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师出发: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2020-08-14黄传福

师道 2020年7期
关键词:意识高中语文评价

黄传福

高中语文是语文学科中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是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关键衔接阶段,语文的学科性质与人文素质存在着天生的契合,尤其是语文课程还承载弘扬民族精神、立德树人的重任。具备鲜明的课程意识、拥有独到的课程理念,对课程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领域延伸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实践者,必须具备课程意识才能更好地紧跟教育形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具备较强的课程意识,可以准确把握课程实施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能力,而不是把“课程”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引向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有可能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做出准确的诠释。

一、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意识的认知是“教学理念”或者“教学观点”,“教教材”的做法依然存在于各种现实的教学活动,但已然丧失其新时代立足的凭据。传统教育模式中的高中语文教师对现实课堂教学鲜有将课程意识融入者,或者限于教师自身学识与教学认知,毫无能力生成课程。

从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而言,大多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倾向于把‘课程看成是学科或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单一,课程观仍很模糊”。而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想要对新课程持积极客观的态度,首先就要对语文课程意义和课程实质有明晰的认知,其次要普遍认同在生成语文课程观念和开发课程资源时的课程意识。众所皆知,课程知识是课程意识形成的主要原材料,教师如果对课程知识理解不充足、学科知识储备量少,就很难形成课程意识,或者形成的课程意识浅薄。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学观和教学意识的体现比较少,尤其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教学,长期处于“教育+学科”混杂的教学模式。这种经年累月形成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科知识线性化,同时让知识评价体系渐渐趋向于单一化。新课程改革后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在学科知识建构上形成了多层复合模式,要求教师掌握的教育心理知识、语文理论素养、学科课程知识都已经产生质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清晰认识到这一点,才可以更好地适应教学新形势。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须让课程目标先行,对自身的课程活动持肯定态度,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反馈及时调整自身教学方式,必要时还必须采取全新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学习。但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是依照考试大纲来处理教学内容,而忽略了与课堂练习更为紧密的课程目标。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大纲逐步被新课程标准替代,但由于高校选择人才的客观需要,考试大纲仍然得以保留。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考试大纲和内容依然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有着较强的统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在短时间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

二、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策略

(一)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强化学科课程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知识是课程意识的出发点,也是课程意识得以强化的基础。如果课程知识缺乏,自然就难以形成本学科课程实践所需要的课程意识。一定程度上,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缺乏,主要是因为缺乏课程知识。长期围绕考试大纲构建的学科知识结构无法帮助教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意识,而且由于知识固化的原因,大多数以传统教学理念为主要指导的教师的课程结构和知识理论相对零散且陈旧,很难形成符合教育新形势的课程意识。例如传统教学模式上,对教育情境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讲授就相对较少,这往往会让高中语文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而忽略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知识的构建。

以情景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而自主创设文本场景,而且这些文本场景往往又会带上个人鲜明的情绪色彩。如果教师没有在教学情境中强化课程意识导向,增强文本的审美体验,那么课堂气氛与教学目标往往就难以实现。以《赤壁赋》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如果预先从网络下载相应的教学音视频内容,在文本阅读的时候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时情感波折,“从景入手,由景及情,由情及人,由人及理,人、景、情、理熔于一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清风明月洗铅华》语),每处情感波折之处都配合对应的音视频资料,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文本的美。但是如果只是在实际教学中单纯讲授文本,解析知识点,将语文教学的学科知识与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混淆,不重视语文课程理论知识,只求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现代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深刻认知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现代语文教学弘扬的是“语文素养”而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语言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积累、学习方式、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他更注重语言的准确、鲜明、实用,更侧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创新思维培养,在语文教育的观念上,要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育观念转换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更注重教育内容的相互联系,要求现代教育中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体系(如丰富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论等综合性的教育知识),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掌握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方式、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措施等多元化知识。

(二)賦予教师课程权利,强化应有课程意识

教育学范畴的课程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分析教学本质可知,教师是教学实践的引导主体,学生是教学实践的接受主体,只有对教学实践情景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做出正确的课程决策。教师的课程意识必须由对应的制度来强化保障,才有可能较好地实施教学实践,即我们应“赋予教师课程权利”。从课程本质的角度分析,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在讲授文本内容的时候,必须具备符合教学内容和教育情境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其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和教学实施行为都有其合理性,如果弱化或者剥夺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权利,语文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学科浸润就只能参与到课程发展和实践的浅层,而没有实质内容。

赋予教师课程权利,其实是以强化课程意识为目的来激发教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此来生成高质量语文人文课堂。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管理与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没有课程实施的研究开发权利,教师在课堂上就无法根据课程要求选择符合教学实践的讲授方式;没有课堂管理权,教师就无法在教育法律与章程中给学生做正确的指引;没有课堂的评价权利,教师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见解。从教师课堂主体理论的角度看,只有赋权于课程实施主体——教师,才可能保障教师全面且正确理解教学课程并将教学理念付诸教学活动。

此外,教师课程权利的赋予还有赖于教育相关部门出台对应教学制度和政策,例如涵盖了国家课程要求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再如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理论等,有了正确导向指引的教师,才能强化应有的课程意识。

(三)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生成动态课堂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活动做合理的教学评价不仅能“为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课程反思。当前教育形式下课程意识得以强化,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在此背景下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构架学习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雅舍》的教学实践为例,我在讲解时就试图构建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让课堂评价可以自然生成,动态生成。在认可鲁迅先生“民族的脊梁”“民族魂”的传统观念里,梁实秋给人们的印象是“走狗文人”(见鲁迅先生的《走狗文人梁实秋》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按照教参给予的解析,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国家灾难少了忧国忧民的表达的文章较难得到实际的认可,我们对梁实秋的评价自然就很难得到相对公允客观的答案。因此,在教学内容之余,我给学生介绍了梁实秋先生的《秋室杂文》《雅舍小品》并节选了其中的一些文段。在阅读研讨后,学生的课堂评价就比较多元,“幽默风趣”“乐天知命”“阔达”是学生给予的新评价,“对侵略者的憎恨是深沉的”“本质上也是爱国”等课堂评价也让我们明白,评价任何一个人都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别是他当时的生存环境,而不应该以简单的“二元论”来断定一个人的好与坏。课堂评价中的多元化课堂评价机制自然也得以构建。

(四)基于教育课程意识,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传统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受考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侧重教师的课堂知识讲解数量和学生的知识汲取数量,对课堂效率的评价比较片面,教师的教学意识强,但是课程意识薄弱,教学评价体系自然不完善。在新课程意识下,有效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倡导的是学会合作,亟待提升是教师的评价素养,有效教学应该更关注学生“学”的质量。如此,基于课程意识的教学评价才是综合的、动态的、可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具备终生学习意识,跟上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在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技能和语言学习技能时,教师还应该具备全局课程意识,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以及相对应的情感态度,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本质决定了语文教育不仅是学科教育,而且还是语言和人文教育,关涉到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加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目标,单纯以高考重点率、本科率、上线率等硬性指标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或者将工作与绩效硬性挂钩,必然会挫伤语文教师对育人工作的热情,漠视课程意识,甚至可能扭曲语文教学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观点,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进步。

因此,针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评价要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从职业操行、教学设计方案、学生学习主体评价与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打破单一的、量化式的教师评价,以课程意识为基础为教師成长提供多元的评价依据,提升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师的自我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举措。不过,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意识的认知还不够,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核心素养的视角,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这样才有利于课程改革,推动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潮南区晓升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意识高中语文评价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