,我们要……”“人类,在与灾难抗争中进步”“名家灾疫经典诗文”“《红楼梦》中的灾疫描写”“‘冠状病毒怎么回事”“影视中的灾疫经典”“战‘疫中,言语的力量”“疫情当前,古代思想家有话说”七个专题阅读讲义供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考。这些文章给我们以理性反思的力量,让我们认识到人的脆弱与强大。
在诗词的学习与专题阅读中,我试图引导学生:不管什么样的日子,我们都能努力把它过成诗。我们希望学生能把这些作为源泉,流向自己生命的深处,慢慢圆融自己的心智,进而达成语文生命的美学使命。
教室上方的星空
与学生一起学习诗词与阅读专题之余,我还安排相关的写作。写作主要内容是针对我们学习的诗词和时下的社会情境。我与学生一起试图打破时空的阻隔,走到诗(词)人面前,聆听其心音,丰富自己的情思;我与学生一起立足当下,深入思考,提升自己的思维。最后形成文字,见证成长的证据。限于篇幅,略举两例。
比如鉴赏秦观的《踏莎行》有学生写到:
我觉得秦观这首词的妙处,在于他将心中愁、恨散落在虚幻的意向里,而不是通常的借景抒情。心中的情是和假象的形象相结合的。开头三句中的“月”和“斜阳暮”并不冲突,只不过是他先大致描写了一下内心的迷茫缥缈的心界,然后转到现实中五感皆是愁苦的景色。这样象征性的句子比普通的那些诗词更具有代入感。亦情亦景,亦真亦幻,失和迷的冲突间就让人置于其中了。
秦观这首词里,“失”“迷”“断”“无”“闭”“锁”一步一步推向最后那个“砌”,重重一笔,无声中给人肩头心上被巨石所压之感。我觉得秦观的愁苦就是这样,他不像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意磅礴蕴含无尽哲理,不像柳永“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绵绵婉转有人情味,他的愁苦分明有千斤重,但是他不会说自己愁在哪,不会说具体的愁法,只是描摹一下自己现在的心情。这样的愁苦是悄无声息的。尽管悲歌也不得痛快,是不能直言的。
他的苦是隐在内心深处的,是隐在“雾失楼台,月津迷度”里的。
李清照曾经说过秦观不知道怎么用典故,这我就不认同了。新文化里一再强调要“去典故”,但是你能断言我们日常说话里没有用典吗?“流水”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开始就一直将时间流逝这层含义隐藏到了这个景象里,外国文学里就没有这层意思,在他们那边流水象征着生命的律动,像藍色的玛瑙河那样。你能说我们的现代文化已经与用典断根决裂了吗?秦观在这首词里用的典,都是极其常见、为我们熟知的,像“桃花源”“杜鹃”“梅花尺素”“湘江”。吉劭居老师就这样点评:“如果写词都要让人翻字典查典故,那就没意思了。”
面对疫情,学生为武汉,写下一首歌:
空气中的年味有一点淡
房间里的光线有一点暗
风暴中心的城市
有风吹来凛冽的寒
白昼的天空少了一点蓝
漆黑的夜幕下月色阑珊
风暴之外的人们
合手祈祷着平安
但是我知道
前方一定有光
所以我会勇敢而坚强
众志成城 从此不再迷茫
因为我知道
前方一定有光
所以我会炙热而坚强
奋力奔跑 搏击狂风巨浪
长街上的街灯有一点暖
漆黑的夜幕又见星河璀璨
携手并肩走
风暴中的人们从不孤单
深冬里的空气有一点冷
阳光却灼灼透过了云层
无私的援助
不论何时都心存感恩
但是我知道
前方一定有光
所以我会炙热而坚强
奋力奔跑 搏击狂风巨浪
正是我知道
前方总会有光
所以我会勇敢而坚强
众志成城 从此不再迷茫
我相信
冬天总会过去
因为我知道
春天终将来临
所以逆光前行
不畏身畔风雨惊心
我知道
一定有光
我会勇敢坚强
奋力奔跑
炙热滚烫
疫情期间,几十个家庭组成的虚拟教室,学生写出这些文字,让我们发现教室上方有灿烂的星空,四壁消失,辽阔的世界出现在面前。教室变得辽阔,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学生认真参与写作后,在课上我们选取呈现,同学之间交流时,又可以彼此启发,对同一主题有开放而深入的理解与表达。
生命绚烂在树上
在开学前夕,网课即将告一段落,我试着从教育和教学两方面,搜寻记忆光点,照亮开学行程。首先,我召开一次家长和学生同时在线的会议,在会上我跟家长与学生说道:“神兽归来,指日可期,某地樱花晚开,大概只为等你。”开心之余不能忘记以下几点:居家准备开学,如实填写申报;做好返校准备,加强中途防护;携手科学防护,共护校园净土。我们形成一致认识:要想更好地感受校园里明媚的阳光、自由而清新的空气,就必须共同为开学作充分的准备。
另外,我和家长及全体同学决定,从书卷中抬起头,戴好口罩,步出家门,独自寻“春”,“发现真、定格善、留住美”。任性一把,把错过的春天,统统还给我们。我和同学们一起读诗人杜涯的长诗《星云》:“……生命绚烂在树上,美在一滴雨里,美在清晨的露水和谷物的成长中……”
作业中“照片”与“文字”成为大家在疫情中的“春之表达”。选取部分作业如下:
醒来
粉色的衣裳
唤醒来一声惊雷
她想吵醒沉睡
看见清风燕儿青葱
吹散了雾霭
雨湿了衣裳不怕
她还是个小孩
不会长大啊
重逢
我把春天塞进口袋
归途中,又遇一树清甜
我问黄昏中的玉兰花
“我们,是重逢了吧?”
我也没有必要回首
与期待重逢
于是
于是
这样安静的夜晚里
在转角处撞上
恰到好处的春天
望见
那一瞬
乍破了天光与破晓
我在幢幢的花影中
望见了时光。
将来
风吹来
光的种子都飞向
我的眼睛
冬天的沉寂终于
压弯了世界的枝桠
散落下
一阵春天
寻美之旅中的灵光一现,有着少年美好的俏皮与情思。也许文字不够精致,但这是少年们最敏锐的直觉。在交流中,学生实现心灵互访。我们有理由相信,多年以后,面对世界,学生们会想起2020年这个特殊的冬春——这个并不遥远的寻美之旅。
德国思想者瓦尔特·本雅明在论述卡夫卡的小说时,有个很好的比喻。他说,展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如蓓蕾展开为花朵,一种是像孩子把折叠的纸船展开为一张白纸。这次疫情一度使我们处于封闭之中,使整个社会处于停摆状态。辽阔的教室,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加辽阔的心境,不管在哪里,光能照进来,风能吹进来。疫情过后,我相信我们不会像折叠的紙船展开为白纸,只是简单地恢复原样;而是如蓓蕾展开为花朵,在疫情中成长,在疫情中成熟。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